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春秋时代螃蟹也能成灾:古人是何时学会吃蟹的?

1980年,西班牙发生大蟹灾,稻区26000公顷稻田被严重破坏,水稻大面积减产。看到这则消息很多人笑了,认为西班牙人怎么都这样呀!在咱们中国,这蟹可是美味,他们没看见每到菊黄蟹肥时节,一批批前往江浙吃蟹的上海人把交通拥堵得不成样子嘛,哪还有蟹灾一说。其实翻翻老黄历,我们的祖先曾经也面临过跟西班牙人同样的窘境。<br/>《礼记·月令》上说,孟秋时节,阳气弱,阴气盛,此时“介虫”就会出来毁坏水稻。“介虫”据东汉郑玄的注释其实就是螃蟹。《礼记》是记载岁时大事的文献,作者在书中正儿八经地提到介虫一事,可见这事发生的概率不会太低。据文献记载,在早期中国,爆发最大规模的一次蟹灾是在春秋,地点是吴国。《国语》曾记载了一次越王勾践与宰相范蠡的对话,其中提到,今吴国稻蟹不遗种。也就是说,吴国当时正发生非常严重的蟹灾,整个吴国粮食作物因之减产,甚至到了连明年春播的种子都留不足的地步。不过令人感到蹊跷的是,在春秋之后的几千年类似的蟹灾却再无什么人什么文献提及,按照中国人凡事必书的史学传统,书上没了文字,那蟹灾也就是消失无疑了。于是问题又来了,这蟹灾当年闹得如此风风火火,怎么突然就消失了?是用了高科技的手段?还是地球发生了类似于恐龙时代的地质变动?其实都不是,答案很简单,就是人一口一口把它吃没的。<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34/85/34859D7D5842CFDE4CF1F2420F528D21.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李白十分爱吃蟹,他曾写诗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另一诗人韩驹也写道:“故人书札访林泉,郭索相随到酒边。来擘团脐先一笑,二螯能覆两觥船。”<br/>不单唐人爱吃蟹,唐以后各个朝代都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以会吃而著称的苏东坡在一首诗中如此描述他当年以诗换蟹的往事:“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指蟹)。”拿一首顶尖的诗换两只尖尖的蟹,也不知苏大才子这笔买卖做得值不值。到了明清,食蟹之事经过传承发扬,较之以前又有了进步。晚明的李贽一生颠簸,但对吃蟹却颇有研究,他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类似的感慨清初的著名戏剧家李渔也发出过:“以是知南方之蟹,合山珍海错而较之,当居第一,不独冠乎水族,甲于介虫而已也。”近现代崇尚思想解放,说起话来就更直白了。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女士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二句是:“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听听,有了这样的感慨,有了这样的觉悟,这蟹灾如果还不灰飞烟灭,那也真得太小瞧人,太对人不住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