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本是败将,百姓都争着供奉,被道教佛教奉为“神仙”,被后世称为武圣

中国历史上提起圣人很多人都会想起孔子,可是你知道么,有一人本是败将,百姓都争着供奉,被道教佛教奉为“神仙”,被后世称为武圣。

此人就是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攻襄阳、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早年间关羽跟随一无所有的刘备,从一个无名小卒到崭露头角,引来众人侧目,曹操不止一次邀请关羽加入自己的阵营,但是关羽始终如一,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因为心高气傲而败走麦城,关羽的一生荡气回肠,死后更是被逐渐神话,成了众多宗教信仰争相供奉的“神灵”。

事实上关羽曾多次战败,在《三国志 关羽传》中也有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岱攻打刘备,被刘备击败,于是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刘备,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关羽驻扎在下邳,曹操猛攻,关羽战败被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厚待关羽,任命关羽为偏将军。

关羽这次失败,主要是刘备逃走,关羽孤军奋战,导致战败被擒,老大都跑了,手下人还怎么打仗呢?能不败吗?

但关羽被擒后还是一心想回到刘备身边。后来,终于找到机会,关羽斩杀了袁绍大将,勇冠三军的颜良,解了白马之围。《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立功之后,关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离开曹操,投奔了刘备,有情有义。

关羽输给的第二个人是徐晃。在《三国志 徐晃传》中记载: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在《三国志 关羽传》中也有记载: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进攻樊城的曹仁,战争前期,关羽打的很顺利,打的曹操大将曹仁不敢出来,向曹操告急,曹操派大将于禁督七军救援,遇到秋雨,七军皆没,关羽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后来,曹操勾结孙权,让孙权进攻关羽后路,再派大将徐晃救援,关羽被徐晃击败,无奈退走。

关羽这次战败,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在公安,都投降了孙权,导致关羽孤军奋战,非常不利,同时,也丢失了后方补给。

关羽输给的第三个人是吕蒙。《三国志 吕蒙传》: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於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硃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在《三国志 关羽传》中也有记载: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吕蒙趁关羽在前方和曹军交战,打的紧张的时候,撕毁联盟,下了黑手,最终,骗过关羽,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导致关羽走投无路,被潘璋部将马忠擒获杀害。

这一战的决策者是孙权,但是执行人和策划者都是吕蒙,因此,关羽输给的是吕蒙。

知名学者田海曾深入的研究过关羽的生平,出版《一个失败英雄的宗教后世》,这本书一经推出就掀起了轩然大波,深刻的解读了关羽为何被世人推崇,逐渐封神的由来,现如今各地有25000多座关帝庙,封号也从“壮穆候”到“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足足24个字,关羽正式脱离肉体凡胎成为“关圣大帝”,对此人们认为是文学作品的过度渲染所致,实际上田海教授却认为人们过于高估了文字的影响力,他认为关羽之所以被众人推崇,更多的还是人们口口相传所致。

这里就不得不提宗教思想的影响,田海教授列举了中外学者对关羽的研究成果,发现绝大多数的素材都取自小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这两部文献是产生“关羽崇拜”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为何田海得出的结论却与之相反,在他看来这些研究结论归根结底都走向两个方向。

首先就是受到佛教的影响,说到这里在人们印象中,关羽似乎与佛教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传教者为了宣扬教义的手段而已,实际上很多佛教寺庙中也供奉着关羽的神像,原因是隋唐时期,智顗高僧超度关羽亡灵,让他成了佛家弟子,后来玉泉山大同禅寺将关羽封为护法迦蓝,关羽成了佛教众多神灵中的一个。

实际上最初的崇拜思想位于关羽死亡之地,而佛教寺庙大多建在深山当中,两者并没有很大关联,除了这方面影响之外,就是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影响了,几乎在所有的史籍与文学作品中,关羽都是一个光辉的正面形象,人们从中看到了真正的英雄。

但是有个问题不知大家想没想过,古代大众的文化水平并不高,阅读率也是如此,想来《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在当时真正阅读的人并不是很多,阅读能力限制了书本的流通,自然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关羽的概率也小了很多。

此外调查发现北方的关帝庙要远远对于南方,规模上也更大,而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南方的生活水平更高,文化水平也超过北方,如果按照这种观念来说,南方的庙宇应该更多才是,而调查表明恰好相反,说明这种假说不成立。

对此田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首先佛教当中把关羽当做护法迦蓝,但是关羽的身份并不是,这种观念直到明朝末期才出现,除此以外关羽与佛教之间的联系很少,当然不只是佛教,关羽也被道教推崇,关羽在道教中的形象则是财神。

实际上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与关羽之间的联系都很牵强,几乎都在“关羽崇拜”思想后期形成,这些都是崇拜导致的结果而非来源,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才是关羽封神的原因呢?

相比大家都知道了,综合来说“口口相传”才是最终原因,古代大多数的故事都靠传说流传下来,例如沿海地区的“妈祖”,这些崇拜现象都离不开人们的口头文化,当然口头文化也与书本脱离不开,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搜集了许多资料,其中不免一些传说故事,此外作者往往也是将口头叙述转为文字加工,这也是书籍产生的过程。

关羽身上的“忠勇”与儒家学说崇尚的“尊君”都成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武器,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关羽逐渐被神话,尤其是明清时期,关羽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对关羽的推崇也影响到了东南亚地区,总之关羽死后经历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也算是绝无仅有了。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