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三国时期曹魏势力中,最骁勇善战的名将,横扫江东十几位虎将

三国时期涌现出许多耳熟能详的武将,如关羽张飞典韦等,但是谈论到曹魏势力中,最骁勇善战的名将,那么非五子良将之首张辽莫属了,今天就由小编来讲述五子良将之首张辽,横扫江东十几位虎将。

张辽早年极为悲催,虽然少年时便已举郡吏;并州刺史丁原以张辽武力过人,召其为从事,命他带兵往赴京都,去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

大将军何进又遣张辽往河北募兵,共得千余人。可是当张辽募兵尚未还时,京中的何进已因剿宦失败而死。因此张辽统兵归属于董卓。张辽虽然“以兵属董卓”,但他是大将军府的属官,在董卓军中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董卓死后,张辽统兵归属于吕布,迁任骑都尉。张辽虽然“以兵属吕布”,但他以北地太守或鲁相名义,在吕布军中仍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

在吕布被李傕郭汜等人击败后,张辽跟从吕布向东奔逃,漂泊辗转于荆州、司州、并州、冀州、兖州,为曹操所败后前往徐州。虽然张辽一路跟随吕布,忠心耿耿,但却并不受吕布的重视,与高顺一样,被吕布所猜忌与排挤;所以张辽在吕布兵败后,面对曹操的推心置腹的招揽,才会真心归降。

虽然张辽在归降曹操后,立下颇多功劳,但是真正让张辽名垂青史的主要还是两项战绩:

第一个就是白狼山之战,这场大战极少有人知道,这是曹操为了彻底稳定后方,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秦始皇为了稳定北方,不惜命蒙恬率军三十万北伐,收复河套地区后又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连接以前各国修建的长城。

而汉朝时期,可以说是一路伴随着的都是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虽然汉武帝耗尽了“文景之治”留下的巨额财富,甚至差点导致国家经济崩溃,依然没有彻底征服匈奴;之后的王朝也是如此。曹操雄踞中原,同样也面临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曹魏将永无宁日,但幸运的是,整个曹魏统治时期,北方都没有出现战争,而且曹魏也并没有采取屈辱求和的方针。

这与白狼山之战有很大的关系。话说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乌桓逐渐强大起来,并入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内。后来袁绍称雄北方后,和乌桓达成了联盟;在袁绍死后,袁熙袁尚北逃乌桓求援,希望借助乌桓的实力,“复图中国”。

此时乌桓在蹋顿领导下联合,蹋顿的强大势力使人传言他要仿效匈奴冒顿单于和鲜卑檀石槐在北方游牧部落中建立霸权。袁氏兄弟及大量追随者到来后,蹋顿得以指挥乌桓和汉族人口多达30余万,史称蹋顿“以雄百蛮”。乌桓以为袁尚收回故地为由,数次袭击边境,劫走幽州百姓十万户。

一代雄主曹操又怎么能忍?在公元207年的时候,曹操挥兵出征乌桓;在曹氏集团内部,原本认为这会是一场持久战,毕竟西汉的教训在那里;但是没想到张辽和虎豹骑如此英勇,在曹军主力还未到达的情况下,张辽率领先锋部队直冲敌阵,曹军的精锐骑兵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下一场血战。

徐晃张郃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奋勇争先,数万骑兵的大混战,可以想象战斗的惨烈。乌桓原本就人心惶惶,一看曹军如此勇猛,其阵行开始崩溃,混战中,蹋顿当阵为张辽斩杀。乌桓群龙无首,最后终于被杀得七零八落,“死者被野”,三郡乌桓的主力骑兵在这场决战中开始全面崩溃。

此战中,曹操大获全胜,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二十余万人;北方各游牧民族大惊,纷纷遣使者和曹魏通好,一直到西晋时期都不敢反叛;可以说,张辽此功,堪比霍去病卫青;但是由于后人只关注三国内战,所以此战在历史上也相对没什么名气了,甚是可惜。

但幸好,张辽还有一个盖世战功,堪称中国版的“斯巴达三百勇士”;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是合肥之战的最后阶段,为了夺取合肥这块江淮地区的战略要地,孙权亲自统帅十万大军发起了合肥之战。《方舆纪要》庐州府记载: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三国时,吴人尝力争之。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对合肥是势在必得。也许正因为对合肥地区异常重视,因此,孙权不仅御驾亲征,而且带了很多位东吴大将。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此次孙权的将军团成员有:甘宁、吕蒙潘璋、宋谦、徐盛、陈武、凌统蒋钦、贺齐。这其中甘宁、潘璋、徐盛、陈武、凌统、蒋钦六人就位列江东十二虎臣之中,其他的几位大将也都是东吴帝国威名显赫的虎将,当然还有很多不怎么知名的大将也跟随其中。从这个将军团就可以明确看到,张辽此次面临的对手的确是非常之强大。

