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云南马龙节日古俗:除夕“分岁酒、迎灶神”

129

明代云南左布政使吕颛在《入滇境有作书马龙分司》写道:“汉语人全晓,夷情岁已疏。”那时,马龙州(今马龙县)少数民族人口仍多于汉族人口。清初马龙州训导梁兴祚在《迁学碑记》中就写道:“马龙,古荒服之地。我明兴,迨弘治间始改土设流,而州郡之犹是汉半也夷半也。然而,汉不胜夷也。”清代初年,马龙县汉族与其他民族人口差不多,各民族风俗习惯互相影响,马龙少数民族“近郊则衣服言语多化于汉”。不少节日,已成了当时各民族的共同节日。

清《马龙州志》记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由于时间的流逝,有的节日今天人们已不熟悉了,有的节日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有的节日依然保持传统。

除夕。“除夕,祭天地祖先,家燕饮,分岁酒,煨炉守岁,四更迎灶。”意思是:除夕,祭祀天地祖先,每家每户都宴饮,分享新一年刚酿好的米酒,一家人围着火炉烤火守岁,四更时迎接灶神。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分岁酒、迎灶神都有浓郁的辞旧迎新气息。现在,人们一般是年夜饭后就观看春节晚会,零点一到就燃放烟花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元日黎明,祀天地拜祖先。门户饰门丞、春联,贴五色楮钱。堂上藉松叶。亲友相拜贺。”意思是:春节第一天,人们祭祀天地叩拜祖先,各家各户门上贴着门画、春联、门彩,堂上铺着青松毛,亲友之间互相拜年贺岁。现在,贴门画、春联、门彩一般在年三十进行;为保护林木,堂上铺松毛也少见了;大年初一一般不串门。

立春。“立春,官吏彩杖如东郊迎春。”这就是鞭春节,即鞭打春牛以示迎春的节日。一般是预先用泥土塑好春牛,在立春前一天迎至东郊,立春日“各官执采杖立于土牛两旁”,“环击土牛者三”,因此立春又叫做打春。农业耕作,一年之计在于春,打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官府有专项预算开支,如马龙州“鞭春酒席银二两”。鞭春旨在劝课农桑,使百姓勤于稼穑。

元宵节。“元宵张灯,次夕嬉游,插香道旁,谓可祛病。”意思是:元宵节挂灯笼,次日晚上大家逛灯会,在路边插香,据说可以祛除疾病。

清明节。“清明日,插柳于门,行墓祭礼。”意思是:清明节,在门上插柳,上坟扫墓。现在,马龙民间一般是清明节前上坟,阖族聚在一起,宰羊杀鸡,派人到坟茔上挂纸、插香。清明节既是对祖先的缅怀,又可亲友聚会,增加亲情友情。

三月三庙会。“三月三日,各山寺有会,群往上香祷祀。”意思是:农历三月三日,各山寺都有庙会,大家竞相前往上香祈求神灵护佑。如今在马龙,庙会已不多见了。

端午节。“端阳,悬艾于门,系续命缕,饮菖蒲酒,觧角黍,采药,斗草。”端午节时,在门上悬挂艾叶,在小孩及青少年男女手腕上系五彩丝带(即“续命缕”),喝菖蒲酒(即用菖蒲叶浸制的药酒,饮之可治病),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采草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采之最宜),斗百草(即竞赛采花草,以多寡优劣判胜负)。现在,喝菖蒲酒、斗百草等习俗已少见。

其他如五月十三关羽生日、六月六祭田祖、六月二十四星廻节(火把节)、七夕乞巧、七月半中元节、八月中秋节、九月初一至九日礼北斗、重阳节、冬至节、腊月二十四日祭灶等,有的已经不存,或因时而变,有了新的节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