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岳飞没有回朝,岳家军能否直捣黄龙吗?岳飞是如何死的?
相信大家都听过岳家军,也都知道精忠报国的岳飞。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假如岳飞没有回朝,岳家军能否直捣黄龙吗?
时值南宋绍兴十年,第四次北伐连战连捷,彼时岳飞意气风发,对部下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将士们因而备受鼓舞。然而,骁勇善战的士兵们并不能意料到庙堂之上君相的想法,在战事有利的情况下,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班师,其中缘由为何,至今仍众说纷纭。而倘若岳飞不受干扰,继续进攻,又能否立下不世之功,一雪靖康之耻?
所谓“直捣黄龙”,是指一直进攻到金朝的腹地黄龙府,从这句话中,就可以一窥岳飞不仅要收复山河,还要继续挥师北上,给金国一个教训。那么,在客观条件下,岳飞是否拥有实现他志向的实力?收复山河,尚有民心可依,有大量本土作战的加成;但出兵关外,显然就会时移势易,成为客场劣势作战的一方。“臭名昭著”的南宋,如果全力支持岳飞,是否真的就能建功立勋,直捣黄龙?
笔者认为:能
第一、南宋的国力并不弱于金
在大多数人眼中:既然金能灭了北宋,其国力必然强于北宋,因而金的国力自然也强于南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如同明朝北京陷落时,整个明朝的实力在人口、经济等等方面都还明显强于清一般,北宋以及后来的南宋,其整体国力实际上亦是强于金的,而北宋的灭亡,归其大部,是因历史的偶然和北宋上层的不作为。
在1127年,当金军挥师南下,破太原城后,当时的金军统帅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等人就曾为是否继续进攻东京汴梁而争论。而后来金军攻破东京,占领了广阔的中原、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等一系列战果,则是出征前金人都想都不敢想的“伟大壮举”。可以说,金国的胜利是建立在战略战术上的,北宋上层的不作为与软弱无能,是“逼”其在战场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然而,灭国和治国完全上是两个层次的事。金国以小身板占得了大便宜,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东边刚刚镇压义军西边又起燎原之火,西边方才稳住东边却又诞生出一支生力军,这让金国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正常的生产秩序无以为继,国力是没有显著的因领土拓大而提升的。
另外,金国的统治者在进入中原腹地之后,和他的“前辈们”犯了同样的错误,被中原的富庶迷醉了眼,生活开始崇尚奢靡,金朝的将士受影响,战斗力在短短的十余年里有明显的下降。而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如:因疆土的扩大产生内部分赃不均,因汉化等原因而政治理念出现分歧,因制度变得复杂所以权力的不平衡等种种问题,因此金国的内斗尤为严重,许多金朝开国时期的重要将领,如完颜昌,都是平白死在了内斗之中。
与之相对的,则是南宋在南方一隅的相对安稳,国力慢慢上升。南宋的国力集中体现在军队上,在将领上,岳飞,韩世忠等名将辈出;在兵员上,1140年的南宋军队总体数量超过三十万;在地理位置上,东中西三方与金朝的边境都占据地理位置的的优势,可谓易守难攻;在经济上,南宋时期的长江流域已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圈。当1140年宋金战端再起之时,宋朝的国力已经实际上处于上风了,而这正是岳飞北伐的底气所在。
第二、宋国1140年在战场上占据明显优势
在《金史》的《宗弼传》中,就有写到:“构蒙再造之恩,不思报德,妄自鸱张,祈求无厌,今若不取,后恐难图。”可见那时金国的有识之士显然也清楚自身的不足。无论是起初立张邦昌为皇,还是交好折可求,张中彦等实际上的地方割据势力,都是金人对自身实力认知后的行为。
金人占据了中原,带给中原的既不是仁政,也不是高压的军事统治,相反,因为金国甚为严重的税赋,严苛的法律以及对汉人的歧视,北方的百姓纷纷不堪忍受,揭竿而起,使得金国境内义军遍地,而当岳飞北伐时,这些义军则成了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南宋第四次北伐,为西中东三线,西线统帅为吴璘、郭浩、杨政等人,这些人均是抗金名将吴玠曾经的属僚;东线则有韩世忠率领,东西二路的南宋兵马虽努力作战,但终究和金军只是相持之势,战局关键之所在,还是中路的岳家军、刘琦、张俊三支兵马。
