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塔吉克族的人口是多少?塔吉克族的生活习俗是如何的

塔吉克族历史悠久。中国塔吉克族总人口目前正在接近3.8万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时共33,223人;1998年新疆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该自治区境内塔吉克族人口已达到36,000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分散居住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县,这些县都设有塔吉克民族乡。 塔吉克族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意即“王冠”。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诸部落。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分为色勒库尔塔吉克语和瓦罕塔吉克语两种方言。由于民族交往频繁,新疆许多塔吉克族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许多世纪以来他们在海拨3000米左右的山谷里安家落户,春天播种一些耐寒作物,初夏赶着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周而复始,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 

塔吉克族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羊皮大氅,戴羊皮圆高筒帽。女子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以保暖。男女都喜欢穿长统野羊皮软靴。用毛牛皮做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他们都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和奶茶,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他们的住屋大都为正方平顶,以木石构筑而成。由于高原多风雪,住房比较低矮,四周筑土坑。夏季上山放牧时,多住毡房。 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拟雄鹰展翅、飞翔回旋的动作。在民间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主要乐器有“那伊”(短笛),也是用鹰的翅膀骨特制出来的。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除了伊斯兰教规定的节日外,对每年三月的春节亦十分重视。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当时塔什库尔干居住着塔吉克、柯尔克孜、维吾尔、汉等6个民族。其中塔吉克民族约60%都在此居住,占塔什库尔干人口约78.1%。1954年6月,塔什库尔干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开幕,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相当县级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区的决议,同时建立了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1954年9月11日,塔什库尔干召开第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宣布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区的成立。在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中,塔吉克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83%。9月18日,召开自治地方成立庆祝大会。1955年,改自治区为自治县。 塔吉克族的主要聚居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中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东与莎车县、叶城县毗邻,北抵慕士塔格山与阿克陶县相连,西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西与塔吉克共和国交界,总面积2.5万平方千米,国界线长888.5千米。县域内峻峰连绵,有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和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许多山峰的高度也在海拔5000米以上,诸山之间的谷地一般也高达3,000米左右。高山上终年积雪,冰川高悬,晶莹耀目,景色壮丽。融化的冰雪汇流成河,奔泻于千山万壑之间。

发源于喀拉昆仑山的叶尔羌河(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的三大源流之一)流经自治县的东部;由明铁盖河(卡拉起可尔河)和塔格郭巴什河汇合而成的塔什库尔干河流经自治县的东部和北部。在山谷中的河流两岸,有许多天然牧场、草场和可耕地,水源充沛,灌溉方便,为宜农宜牧理想之地。塔吉克牧民就分布在这些山谷里。塔什库尔干县的气候为高原山区温寒干旱气候,四季不分明,只有冷季和温季,冬长无夏,春去秋至,无霜期短,日温差大。气压低,缺氧,空气洁净无污染,透明度好,光照充沛,但热量不足。太阳辐射量丰富,紫外线强,空气干燥,降水稀少。 塔什库尔干一带蕴藏着许多矿产资源,主要有铁、宝石、玉石、硫磺、水晶、硅、金、石棉、云母、煤、铜、镍、锡、石灰石等。其中铁的蕴藏量最为丰富。

 帕米尔高原地势高,树木较少,塔什库尔干县森林面积1625公顷,由山地天然林、河谷天然林和人工林组成。数量多、分布广的树种主要有银毛柳、密穗柳、沙棘、圆柏、桦树等,东部山区有较多的落叶松、梧桐等树木。全县有可利用草场41.67公顷。县内温泉资源丰富,较大的温泉有羊布拉克泉、塔合曼泉、马尔羊泉、达布达尔泉等。珍稀野生动物有帕米尔盘羊、棕熊、旱獭、雪豹等。野生药材有雪莲、锁阳、党参、当归、麻黄、紫草等。 莎车、皮山、泽普等地的塔吉克族居民,大都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农村。这一带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地势平坦,气候温暖干燥,适宜于发展农业生产。 塔吉克民族热情好客。对客人不论亲疏、老幼和民族,凡是来客和投宿的过路人、生人都热情款待,拿出家中最好的饮食、被褥来款待。长期以来,牧民依靠这种互相帮助,克服了旅行和游牧时在人烟稀少的牧区不易获得食物和宿处的困难(本栏内容大致参照由郝文明、王铁志主编之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专著《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