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礼俗
自从孔子将礼仪的地位上升到国之存废的高度,尊礼重礼之风开始隆盛。他毕生为之孜孜以求,以羸弱之躯游走于诸侯之间,无非是希望让那些统治者懂得“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
孔子推行的礼仪,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天祀土等诸多领域,将上至庙堂下到村野的人际之间往来行为,进行了详尽周密的规范,可谓包罗万象,普映四方。当年的鲁国,谁不向往像夫子那样知书尊礼,做个体面的小国寡民呢。
国有国礼,民有民礼。无论家国,讲究个礼尚往来,彼此间遵循和睦友善体贴关照,礼仪也就变成了一种社交之道。通常情况下,民间沿袭“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国家间注重“与邻为伴,和平共处”。
在民间,尚礼之风从古至今,盘绕于每家每户的屋檐下,飘浮在一粥一饭的烟火里。也许很多人不一定能说清礼的概念,可是在他们的日常言行里,早已与礼的规范一一对接起来,那是从祖上承继下来的一笔精神遗产,世袭相传,绵绵无绝。
依稀记得家乡娶亲时的各种礼数,俗称“过彩礼”。媒婆一趟一趟往来于双方家里,多数是为了沟通结婚时各个环节面子上的讲究。那些规矩精细而严谨,几乎是分毫不差,有时因为一根红绸布的颜色不够鲜亮,新娘子可能都上不了花轿。这种看似过分的追求,其实也都有规可循。
国人笃信远亲不如近邻,平日里谁家有了大事小情,言语一声,都会先把自家的活放下,早早地跑来捧个人场。如果需要出份力气,那更是没有二话,完事之后又悄悄离去。那户人家就会觉得欠了你一份人情,日后必要找个机会请来吃顿饭,或者送上一点茶点,这也是礼数。
有朋自远方来,酒是必须要喝的。无关穷富和酒的质量,也无关是否有鱼有肉,痛饮千杯,舞之乐之,更是国人自古崇尚的礼节。
平常时候,我们看到的礼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是“长幼内外须分多润寡”,也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类的老俗。而在老北京的《茶馆》里,都融化在王老板那一声低到骨子里的“给您请安了”……
- 上一篇:贵州施秉:苗寨开渔 捕鱼过“卯”
- 下一篇:乌孜别克族的乐器-手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