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众所周知大禹铸九鼎的传说,那么他真的有铸造九鼎吗?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的神话传说,其中大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那么他真的有铸造九鼎吗?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大禹九鼎”,是后世许多人和帝王都想要得到的,用以证明自己得天下的合法性,可是无论他们多么的绞尽脑汁还是费尽心机,始终找不到。“大禹九鼎”至今成谜。

正因为大家都找不到,于是对“大禹九鼎”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那么,“大禹九鼎”是不是虚构的呢?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大禹九鼎”是怎么来的。

禹治服了洪水,做了天子后,就想到再给人民做些好事。他半生奔波,几乎走遍了九州的山山水水,熟知各地都有哪些山精水怪、魑魅魍魉一类害人的妖物。为了使人们出门时能够有所防备,禹便用九州州长们贡献上来的九堆钢铁,在荆山脚下铸造了九个宝鼎。据说一个宝鼎要九万人才能拉得动。可见是怎样的庞然大物了。每个宝鼎上都刻绘了天下各地毒虫恶兽和鬼魅精怪的图像,让人们一看就晓得哪一方有什么害人之物,预先知道防备;将来出门远行,也心中有数,趁早带上降服妖怪的武器和法宝,便不再受害了。禹把这九个宝鼎摆放在宫门之外,叫人们参观识别,成为旅行指南图。所以禹铸鼎的本意是教导人民辨认奸邪,并不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功德。

九个宝鼎传下去,从夏代传到殷代,又从殷代传到周代,渐渐成为传世的国宝,被帝王珍藏在庙堂里,其辨识奸邪的作用也消失了,终于成了权位的象征。

对这九个宝鼎,历代的野心家们一直很感兴趣。春秋时楚庄王率兵攻打陆浑戎(小国名),走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固定王派使臣王孙满去接待他。席间,庄王向王孙满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颇有取周王朝而代之之意。善于外交辞令的王孙满说了一句含有讽刺味的话,“在德不在鼎。”意思是说,国君统治天下在于是否有德,不在于是否有鼎,使楚庄王碰了一鼻子灰。后世便把这个典故称为“庄王问鼎”或“问鼎中原”,成为野心家要夺取帝位的代名词了。

《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九州州长)之金,铸九鼎。”《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九块),铸鼎象物(刻绘了怪物的形象),百物而为之备,使民之神奸(辨别鬼神怪异之物)。”禹铸九鼎,目的在方便百姓,造福于民,因此人们对他感恩戴德,上下和谐无间,共同享受着上天赐给的幸福。九鼎成为德的象征。

公元前256年,周王朝灭亡后,九鼎落到了秦人的手中。当时秦王是秦昭王,得到九鼎的秦昭王立马叫人运回大秦的本营。可是在运输的过程中,一只鼎不慎掉入泗水之中,怎么找都找不到。士兵们只好将剩下八只大鼎运回咸阳。

秦始皇嬴政兼并天下,一统华夏,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伟大功业后,面对只有八个鼎很不满意,于是又叫人去寻找,但还是一无所获。

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中,大秦二世而亡。不过大秦亡了后,九鼎也随之失踪。任凭后人怎么找,反正就是找不到,成为千古之谜。

以上就是大禹九鼎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深信不疑,对大禹九鼎没有丝毫怀疑。

首先,很多历史文献都记载了这个故事。

史记封禅书》上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

《山海经补注·序》上说:“收九牧之金,以铸鼎。鼎象物,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其殊汇,骇视警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画焉。”

《逸周书·克殷解》上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之战获胜后,就把九鼎从商都迁走了。《墨子·耕注》上也记载了“九鼎既成,迁于三国”的事实。总之,很多史书都记载了这个传说。如果按照史书记载,确有其事,那么,我的疑问是:大禹九鼎究竟去了哪里?

关于“大禹九鼎”的去向,一般有三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销毁说。支持这个观点的是《汉书补注·郊祀志》,由于周赧王时王室经济窘迫,债台高筑,没办法,周天子只好将九鼎融化,然后铸钱还债。这个说法显然很可疑,周王室即便是在没钱,穷得连裤子没得穿,也不至于销毁九鼎。销毁九鼎不就等于自掘坟墓,谁会干这个事?

所以,这个说法排除掉。

第二个说法是九鼎沉没。由于周室衰微,无力保护九鼎,而各个诸侯又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生夺鼎之争,周天子就索性把九鼎沉入泗水中。这个说法跟刚才的理由一样,不太可能,排除掉。

第三个说法是大禹九鼎还是到了大秦,被秦始皇带入秦始皇陵。对于这个说法也很可疑,最可疑的是,八鼎进入秦国。众所周知,洛阳在河南,而泗水在哪?在江苏徐州,大秦在咸阳,就算要送到大秦也走不到江苏徐州啊。所以,这个说法很有问题,从根本上就可以否定掉大禹九鼎不可能入秦。

而且在司马迁撰著的《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就有出入,前后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在《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后者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那么,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从雒邑掠九鼎归秦,岂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费解!

因此,关于九鼎去向的说法都有问题,既然都有问题,只有一个可能性,大禹九鼎根本就没有,我们的理由有三。

首先,没有考古学证据。文献说大禹是用青铜铸成的九鼎。根据现有考古学显示,大禹时代,青铜冶炼技术刚刚起步,工艺水平极低,在这种技术条件下,铸成九鼎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出土最早的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的,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数量非常少,而且工艺极其粗陋,比二里头更早的大禹时代又怎么可能铸造出纹饰精美、体型庞大的九鼎呢?

其次,“大禹九鼎”的记载最早是《左传》,后来是《史记》。而比这两本史籍都在的《诗经》和《尚书》中都找不到“大禹九鼎”的记载。如此重要的九鼎,这两本书不可能不提。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发现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出现在公元前13世纪,在大禹的年代尚没有文字,又怎么可能在九鼎上铭文呢?

综上三个原因,我们认为大禹九鼎是不存在的,子虚乌有,是后人杜撰的,别再被骗了。后人为什么要杜撰这个传说故事,无非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性。其实,“鼎”要到周王朝的时候才被定位天子权威,以前“鼎”只是生活中炊具而已。这也从侧面印证大禹九鼎象征天下是无稽之谈。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