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民俗学家齐守成:老沈阳过中秋讲究官民同乐

集市热闹月饼流行自来红

中秋节即将来临。大家都知道,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圆月吃月饼。可你知道,老沈阳人又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吗?近日,本报采访两位民俗学家,为您讲述老沈阳与中秋节有关的事儿。

沈阳著名民俗学家齐守成介绍,中秋节属于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那这一天为啥叫中秋节呢?齐守成介绍,中国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份为秋季,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秋季的中间,所以节日名字就叫中秋节,也叫仲秋节。沈阳老百姓还喜欢叫中秋节为八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所以中秋节还有一个名字叫团圆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齐守成介绍,实际上,早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有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但是正式有了节日活动还是从唐朝开始的。盛行过中秋节是在宋朝,吃月饼则是从明朝开始的。 

老沈阳过中秋讲究官民同乐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辽沈地区,中秋节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古时过中秋节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与民同乐”。不但老百姓的家中要过节,官方也会搞庆祝活动,与百姓一同庆祝中秋。

老沈阳人过中秋节是一个什么样的盛况呢?齐守成介绍,包括清代刘世英所著《陪都纪略》、沈阳名士缪东霖所著《沈阳百咏》、清末民初的《奉天通志》等史料当中,都曾经对老沈阳地区过中秋的史实进行过记载。清同治年间,刘世英所著的《陪都纪略》一书中曾提及:“中秋佳节,钟楼以南,时常鱼行,果木俱全。”“也就是说,在中秋佳节期间,在钟楼以南这个地方,有一个平时卖鱼的这么个鱼市,到了中秋节,这个市场上又卖起了各种水果,种类繁多。”齐守成解释。也就是说,在清朝同治年间,我们老沈阳过中秋佳节的氛围就已经浓厚,由市场上水果种类就可见一斑。

老沈阳人最喜欢的月饼叫自来红

清光绪年间的沈阳名士缪东霖曾写过一本书叫《沈阳百咏》,书中有一首与老沈阳人过中秋节有关的竹枝词,是这样写的:“提浆作馔趁秋风,月饼居然出沈中。终是枣泥滋味好,痴人偏买自来红。”

这首竹枝词的后面还有一段注释:“内城诸茶食店,所制提浆月饼最佳。痴人好用自来红以名贵也。”

齐守成解释,所谓的提浆月饼是京式月饼的一种,就是用蛋白、糖浆和面做成面皮,再包馅制出来的月饼。自来白,面皮是用猪油和精白面烤制而成的,面皮白净,可以用枣泥、豆沙和豌豆等材料做成什锦馅。自来红,是用植物油烤制成的,面皮颜色很深,表面还有一块黑红色的圆圈,馅料以清一色白糖、冰糖渣、果仁为馅。由此可见,在清光绪年间,每逢中秋节沈阳城的月饼种类就已经很多,而沈阳人比较喜欢的月饼种类是自来红。

谈到月饼人,人们只都知道月饼自古是美食,却不知道在古代月饼还曾经是传递军事信息的工具。

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杨太介绍,元朝的时候,朝廷对百姓的统治严酷,退耕还牧的政策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很多人甚至被饿死了。为了防止老百姓反抗,统治者向每个村庄都派驻了蒙古兵,规定几家共用几把菜刀。老百姓忍无可忍,决定揭竿而起。为了逃避蒙古兵的监视,老百姓借着家家户户赠月饼的机会,将约定起义时间的字条夹在月饼当中,成功起义。记者吴双

专家呼吁:过中秋不要只过“食俗”

到了现代,人们过中秋节的兴味不减,中秋节仍然是一年当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但齐守成建议,千万别在中秋节仅仅过一个“食俗”,以为吃几块月饼和水果就完了。“传统节日能够保留上千年延续到今年,就说明它包含了很多文化内涵和很多值得继承的积极意义。我们在这一天不仅仅要吃月饼,更重要的是重视中秋节的文化意义。它象征着团圆、团结、和谐。分离的家人要在这一天相聚,一家人分享美食佳肴的过程中,共同去体会一家人团圆、和谐的美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杨太教授说,中华民族一向有“尚俭黜奢”的美德,过传统节日这个美德一样不能抛弃。“现在中秋节访亲馈友,月饼样式非常多,中秋月饼也出现了过度包装、百姓过度追求花样等等奢侈现象。”杨教授说,应该在中秋节呼吁传统的过节方式,不要让这样一个传统节日过得变了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