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古代武器中剑与箭,究竟谁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杀人兵器?

武器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战争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杀人兵器,究竟是剑还是箭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初步掌握了冶铜技术,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一件锡青铜刃小刀表明,我国大约在公元前2740年前后,已经能够使用一些锡青铜器具了。作为装备军队的青铜兵器,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的夏王朝已经问世。到了商代,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青铜兵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制品有长杆格斗兵器戈、矛、斧,卫体兵器短柄刀、剑,射远的复合兵器弓箭,防护装具青铜自、皮甲、盾等。商代以后,铜的采掘和青铜冶铸业得到比较大的发晨。《考工记》中关于"六齐"的论述,已经总结出春秋时期一些青铜兵器中铜和锡的组配比例,其中斧斤是五比一,戈就是四比一,大刃是三比一,削杀矢是五比二。有了这些组配比例,就能保证所制各种兵器适当的坚韧度,满足作战的需要。此外,《考工记》的"冶氏"、"桃氏"、"函人"、"庐人"、"弓人"等条,还记录了杀失、剑、甲、戈戟、矛、弓等一些兵器的材料选择、尺寸大小、形制构造和规范等内容,表明当时制造的兵器已经向标准化迈出了最初的一步。

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青铜复合剑的制造技术,这种剑的脊部和刃部分别用含锡量不同的青铜铸成。铸造时,先铸造剑柄和剑脊,后铸造剑刃,再把剑刃同剑脊的榫部结合成一体。经过对这种剑的实物测定,脊部的青铜含锡量是百分之十,刃部的青铜含锡量是百分之二十。含锡量比较低的脊部韧性比较大,不易拆断,便于久用。含铜量比较高的刃部坚而刚,利于刺杀。这种脊韧刃坚、刚柔相济的复合剑,既有比较高的刺杀力,又经久耐用,是青铜兵器制造技术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铜制的射远兵器弩,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武器的发展有了大幅度的进展。

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证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颇为原始,单刃曲背,若作为攻击性武器的话,恐怕稍嫌单薄脆弱了些,事实上,当时的刀作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还大於护身,真正作为兵器的,应该是长於刺击的剑。早期的青铜剑约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仅长十余公分,直脊双刃,剑身扁阔,柄以木片夹束,亦无剑格,而后发展出固定的形制,除了两段收束的剑身外,并有了格、茎、箍、首的完整握柄,长度在四十公分之内,剑柄以丝麻筋皮等物缠绕,方便持握,主要以木作鞘;在未来的千年间,这种剑的造型逐步迈向成熟,并作为步兵的基本武器而活跃於战场上。青铜剑的盛行与中国古代战争的形态有著密切的关系,自商代到春秋之时,正式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接战的范围、回旋的空间较大,因此战车上的“士”较常用的武是戈或矛,剑只在近战或肉搏时使用,而剑能刺能砍、两面开刃的特点以当时的条件来说,的确具有优势,随著锻冶技术的发展,剑的长度逐渐增长到五、六十公分,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

春秋时期,互为世仇的吴越两国却同以铸剑精良闻名於当世,我们由现存的实物可以充分证明此点,其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华美,可称举世无匹,尤其是剑身的表面处理,不但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这种处理技术至今仍然是个谜。此时,钢铁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许对於青铜兵器的锻冶技术已累积了足够的知识,又或许摺叠钢的技术本来就承袭自打造青铜兵器的经验,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钢铁兵器,其水准的确领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人,链就一批千古名剑: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龙渊、太阿、工布、鱼肠等,即使实物不存,它们的赫赫威名仍令我们心驰神往;『吴越春秋』中记载薛烛评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以及:龟文、缦理、列星、溢水、冰释、高山、深渊、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剑身上的摺叠花纹而言,当我们看到古代刀剑上的花纹时,才能体会古人所言实非虚语。

那么中国最早的杀人兵器是剑吗?并非如此。

公元1966年春天,南京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在江苏邳县一个叫大墩子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了一座编号为第316号的墓穴,穴内埋葬的一具男性骷髅尸骨引起了发掘者们的极大兴趣。骨骼情况显示,死者是一位中年男性,身高1.64米,他的右手手骨处握着一把骨质匕首,左肱骨处放置一柄石斧,由此可见,死者身前应该是一名武士。

不过最让专家吃惊的是,死者的左股骨上完好地地保留着一枚骨质的三角形箭镞,也就是箭头的意思。锋利的箭首骨镞至今还深深地嵌在他的遗骨之中。专家通过鉴定,认为死者的致命伤就是这箭镞,他是中箭之后不久死亡的。

由于原始社会的医疗水平较低,无法有效地处理这种较深的外伤,死因很有可能便是中箭造成的伤口感染。如果不是意外的话,很可能是在和其他部族的战斗中中箭而死的。

邳县大墩子遗址,经过碳十四的检测显示,公元前4500年历史,也就是说距今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六千多年前古人已经懂得使用弓箭。大墩子史前遗址死者尸骨内的箭镞足以表面当年弓箭已经被用作杀伤人类的武器。而且杀伤力相当强大,能够透过肌肉射入人体骨头。

弓箭由此也成为所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杀人兵器。

其实,证明弓箭杀人的考古资料还有很多,元谋大墩子发现过八座墓葬,距今约3200年,墓葬中埋有多名青壮年男女尸骨,身上均有箭伤,其中一人胸腹部遗留有十余枚石镞。

元谋大墩子遗址测定的数据为公元前1260年左右,距今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此时的中原已经是商王朝时期。这个说明在原始社会晚期,弓箭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武器,用来杀人。

实际上,我国史前的兵器都是与远古人的狩猎工具和生活、生产工具息息相关的。在新石器晚期,最早由狩猎工具转化为兵器的就是远射的弓箭。

弓箭是古代一项重要发明,也是人类懂得利用机械储存起来能量的最早实例。

弓箭出现的时间,也许可以上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我想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

此事在多个典籍中均有记载。《山海经·海外南经》载:“笄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墟东。笄持弓失,齿持盾。一曰戈。”

《管子形势解》载:“羿,古之善射者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发而多中。”

墨子非儒下》载:“古者羿作弓”,《吕氏春秋勿躬》亦云:“夷羿作弓”,以上记载表明后羿不仅是一位绝技的射手,同时也是弓箭射术的发明者。

弓箭最原始的形态,即所谓“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说文》:“弧,木弓也。”弦木,用韦、丝加于木上。剡木, 将木削尖。最原始的弓,就是用单片木材或者竹片弯曲制成的,箭则是削尖的木棍或者竹竿。后来为了增强弓体的弹力,由单体弓发展为了复合弓。

弓箭商代甲骨文中“弓”字的原型,明显地是一个“反弓”的形象。这就引出了一个直接的结论,即这是一张复合弓。复合弓在保持弓身短小的情况下增大了力量,而在狭小的环境中,例如马车或马背上,弓身必须短小。戈也是马车上使用的专门武器。

箭的发展,是随弓弩的不断改进而发展的,强弓大弩的出现,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贯穿力,所以对箭镞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考工记》对于弓的材料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分析。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洲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制弓术与考工记相比,实际上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器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通过弓箭,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有效地改变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也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走向成熟的标志。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