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过年的风俗
满族秧歌
2013年沈阳故宫挂门神
春节,旧时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早在《渤海国记》中就记载:“民岁时聚会作乐,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这是描写满族的祖先靺鞨人,在唐朝渤海国时期过春节的情形。到了金代女真时期,满族人更把春节当成大节来过。每当进入腊月,满族家家杀年猪,相互请吃白肉血肠,准备过年用的东西,俗话说“一起腊月门,便有过年来。”清代定都北京后,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形成自己民族特色的节日习俗。
撅年息花枝:一到腊月初七,满族的格格(姑娘)们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爬上山顶石砬上撅年息花枝。边撅边唱“年息花”歌:“今个腊七儿,明个腊八儿,上山来撅年息花;年息花,生性乖,腊七儿采,腊八儿栽;三十打骨朵,大年初一开。红花开,粉花开,花香飘到敬祖台;财神来,喜神来,又赐福,又送财;年息花儿道年喜,年喜花儿年年开。”姑娘们撅回年息花枝条,先插入装满水的瓶子里,摆在箱盖和窗户台上。二十多天后适逢过年,年息花枝上的花苞正好赶在大年初一的正月里开花,花期可持续半月左右。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关东满族人家,伴随着新年的鞭炮声,一时花枝怒放,满屋飘香,春意盎然,真让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增添了节日气氛。因为年息花在早春先开花,后放叶,所以人们称它是报春花,干枝子梅花。汉族人又称它是“野杜鹃”;朝鲜族人称它是“金达莱”;满族人称为“日吉纳花”,满语发音为“阿德布合”。姑娘们将花枝分扎成小把成束,初八集日到市场去卖,很受人们喜欢,买回家去也插入装水的瓶子里,使更多的人们分享着这浓浓的春意。
过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满族俗称“过小年”。以前满族人是不供灶王的,清入关后,满汉杂居,习俗混用,自然也就供奉起灶王来了。白天打扫灰尘、扫棚,俗称“扫尘”。晚上先在灶坑口摆上供桌供品,叩拜完毕虔诚地揭下灶王像,并往灶王嘴上抹点自己家用甜菜、甜萝卜熬制的糖稀,沾住灶王爷的嘴,以免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晚上还要将编制的秸马、小狗、小公鸡等六样祭品同灶王爷画像一起烧掉,送灶王爷上天,边烧边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忙年:所谓忙年,就是民间准备过年物品、置办年货的俗称,故又称“办置年嚼骨”。人们赶腊月集买香腊纸、鞭炮、红纸、年画、糖、烟、茶、花椒、大料等物。过去卖东西是铺子用一大张纸把年货打包,所以称“打年纸包”,穷人家只能在年底二十七、二十八赶集去买点东西,俗称“赶穷棒子集”。在腊月近一个月里忙年,包括从淘黄米、磨黄面、蒸馒头、蒸黏豆包、做饽饽、做冻豆腐等,这期间妇女最累,白天黑夜忙活,还得为全家人做新衣服、鞋等。值得一提的是,春节时满族家家户户都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
贴对联、窗花:过年满族姑娘和老太太还开始剪窗花、棚花,什么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吉庆有余、人寿年丰等吉祥剪纸,贴得满屋生辉。年三十,满族也要张贴对联、福字,还要戴荷包(过去王宫要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有互相赠予的)。满族历来有崇尚白之俗,很长时间以来满族春联都是写在丝绸织的白绢上,后来受汉族影响,才广泛采用大红纸写春联了。满族贴对联时,必须要在横批下面或者“福”字下面放几个(一、三、五个不等)“挂笺”,也有人说标准的叫法为“满洲彩”的。这"挂笺"是一种剪纸,用薄薄的五彩纸,剪出吉祥如意的一类的字样或者图案,下面留有裙边。由于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笺,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笺以此类推。这些挂笺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除夕夜里还有挂树灯笼的习俗,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天黑点灯,彻夜不熄。
摆供祭祖:除夕下午要摆供、祭祖。平时不打开的祖宗龛,年三十中午打开。把擦得铮亮的锡供器摆上五件,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五个,猪头摆在正中间,猪鼻孔插上大葱,还有干饭五碗。供菜更有特点:第一碗是煮熟的“猪肉方子”;第二碗是过油鲤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第五碗是豆腐方块。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这些摆上桌案的祭品,祭祀之后由家人分吃。
接神、吃饺子:除夕满族也挂门神,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这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除夕当晚满族要在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并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新年夜子时,家家吃饺子,俗称“揣元宝”,年三十包饺子,讲究有褶子,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忌日子过“秃”了。码放饺子忌摆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门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子时煮饺子,当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满族人家还十分讲究餐具工艺与质地的高低,过年时增添新碗筷,其寓意是让家里人丁兴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早点吃饺子,小孩子穿上新衣服给族中长辈拜年。新结婚的媳妇身穿鲜艳的旗袍,脚穿马蹄底旗鞋,由大伯嫂子领着先给祖爷磕头献香,然后给族中长辈拜年。不过,过去满族妇女要等到初六,才可以出门拜年。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破五:初一这天是鸡日子,因为满族按阴历计算历来有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谷八,九果十菜之说。这十天中哪天天气好,今年就得什么。初一这天是鸡日子,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家鸡炖蘑菇或野鸡炖粉条,故有“初一无鸡不成席”的说法。饺子一直吃到初五,吃饺子要捏破,此五日内不泼水、不倒灰、不开柜。一般早上蒸饺子,取蒸蒸日上之意。正月不剃头,都等到二月二剃“龙头”。正月十五前妇女不做针线活,小两口串门拜年。
娱乐:满族过年娱乐甚多,中年人有扭秧歌、打花棍、摔跤,青年有射柳、打金线、赛马,姑娘媳妇玩嘎拉哈,男孩子们玩跑马城、打冰嘎、踢熊头、扔坑儿等游戏。扭秧歌则是满族过年最热闹的娱乐活动。秧歌领队多身穿旗袍,头戴红缨帽,走阵队形有天门八封阵、葫芦阵等。满族秧歌的舞姿和汉族也不一样,多为大开大合,模拟古时征战与狩猎的姿态,透出满族人民古朴豪放的民族特色。
- 上一篇:柬埔寨少女出嫁必须要学抽烟 不会吸烟不漂亮
- 下一篇:彝族的自然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