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宋太宗真的弑兄夺位了吗?宋太宗如何登上皇位的

宋太祖赵匡胤雄才大略,五十岁时却突然暴死,第二天其弟赵光义便于灵柩前即位,是为宋太宗.宋太宗是否弑兄夺位?前一天晚上“斧声烛影”的情况,古籍记载中也只是语气隐隐约约,文辞闪闪烁烁,给人留下遐想的天地,给历史留下千古之谜.<br/>据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晚,天空清朗,星斗明灿,太祖在太清阁散步赏景,颇觉心旷神怡.忽然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急传宫人开端门,召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光义到后,兄弟两人在大内酌酒对饮,命宦官、宫嫔都退下.宫人们只能在稍远处伺候,只见大内烛影下,光义时或离席,好像是谦让退避的样子.饮罢,漏鼓已敲三更,殿外积雪数寸.只见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击地,看着光义说:“好做,好做!”说完就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当晚,光义也留宿宫内.次日早晨将五更时分,宫人在寂静无声中发现,太祖已经驾崩.<br/>司马光《涑水纪闻》诸书记载:当晚四更时分,太祖晏驾.宫人马上报知宋皇后,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立即召四子秦王赵德芳进宫.而王继恩以为太祖一直打算传位给弟弟光义,竟不去宣德芳,而径赴开封府召光义入宫.继恩来到开封府门前,只见长于医术的左押衙程玄德坐在门口,便上前问其缘故.德玄说:“二更时分,有人叫门说晋王有事召见,出门却不见人影.如是者先后三次,我恐怕晋王真有病,所以赶来.”继恩告以宫中之事,两人共同入见光义.光义听后大惊,犹豫不敢入宫,声称要与家人商议.一旁继恩催促道:“时间一长,将为他人所有了.”一句话点醒光义,三人便踏着大雪,步行入宫.<br/>到达宫门,继恩让光义在直庐等待,自己好去通报.德玄说:“等待什么?直接进去!”三人遂俱入大内.宋皇后听到继恩的声音,便问:“德芳来了吗?”继恩答:“晋王到了.”皇后见到光义,不禁愕然失色,等缓过神来只得怅然说道:“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了.”(官家是宋时宗室大臣对皇帝的昵称.)光义也边落泪边回答:“共保富贵,别怕别怕.”第二天,光义即皇帝位,是为宋太宗.<br/>一种意见认为,宋太宗赵光义是弑兄夺位.以《续湘山野录》所载,太祖就是在斧声烛影中突然死去,当晚光义又留宿于宫中,以便在次日抢班夺位.是时,光义虽隐然被视为皇位继承人,但太祖诸子也都已成年,都可名正言顺地即位,太祖之所以迟迟不宣布皇储人选,应仍在思想矛盾之中.同时,太祖与光义兄弟间也时有矛盾产生,如在对待北汉、契丹的政策上,是和平收买还是武力征伐,兄弟间存在着严重分歧.太祖曾一度考虑迁都洛阳,原因之一就是试图摆脱光义在开封府业已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范围.更何况历史上皇位兄终弟及者毕竟属不太正常,太祖随时可能改变想法,就是说对赵光义来讲,能否继承皇位还存在不小的变数.那么,如何抢班夺位?自然就成为光义当时最需苦苦思索的问题.而“斧声烛影”的当晚,应该说是一次极好的机会.<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E8/46/E846D33345B4B69B87A6ABD2F147EB3F.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花蕊夫人费氏在亡国后被召入后宫,成为太祖宠姬,而光义垂涎其美色已久.这晚,太宗趁太祖酒酣入睡之时,就乘机调戏花蕊夫人,太祖朦胧间发觉而怒斥之.太祖手持柱斧愤慨击地,并看着光义说:“好做,好做!”就是怒斥道:“你做的好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兄长的宽宥,也早有抢班夺位的预谋在胸,所以乘此机会下了毒手.<br/>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如果为太祖开列一张开宝九年的活动日程表,就可发现他当时精力非常充沛,频繁出巡各地,幸西京(洛阳),次巩县,拜安陵……而且于其时,史书从未有太祖生病、大臣问疾的记载,身体应该是健康的.故太祖暴卒,显然不是因为生病.有人推测太祖是饮酒过度而猝死,但太祖一向以为“沉湎于酒,何以为人”,其饮酒还是有节制的.如果说此次因酒致死,其时与光义共饮,太祖贪杯猝死而光义安然无恙,这也太蹊跷,或可说明光义在其中做有手脚.因为太宗的确精于此道,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被酒里下药而毒死;后蜀降王孟昶也因此而暴卒;吴越国主钱俶是在生日那天,太宗遣使赐宴,当晚就暴死.所以很有可能是太祖发现了酒中有问题,才连声对光义大呼:“你做的好事!”<br/>此外,太宗及其亲信是预知其政变登基之时日的.据《宋史·马韶传》,马韶私习星象天文之学,与光义亲信程德玄友善,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来见德玄,说:“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德玄连忙报告光义,光义下令把马韶看管起来,即位后才将他放出,很快授以司天监主簿之职,这说明程德玄也完全预知即将发生的政变.尤其可疑的是:程德玄是医官,《涑水记闻》卷一载:“德玄后为班行,性贪,故官不甚达,然太宗亦优容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说:“程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颇信任之,众多趋其门.”