中路的三支兵马中,刘琦在北伐之战之处就在顺昌取得了大捷,然而在大捷之后,刘琦志得意满,不再出兵策应岳飞;而张俊则一股子军阀习气,将军队视为私有物,害怕自己的军队在大战中被消耗,因而采取消极态度,也对岳家军的金军无甚帮助。
岳家军在东西两路友军无法援助,张俊刘琦隔岸观火的这般局势下,迎头而上,以一军之力先后取得以颖昌、郾城为代表的大大小小上百场胜利,使得金国陷入“燕京以南,无法出令”的境地,金兀术不忍失败,在战局的最后仍试图在河北签兵,但当时战况激烈,河北之地多数的地方都被荒废,以致金兀术连农夫都抓不到,可见当时战争之烈度。
在朱仙镇之后,开封府周围的金兵几乎被一扫而空,大江南北的捷报每天都有,这才有了岳飞的千古名言“金次杀金人,直捣黄龙府。”的壮言。当时,开封府,乃至燕云之地,岳家军都唾手可得,有人给岳飞写信称“河北之地有四十万忠义,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而金兀术为首的女真贵族虽然恐惧,却也无可奈何,只能计划渡河北遁。
三、岳飞本人的战略构想与千古奇葩赵构
早在1127年,年轻的岳飞就曾说过:“攻取燕云而不志诸关,是以虚名,受实祸,以中国资夷狄也。河南、河北,正亦类此。”根据岳飞本人的构想,单单收复燕云,是无法真正保障中原的安定,只有将各个险峻之关握在手中,效仿汉武唐宗的做法,扬威海内,方能保一方太平。
无论是在国力上,还是在具体战略上,岳飞一方都有着绝对的优势。然而朝堂之上的赵构和秦桧,却不这么想。身患恐敌症的赵构,既怕岳飞大败,导致自己和宋徽宗二帝一般的下场,也怕大胜,让岳飞取得更大的战功,威胁自己的皇权。而对秦桧来说,岳飞的胜利正是对他议和政策最响亮的一记耳光,为了掩盖这个事实,秦桧不惜篡改历史,上蹿下跳欲除岳飞而后快。在北伐战况正酣,“班师”正是符合这对君臣的利益与意志, “十二道金牌命岳飞班师”,也成了个千古遗憾的闹剧。
高宗背负着宋王朝的历史,因此其行动自然受到限制。如果他是如岳飞那样崛起于民间的英雄,自然可对仇敌金国发动乾坤一掷的大决战。而一旦失败,则有失去一切的危险,那就不是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了,宋王朝也要随之消灭。因此无论何时,他都不得不慎重而保守,表面上鼓舞部下将士,说要迎回徽钦二圣,内心却希望和睦,尽量守住领土。
看透高宗心思的是近身的秦桧。他是北宋太学生出身,国都陷落时被掳往北方,途中逃归,向高宗汇报敌军情况后,得到被赏识的机会。也有说法称,金国某将领与秦桧密谋,为使两国结成和约,要他做间谍,所以才放他回去。这个说法实在太牵强,但正如流言所说,他的确热心于推进议和。
高宗与金计划议和的绝好理由,就是如果和约成立,父亲徽宗和生母韦氏都可以回来,他也得以尽孝。在中国,有观点认为孝行比忠君更重要,于是这就成了正当的名目。而一旦着手实行,开始为谈判而往来使节,反对的舆论就立刻沸沸扬扬。因为不能直接攻击天子,就极力批判负责此事的秦桧,宣称赞成消极妥协的政治家都是国贼。因主战派受欢迎,所以太学生与尚未有地位的知识分子,都在这方面大做文章。面对这一切,强行压制反对意见并力促议和的秦桧,力量颇大。
两国一旦决定和谈,就只剩下如何实施的问题了。宋一方反对议和的势力受到打压,金国也消灭了刘豫的齐国。一开始就没有人望的政权,即使灭亡了,在民间也全无波澜。缔结和议之后,先前属齐国的河南、山东地区理应归南宋。然而,这一前景在金国内部引发了政变,主战派掌握政权后立刻打破和睦,双方再度陷入战争状态。而秦桧仍然忍耐着,没有放弃议和的希望。随着战争的进行,金国没有得到令主战派满意的结果,和平的机会又出现了。于是,即便齐国的领土归金国,南宋只拥有淮河以南的领土,秦桧与高宗也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接受。
如此恶劣的和议条件公开后,就无法压制反对和议的势力了,其中最成问题的是握有兵权的将领。因此,秦桧企图解除韩世忠、岳飞等大将的兵权,将其召回都中委以枢密使、副枢密使等。这些官职是名誉高位,表面上看是异乎寻常的提拔,实际上是割离他们与部下的关系,使其陷入孤立。接着,令他们的旧部将领直属中央,并提高地位与待遇,这足以使单纯的军人由衷高兴。即便如此,秦桧还是觉察到,刚直的岳飞必然还要反对和议,于是先发制人,罢免岳飞,而后以谋反之罪投狱。不久岳飞就被冤杀,而之前一直倾慕岳飞的部下和士兵却噤若寒蝉,未有任何骚动。
如此牺牲之后,两国之间总算缔结了和约(1141年),南宋不但要向金国赠岁币二十五万两白银和二十五万匹绢,大宋皇帝还要对大金皇帝行臣下礼。这真是闻所未闻,无比屈辱。毫无疑问,宋已完全被当作和刘豫的齐国一样了。
作为屈辱与和平的代价,高宗迎回了徽宗的灵柩与尚在人世的生母韦氏。说是徽宗的灵柩,但里面到底是什么,无从知晓。因为韦氏并非徽宗皇后,恐怕在金国是被当作奴婢使唤的吧。幸而得以归来,被尊为皇太后,受到无上的尊崇。没有比人的一生更难理解的事了。说来高宗之兄钦宗亦尚在世,却没有迎归,因为南宋没有要求。若迎回钦宗,那么如何对待,就很麻烦,到头来,大义名分论带来了非常不人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