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隋炀帝与李世民究竟有何差别,李世民如果没有此人,可能成为另一个隋炀帝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位皇帝,在尤其在隋唐时期隋炀帝与李世民堪称是两个极端,一个被后世称为暴君,一位则是千古明君,那么他们到底有何差别呢?为何说李世民如果没有此人,可能成为另一个隋炀帝。

都说李世民武功强(这里不是武侠小说的武功而是打战功勋),可大家不一定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李世民自己都承认,他刚当上皇帝不久就被突厥人南下,被迫用隋朝留下的钱财来买通突厥人,使得其得利后撤兵,承认这是耻辱。后来李世民乘着突厥内乱分裂,派大将李靖千里突击,擒拿了突厥可汗,总算是洗刷了这个耻辱。但突厥并没有从此再也不敢进攻大唐,而在李世民儿媳妇武则天时代,突厥照样来攻打大唐,迫使大唐不得不势力内迁到长城以内。李世民后来多次打高句丽,没有能成功,那时候的高句丽此前一直被隋炀帝多次打压,而没能恢复元气。就这样在李世民的打压下,高句丽死死支撑,虽然实力再次被大大削弱,但一直到李治才灭了他。所以高句丽被灭亡杨广的功劳不比李世民差。李世民可能武功更多体现在平定隋末各个起义派,也就是消灭原来隋朝境内的各个军阀方面,如骑兵打破窦建德等。

一说起杨广来,隋唐演义也罢,唐朝编写的史书也罢,都是大大贬低杨广,好像杨广只会吃喝玩乐不会打仗,甚至是看到打仗就怕得要死——如隋唐演义就说杨广被困四明山,而靠着李家的李元霸(早就夭折的虚构人物)来解救等。事实上杨广战术能力怎么样不清楚,但非常有战略眼光,他就看到了高句丽的发展必然会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安危,于是乎就积极准备北伐高句丽,乘着对方没有强大起来之前先灭了他,这叫先发制人。而且杨广也不是说打战当儿戏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他修运河就可以看出来,修运河根本就不是被那些无耻文人抹黑的那样是为了下江南游玩,而是为了将南方米粮调到北方去当做军粮,中国古代交通工具里面运载量最大的无疑就是船只了,而船只需要河流。也许杨广修运河过于急切而导致了民众生活更加困苦,但总不能将其修建运河说成是下江南游玩吧,下江南游玩一定要运河吗?而且运河后来确实为杨广征伐高句丽起了作用,不仅如此,而且运河一直到清代起着重要的南粮北运的作用。如果不是杨广多次征伐高句丽使得高句丽没能缓过气来发展,如果任由高句丽发展强大,那么后来唐灭高句丽就困难多了,搞不好还被高句丽不断压制。

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具体的看一看两个人的能力大小。

一 两人军事之才

杨广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在公元581年年仅22岁的杨广,被立为晋王,随后带领军队南下消灭了最后一支强劲的部队,使得他的父亲杨坚坐稳了皇位。而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也是能征善战,作战勇猛手下有一批誓死追随的将领,两个人的诗词歌赋也都是特别的厉害,杨广写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雄迈高远,千古绝唱。

二 两个人都是兵变夺得天下

由于杨广有个哥哥,按照继承的规矩是他的哥哥继承皇位,可是杨广仗着自己有兵权功劳大便悍然发动兵变杀害了他的哥哥,自己却当了皇帝,而李世民也是如此,也家中老二,大哥李建成才是李渊昭告天下立得太子,而李世民也手中掌握大权,在玄武门制造了兵变,两个人都是有雄才大略,都是军政能手,出身也是类似,都在帮助自己的父亲打天下,后来又都是通过兵变来夺得天下。

三 两个人的功劳相比

前期两个人还没有登基的时候,两个人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在杨广登基后,隋炀帝杨广有着成为想要超越秦始皇的高远志向,在神州大地的版图上肆意书写他的志向。他开始典定科举制度,建进士科,恢复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削夺高门士族权势,提拔平民人才;又营造东都洛阳,东方成为政治中心,把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李世民称帝之后,更加虚心纳谏,听取群臣意见,文治天下,发展农业,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而且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大败高句丽,而且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李世民的这些功劳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我们比较了两个人的一些重要才能,可以说两个人旗鼓相当,都是特别厉害的领导人,但是为什么我们都是认为杨广是昏君,李世民是明主呢?