一个医官会受到太宗的如此宠遇,很可能是其用有关医术帮助赵光义取得了帝位.或者说“斧声烛影”当晚的酒毒由他配制,所以他急于知晓结果,到开封府门口彻夜长坐,实是在等候宫中的消息.而太监王继恩居然敢冒死违抗皇后的旨令,不宣召赵德芳,径赴开封府找赵光义,也说明两人或早有约定.当赵光义犹豫不决时,王继恩更是直言不讳地提醒道:“时间一长,将为他人所有.”都透露出太宗幕僚集团的事先默契.<br/>最后,从宋皇后的言行中也可推见太宗继位出自强取.皇后得知太祖暴卒,令太监召儿子赵德芳进宫,而不宣赵光义,表明太祖至死都役有确定光义是皇位继承人,由于是猝死,也不会有传位的遗诏.所以皇后想召儿子进宫即位,是很正常的举动.哪知被光义抢先一步,以其在开封的势力而言,皇后母子根本不是对手,所以一见光义便大惊失色,下意识地感觉到自己母子的性命堪忧,惊恐之余只能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了.”实际上只能认输,以求一条生路.如果赵光义是正常继位,皇后没有必要如此反应.<br/>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赵匡胤的死与宋太宗赵光义无关.以《涑水纪闻》所载为据,光义是回到开封府,由太监王继恩报告消息,再步行入宫.就是说太祖暴死时,光义不在寝殿.而兄弟对饮时,太祖对光义所说:“好做”,意为“好好做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就改成“好为之”.从医学角度看,太祖身材矮胖,宋末元初画家钱选所摹南宋宫廷藏画《蹴鞠图》中的赵匡胤像就是如此,加上他嗜酒如命,去世的那天晚上,饮酒睡下后,鼻息如雷霆,这应该是脑溢血发病前的典型症状.也有人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躁狂优郁症.所以《续湘山野录》所载“斧声烛影”之故事,实是不经之谈.<br/>[page]<br/>有人误解史书中所说的“柱斧”,以为“斧声烛影”就是赵光义在烛影下用利斧劈死太祖.这是不可置信的,柱斧一为武士所用,一为文房用具.文房用具的柱斧也称玉斧,以水晶或玉石为材料,“斧声烛影”中的柱斧显然只能是文具,大内寝宫中不可能放有利斧这样的杀人凶器,况且光义也无须做得如此露骨.<br/>总之,在这一疑案中,太宗存在许多难解的疑点,有些细节也许永远将是历史之谜.太宗继位后,也有一些蛛丝马迹很耐人寻味.如太宗是十月二十一日即位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就宣布改元太平兴国元年.一般来说,子继父位,或弟承兄业,出于对前任皇帝的承认和尊重,当年是不改元的,更何况已近年底.太宗这么急于改元,急到还有几天都等不及的程度,后人估计是出于逆取皇位的心虚理亏而干出的傻事.还有太宗登基没几天就局促下令:全国禁止传习天文星象、阴阳卜相诸书,有私习者斩首;并通知各地官府,迅速将全国原本已知的天文相术之士全部送京甄别.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对各地送到的三百多名天文相术之士于甄别后,把其中六十余人留在司天监任职,其余近三百人以“矫言祸福,诳耀流俗”的罪名,全部发配到沙门岛.太宗如此迫不及待地处置这些术士和严禁私习有关书籍,显然想禁止有关不利的舆论和流言的产生与传播,这是否为其心虚的表露呢?<br/>太平兴国四年(978),太宗亲自率军灭了北汉,又乘胜北上攻辽.这次北征由于轻敌被辽兵打得大败,全线溃退,太宗在混战中腿上中箭而仓皇奔逃.军中一时不见主帅,大臣疑太宗或已蒙难,诸将遂谋立太祖之子德昭继位.未成事实,太宗很快返回军中,闻知经过,心中愤懑异常.归朝后,德昭请太宗论功行赏,主要是对剪除北汉的有功之臣.太宗不待侄儿言毕,就怒目斥责道:“战败回来论什么功?等你为帝时,再行赏也不晚.”德昭回宫后竟然拔剑自刎而亡.德昭为什么如此想不开,估计一定受到什么威逼,然而史载已将其中隐情抹去.只载,太宗闻讯,抱着尸体大哭道:“痴儿,何至此邪!”既掩饰自己的威逼,又推卸有关的责任.两年后,其弟德芳也不明不白地病殁.太祖过世才四五年时间,他的两个青春年华的儿子就双双辞世.看来,当年宋皇后之担优,完全应验了.甚至在宋皇后去世时,太宗也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这种种迹象,难道都是偶然的吗?<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36/A6/36A6B0014A5FFFA52490BCE61B4FBA30.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赵构的惟一幼子早夭,而宋高宗也就此丧失生育能力,就是说没有儿子继承皇位了,那怎么办呢?绍兴年间,官员中暗暗谈论着天下战乱,二帝北虏,实为冥报的传说,早有的“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说法也更为流传,有的官员甚至上言,希望高宗遴选太祖诸孙有贤德者立为皇储.这时隆祐太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悟”.在诸臣的请求下,高宗说:“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宋史·孝宗纪》)于是,宋高宗赵构终于找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琼,后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是否为上天感知,而强迫太宗的子孙赵构以实际行动作一些弥补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