而看看魏国这边,除了张辽是此次逍遥津之战的主将之外,还有李典、乐进两名副将,还有薛悌这个护军。可以说,从魏国和吴国的将军团阵容相比,很显然,魏国也是远远不如吴国的。因此,对于逍遥津之战,不要说普通士兵没有信心,就是李典、乐进几位将军都没有什么取胜的决心。

但就算敌我相差如此悬殊,张辽也没有丧失信心,作为曹军一位智谋无双的帅才,张辽相信,只要谋略得当,士兵勇敢,将军敢于身先士卒,那么以七千对十万,胜利的机会还是有的。那么,张辽取胜的底气到底在哪里呢?小编分析,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1、张辽手下士兵虽然只有七千人,但都乃魏军精锐,士兵个个忠诚度高,也悍不畏死,战斗力也强,这其中甚至有张辽当年跟随吕布时的并州飞骑。

2、吴军骄横轻敌。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魏吴兵力相差悬殊,因此吴军非常的骄横,而张辽就准备利用吴军的这一轻敌弱点进行攻击。

3、魏军是守城一方。张辽有理由相信,只要自己和士兵们不丧失斗志,那么最不挤也能支持到援军的到来。

4、东吴军队虽然实行和曹魏一样的世兵制,同时也实行独具特色的世袭领兵制。看似强大的东吴人马,却没有一统的号令和指挥。

通过张辽自己仔细的观察,以及魏军侦察兵的反复细致的观察,张辽知道,十万吴军自统帅孙权到底下的士兵都因为兵力太过悬殊,从而都产生了轻敌的情绪。而张辽就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战机。因此,张辽果断的组织了一支800人的死士部队,就是在这支悍不畏死的死士部队的进攻下,刚刚到达还立足未稳的吴军顿时大乱,张辽更是勇猛无比的在斩杀了两名吴军大将和几十名吴军士兵,就连孙权也被八百死士给逼得撤退到一个小山丘上。

《资治通鉴》记载: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彻军还。

但吴军毕竟人数要比魏军多的多,再加上吴军猛将众多,不久,孙权和众位大将就稳住了局面,一会儿反而将八百死士和张辽包围了起来。但张辽却是非常悍勇,在如此危急时刻,张辽不但带着一部分士兵杀出了重围,更让人佩服的是,见还有一部分士兵被包围,张辽居然又杀了回来。这次战斗,让吴军彻底的震撼了。此战虽然战果一般,但却让魏军原本低迷的士气彻底高昂了起来,相反吴军的士气却彻底低落了下来。

不久,吴军十万大军的主力已经全部到齐,在孙权亲自指挥下,吴军发动了对合肥城的猛烈进攻。但因为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是又高又厚,而且守城物质也极为充足,最为关键的是,此时的魏军士气高昂,对于指挥官张辽也是心服口服,因此在魏军众志成城的抵抗下,吴军连续进攻了十几天都还没有攻下合肥城。最可怕的是,由于军中爆发了疾疫,吴军不得不选择撤退。

看到吴军缓缓撤退,正当魏军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张辽却突然命令将士们追击。因为,通过观察和分析,张辽觉得此时追击也许会有大收获。因此,张辽观察到,吴军主力已经大部分过河,而孙权却只带着少量部队殿后,最重要的是,孙权想不到自己敢于这个时候去追击,更想不到自己仍然有实力去追击。

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孙权决定,大部队撤退后,自己就从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此时北岸只剩孙权及吕蒙、凌统、蒋钦与车下虎士一千余人。因此,当张辽率军进攻下,孙权顿时大惊失色,慌忙派人去调集主力部队回援。为了保护孙权,凌统率领三百亲卫拼死死战,最后三百亲卫全部战死。而甘宁也拼命的射箭救援,在混战当中,东吴禁卫军司令官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负伤后退,被打的士气低落的吴军甚至有不少士兵开始后退逃跑,此时,潘璋及时率领部队赶到,并斩杀了后退士兵,这才稳住了局势,让士兵们重新开始死战。

在士兵拼死保护下,孙权来到逍遥津渡口,但此时桥已被曹军破坏,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孙权亲近的官员谷利,要孙权持著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的飞到南岸。很多三国迷说,要不是因为孙权的马是一批好马,那么孙权也许真的很有可能死在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让曹操简直是欣喜若狂,张辽也因此得到了“征东将军”等诸多封赏,史称“太祖大壮辽”。 “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三国志·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而李典和乐进等大将也都得到曹操的大力封赏。

逍遥津之战是张辽人生当中的一次辉煌胜利,也是孙权人生当中一次不堪回首的败绩,孙权因此得了个“孙十万”的绰号。

自“逍遥津之战”后,张辽就成了江东孙氏政权的噩梦,只要张辽还在合肥一天,孙权就不敢轻举妄动;哪怕在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可以说就凭借这两项功绩在正史中,要评三国第一猛将,非张辽莫属。

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