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古人纳凉方法:李白'裸奔'山林孟浩然做新发型

三伏以来,乃至立秋,天气炎热,罕遇凉风。如何避暑,现代社会当然容易,一台空调足矣。然而,过去大部分人家最普遍的途径是“公子王孙把扇摇”,最奢侈的享受是地窖藏冰降温。据记载,唐朝中期时,哪怕盛夏,在皇家园林里,都能冷得牙齿打颤。<br/> 当然,避暑也能变成一种文艺感受,一场文艺活动,唐宋诗人们通过创作,依赖文字和韵律,让清凉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我们面前。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唐宋诗歌里凉快会儿吧。<br/> 着急<br/> 王令欲上昆仑山 沐浴冰雪得清凉<br/> 盛夏热得让人心里急躁,又想不出高效的降温办法,就琢磨着去雪山纳凉。宋朝的王令在某年夏天就热得实在受不了,大喊:怎么办,太热啦!被热浪包围的他,不仅担心起江海湖泊里的水会被蒸发干,竟还担心天上的银河也没水了,“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br/> 王令着急得不行,于是想起了远方。远方有什么呢?有昆仑山脉,有雪山,王令老师想跑那里去乘凉,满山的积雪冰川肯定能让人瞬间清凉,“昆仑之高 有积雪”。王令老师还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不想独自凉快,更想把火热中的众生也带到那座清凉的山脉上去。但是有可能吗?不能,于是他只好叹息着作罢。<br/> 虽然说是为炎热着急,但是诗里面的“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还是营造了一种冰凉清爽的氛围,读来让人清心静意。<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1E/24/1E24EB1CAD6F3202DA4A7F330671FADF.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李白"裸奔"山林孟浩然做新发型"/><br/><br/> 其实,从史上的气象资料来分析,王令的着急似乎有点矫情了。据相关资料显示,宋朝时的气温明显比唐朝时低。盛唐的时候,长安一带还能种植柑橘, 而柑橘对气候的要求是偏热的。据悉,唐玄宗在蓬莱殿里种的柑橘,味道跟南方的出品差不多,晏子所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唐朝可能不成 立,估计唐朝时的气候比东周时期还要热。可一到宋朝,长安关中就甭想种植柑橘了,因为天气变冷了。<br/> 再说梅花,都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但其实梅花也有它娇嫩的一面,实在太冷了,苦寒变成酷寒,它也开不了花。唐朝时,长安一带,种梅花不是个稀罕事。一到宋朝,苏东坡就嚷嚷开来,怎么长安城连株梅花都找不到,扫兴,“关中幸无梅”。<br/> 还有一桩事情要说给王令老师听听,就是大宋治下的太湖、杭州,冬季河面上经常结冰,而且结的冰坚硬得上面可以过马车。金国的使者到杭州来,河流已经被冰雪冻住,要靠凿冰开道,使者赋诗云:“扬锤启路夜撞冰,手皮半逐冰皮裂。”<br/> 根据资料来看,宋朝时气候还是蛮凉快的,王令老师你埋怨个啥?不如学学杨万里老师,面对炎热,他淡定以对。有一年盛暑,杨诗人热得不行, “夜热依然午热同”,晚上热得跟中午没有区别,怎么办?“开门小立月明中”,走到户外,让月光来洗刷一下身上的酷暑吧。当然,月光只是在视觉上降温。触觉 呢?杨万里老师的宅子周围植被比较茂密,“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在虫儿鸣叫的树林竹林深处,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围绕在身边,但那不是风 带来的,而是一种触觉。可能是草木繁茂而导致的降温吧,看来纳凉也得绿化好呀。去昆仑山避暑游是不现实的,还不如在自家周围多种点花草,营造降暑的环境。<br/> 杨万里老师是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生活也没辜负他,给他送来丝丝清凉。当然,王令老师在酷热中不忘苍生的情怀,也是值得学习的。<br/>[page] <br/> 淡定<br/> 孟浩然做个新发型 躺在竹床上叹清凉<br/> 唐朝很热,唐太宗要离开长安去避暑,结果有大臣说:皇上您不能把老爹(唐高祖)扔在长安煎熬,自个儿去凉快。唐太宗听了,不好意思了,最终只好 忍着热待下来。还有一则有关避暑的故事是,唐高宗带着有身孕的武则天去郊外的万年宫避暑,碰上山洪在深夜爆发,若不是执勤的薛仁贵大哥发出预警,估计唐朝 的历史得改写。<br/> 总而言之,唐朝确实热。不过,唐朝的诗人倒挺淡定。例如孟浩然,就很会自我制造凉爽气氛。话说某个夏日的黄昏,在孟浩然老师的家乡襄阳,具体而 言,应该是在岘山附近,孟老师那时正在等一位姓辛的朋友。这岘山,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知道,一代英雄孙坚就是战死在这里的。当然,这里不谈三国英 雄,只说纳凉。我们一起读一读孟老师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山水田园诗人孟老师,在夕阳西下,明月东上之际,早早做了一个新发型,“散发乘夕凉”,把头发 全部披散开来,整个身心也随之散开了,凉快了。正因为“散发”,才能“乘夕凉”,可见发型也跟凉热有关,想要凉快舒适,先把发型改一下。<br/> 接下来可凉快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微风拂面,将荷花的清香送来;竹枝上有露水滴落,其清响也送到耳畔。清风荷花,竹林水滴,真正是 降暑神器啊。只有区区十字,将整个大唐的温度都降下来了,那种宜人的凉快,透过文字,输送到了今天,每读一次,就凉快一次。所以说诗歌,绝对是降温法宝。 文学降温,文艺避暑,比物理降暑和降温,更有持久性,而且还不耗电。<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83/69/83692AE573B610A4234B8F89E26DAFEF.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白居易,他是怎么乘凉的呢?不知道是哪年夏天,唐朝的人们热得到处找避暑胜地,“人人避暑走如狂”,热得发狂,可是“独有禅师不出房”,为 什么这位人士如此淡定呢?原来“但能心静即身凉”。这种乘凉模式就是今天常说的“心静自然凉”,不过实在有点太高端,一般人做不到,不如孟浩然和杨万里在 大自然的清新气氛中寻找清凉比较可行。<br/> 潇洒<br/> 李白“裸奔”山林 除帽脱衣享清凉<br/> 李白老师是个生性潇洒之人,城市热得实在熬不住了,就干脆跑到郊外去。你瞧瞧咱们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一到山林里,就摘掉帽子,脱掉衣服,“裸袒青林中”,几乎赤条条地享受凉风, 帽子挂在石壁上,露着头发吹着松林里吹来的清风。果然是惬意的夏日人生,颇有魏晋风度。<br/> 相比起来,杜甫老师老实多了,他也热得不行,“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幻想有长风,“飘飖吹我裳”,但这只是幻想,怎么办呢?只能打开窗户透透气,“开轩纳微凉”,也只是微微的凉快,无可奈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