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闭关真的阻碍火枪的发展,世界最强大的火枪部队为什么还有清军
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硬生生把中国人民拖进了长达一百年的黑暗时期。一提到清军如古董一般的弓箭和马刀,很多人就大骂康熙的闭关锁国,在他们眼中,满族就是“拒绝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但他们不知道,早在入关前清军就已经大量使用火器,他们还曾拥有过一支身经百战的火器部队。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的火绳枪、佛朗哥炮等先进火器首先传入日本,嘉靖倭乱时又流入明朝,被称之为鸟铳。朝鲜在海上走私贸易中获得鸟铳,并将其视作震慑女真诸部的利器。皇太极征服朝鲜后,在八旗军中组建“火器营”。到康熙、雍正年间,鸟铳手在八旗军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完成了从临时编制到正式编制的过渡。
莫斯科公国原属金帐汗国治下,因为掌握了火绳枪、火炮,俄罗斯农奴终于翻身把歌唱,一路打到了清朝的老家。俄国军队占领了雅克萨城,并针对清军火器的特点,重新以夯土建城,外附木板,涂以湿泥。
在与明军交战时,清军积累了大量的重型火器使用经验,大凌河、江阴和广州都是经典的重炮攻城战。然而在三藩之乱后,清军针对南方的地形特点发明了很多便于携带的野战小炮,却忽略了重炮的发展。
清军所有火炮连续射击一昼夜,仍轰不塌雅克萨的城墙。为了能够直接射击城中目标,清军被迫顶着俄军的炮火,在城边修筑炮台。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也迫使康熙加紧研制新型重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威远将军炮和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现存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与俄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较量中,火器的优劣成为胜败的决定因素。清军也随着战事的发展,不断评估各种火器的价值,恢复重炮的铸造和加紧仿制欧洲榴炮。由此可见,满清并不是拒绝进步,他们对先进武器的追求并不亚于其他民族。
16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崛起,逐渐将触角伸到亚洲。奥斯曼帝国的加尼萨利火器军团在中亚的一战,拉开了中亚各国军备火器化的序幕。17世纪后半叶,噶尔丹从俄国和穆斯林国家获得大量火器,统一了瓦剌蒙古,建立了准格尔汗国,随后与清朝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角力。
为了适应与俄国的攻城战,康熙大力发展重火器,但是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机动性取代了火力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噶尔丹从中亚穆斯林商人手中获得比火炮更为轻便的大型火绳枪,又跟穆斯林军人学会了齐射战术,使大清帝国在蒙古高原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清军在噶尔丹的火枪下吃了不少亏,康熙五十七年,清军在西藏全军覆没,川陕总督额伦特阵亡。噶尔丹的火枪首次出现在清军的公文中,称该枪为大鸟枪,射程高达两三百步,是清朝鸟枪的三倍。
雍正八年,清军与噶尔丹交战不利,为了弥补装备上的不足,雍正下令在京城和西安分别仿制大鸟枪。雍正九年,清军制造的大鸟枪射程已经可以达到400步,后在进一步减轻枪身重量和尺寸的同时,把射程提高到600步。即使后来战事平息,雍正和乾隆仍不断仿制该枪,使之成为八旗军和绿营兵的普遍装备。
康熙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交流,但是这并不阻碍陆地上的技术来往。通过这两场战争,大清帝国火器部队迅速崛起,并与奥斯曼、萨菲、莫卧儿并称四大火药帝国。他们因火药而崛起,也因火药而灭亡,如果把清朝放到整个亚洲来看,也许中国的落后责任并不全在满人身上。
挖掘历史有意思的另一面,欢迎订阅“史料不辑”(slbj001)长按可加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