杨广后来的对外战争也是赢多输少,可是他在不该发动战争的时候却发动战争,而且他又开通大运河,巡游过度,乱用民力,增加赋税,这些都是导致杨广被人们成为暴君昏君的原因,而李世民则不同,不论前期还是后期,李世民一直保持着虚心听授的态度,一直再考虑百姓的生活。

不过李世民如果没有一人,也可能成为下一个隋炀帝。

这个人就是魏征。

魏征,曾经力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惜李建成没有听,否则,历史必将是另外一副模样。

二人的对话,从李世民指责魏征开始。

“汝何为离间我兄弟!”李世民义正词严。

魏征看了看站立两旁的武士,笑了,“先太子早从我言,何有今日之祸。”

李世民行事果决残忍,而这并不影响他在治理天下时具有的广阔胸襟,他知道,要成一代治世明君,必用魏征。

有人说房(玄龄)谋杜(如诲)断,实际上还少了一个——魏(征)谏。如果没有魏谏,房谋杜断的努力都将化为乌有,不过是一个唐朝版的隋炀帝而已。

做一个谏臣是需要胆量的,老虎头上拔毛,说不定哪天就被老虎咬死了。魏征不怕李世民,他知道李世民的雄心。

曾经的死敌,微微一笑间,所有恩怨已随风。

一座锦绣大隋江山,被隋炀帝折腾得支离破碎,民不聊生。如何收拾起旧河山,李世民问计于魏征,天下何能长治久安?

魏征开出的药方,其实很简单——爱惜民力,为君自爱,从善如流。

爱惜民力。唐初,经济承大乱之后,万方衰弊,百姓根本无力承担起李世民的穷奢极欲。让老百姓安心生产,缓慢恢复国力,这是当时李世民欲成明君唯一的选择。

为君自爱。大臣都是马屁精,看到君主喜欢什么,他们就会上行下效。自古先有昏君再有佞臣。如果李世民不自爱,那么所有人都会学他,李世民己身不正,也就无法遏制蔓延之风。曾经威震天下的大隋朝,不就是这么灭亡的吗?

你要求别人做到的,你自己都做不到,谁还会听你的?

天下的治理,说白了,就是重用人才。再圣明的君主也不是万能的,如果身边没有谏臣,看看杨广的下场就知道了。

天下是什么?说的宏观,是民心。说的微观,就是粮食。而在小农时代,中国的一切,都系于那一片片承载着多少血泪与希望的土地。

有这么一件事。贞观三年,李世民本已下诏免除关中两年税赋、一年徭役。但不久,他又下令已交税的服役的,还要继续,魏征直接上前“打脸”。魏征告诉李世民:老百姓听说你免除税赋徭役,无不欢颜歌颂你的圣德。可他们的欢呼声还没停止,你就出尔反尔,置民心于何地?以后老百姓还能信你么?天大地大,民心最大。如果民心动摇,即使你不免除税、役赚了一点钱,但这点钱能弥补失去民心所带来的损失吗?

再简单不过的治国良方,但却需要一代圣主的开明智慧与博大胸襟。

魏征曾经和房玄龄在李世民面前争议是创业难还是守业难,房玄龄认为创业难,魏征认为创业诚不易,守业更难,因为这需要君主在成功之后继续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一般人很难做到。李世民承认创业难,但那已是过去式,现在守业难,所以更需要魏征。

没有李世民,魏征依然是那个敢直谏的魏征,即使即位的是太子李建成,魏征依然会向李建成泼冷水,辅佐李建成成一代治世明主。

而没有魏征,李世民就不是史书上那个武功文治的千古一帝了。李世民身上,有很多杨广的影子,他之所以不是第二个杨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魏征规劝以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