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婚俗:两只羊作叩门砖 绑在一起作夫妻

两只羊作叩门砖

柯尔克孜族在订婚时,男方用一匹马驮着礼物前往女家,马头上要扎一朵洁白的棉花,以示订婚。女方父母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有的地区马头上的棉花由女方来扎,或向男方客人身上撒些面粉,表示新婚夫妇像白面那样洁净,并预祝两人生活富足。结婚一般要举行三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第一天,新郎在父母、亲友陪同下,带着礼品前往新娘家。礼品包括刚宰好的两只羊,一只作整羊煮熟;一只把五脏掏出烤熟,还要带上数十头小牲畜。临近新娘家时,举行"叼羊"游戏,并借此机会将那预先宰好的羊扔到新娘家门前。随后才被新娘家的女眷们热情迎入。

绑在一起作夫妻

婚礼仪式前,女方的亲友群起将新郎新娘双双绑在门口,这时,新郎的父兄要向这些亲友赠送礼物,请求"释放"。婚礼正式开始,由男方的一位长者用木棒将毡房天窗挑开,从天窗向外撒糖果、点心等,客人纷纷争抢,以分享幸福。接着,新娘的母亲要唱"送嫁歌",还要举行"赛得河",即让新婚夫妇背对背坐下,每人头上蒙一个口袋,众人用一只羊蹄轮流在他们头上轻打一下,然后拉起来共同跳舞。之后,由阿訇主持典礼,念"尼卡罕"(结婚证词),给双方分吃蘸盐水的面饼,象徵夫妻白头偕老,永不分离。

嫂子家作洞房

第二天,双方家长要举办传统的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以示祝贺。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与新郎见面,这时的毡房外挤满了宾客,人们奏起传统的民间乐器"库姆孜",跳起欢快的舞,唱起喜庆的歌,直到深夜,当讨得礼物,放新郎进入洞房后,才尽兴离去。第三天,新娘带着丰厚的嫁妆,随新郎回婆家。沿路每过一个牧村,都要受到热情款待和祝福。回到新郎家的数日内,一对新人还会不断得到亲友的邀请,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使他们处在长时间的新婚蜜月之中。

中国柯尔克孜族农牧民崇尚集体婚礼

地处偏远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牧民移风易俗,男女青年举办集体婚礼成为一种时尚。

克州乌恰县阿依布拉克村的柯尔克孜族青年牧民吐尔干和他的妻子就是新近集体结婚的一对。尽管山里牧民集体婚礼没有城里人那么多的过场,但热闹场面至今令吐尔干夫妇津津乐道。吐尔干说:"那天有30多对附近乡村的青年农牧民一起举行婚礼,县上领导还为我们集体证婚,分别发放新婚纪念品,然后有500多人又说又笑走进县上的电影院观看电影,那场面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尝过集体婚礼甜头的吐尔干,提起过去亲朋的结婚仍然感到害怕。他说,那时青年男女结婚要走十几道程序,一场婚事结束自己和家人都被累个半死,还需花费3-4万元,许多家庭多年的积蓄被倾荡一空,连生财的牲畜也被宰杀得所剩无几。聊起自己这次结婚,吐尔干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这次结婚他十分满意,既风光又省钱,全部费用仅有5000元,亲朋好友被招待得欢喜而去。

据克州政府部门介绍,现在像吐尔干这样要求举办集体婚礼的青年农牧民越来越多,目前集体婚礼成为柯尔克孜族青年的时尚,仅2002年全州农牧区2600多对新人大都采取集体婚礼的方式与心上人喜结连理。过去那种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的婚事办理,正在逐渐被农牧民抛弃。追求实在和婚后共同致富,已被广大农牧民接受。

据介绍,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我国柯尔克孜族聚居的地区,前几年讲排场、争面子、图虚荣的婚办之风愈演愈烈。当地政府了解民情,在农牧区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的集体婚礼,受到柯尔克孜族农牧民的欢迎,平均每户节省婚事开支上万元,全州农牧民节省近千万元婚事开支,为农牧民奔小康积蓄了大笔生产资金。

“婚礼在女方家举行”柯尔克孜族习俗

柯尔克孜族传统的结婚仪式是在女方家里进行。结婚的前一天,新郎要带着宰好的羊或其他牲畜,由亲戚、伴郎等人陪同,骑马送到女方的家里;婚礼前,女方家也要宰牲畜,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

柯尔克孜的婚礼是在女方家进行的.早晨母亲就要给女儿沐浴,并由母亲,嫂嫂等人为新娘梳妆打扮.母亲要为女儿梳头,将满头的小辫子梳理成两条大辫子,边梳边唱(哭嫁歌).歌中有母女的惜别之情,也有深深的祝福.并同时举行叼羊,赛马活动.做抓饭,煮肉准备迎接新郎.新郎一方在一大早就由长者和青年组成的队伍骑上马,在乐队的敲打声中浩浩荡荡的送去聘礼.新娘的姐嫂要挡在门口,逐样检查男方送来的聘礼,然后接纳礼品.在门口还要进行女方给新郎礼品的展示,并在众人的面前一一试穿,女方开始给新郎伴郎敬茶.敬茶时女方递过来,新郎接上后再返给女方,女方喝一小口,再敬给新郎反复3次新郎才能喝茶,象征性的吃一点女方准备的食品,然后在伴郎的陪同下一起唱着称颂爱情,称颂生活的歌,一边唱一边摇着女方送给的绣花手帕,进岳父家门.新郎左手一直拿着用手帕包着的镜子挡住脸,进家后还要给新娘换衣服,然后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吃岳母家给新郎的第一顿饭.饭后由阿訇主持"尼卡"双方父母都在场,还有男女双方的直系亲属,新郎新娘各在一处,有长者带传阿訇的问话和新人的回声.回答满意后,由阿訇给新人吃蘸盐水的馕,祝新人相敬如宾,共度此生,并宣读政府发放的结婚证.众人散后已天晚,新郎新娘入洞房,婚礼结束.

柯尔克孜族一般实行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直系亲属五至七代内禁止通婚。解放前柯尔克孜族盛行封建买卖婚姻,从订婚到结婚,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定数量的牲畜作为聘礼。寡妇不能自由改嫁,哥哥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子,也可以由婆家作主嫁给他人,但要索回聘礼。柯尔克孜人很重视婚礼,仪式隆重也比较繁琐。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隆重,分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在订婚时,男方用一匹马驮着礼物前往女家,马头上要扎一块洁白的棉花,以示订婚。女方父母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有的地区马头上的棉花由女方来扎,或向男方客人身上撒些而粉,表示同意亲事,预祝顺利。

结婚一般要举行三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第一天,新郎在父母、亲友陪同下,带着礼品前往新娘家。礼品包括刚宰杀的两只羊,一只作整羊煮熟;一只把五脏掏出,不剥皮烤熟,还要带上数十头小牲畜。临近新娘家时,举行“叼羊”游戏,并借此机会将那预先宰好的羊扔到新娘家门前。随后才被新娘家的女眷们热情迎入。婚礼仪式开始前,女方的亲友群起将新郎新娘双双绑在门口,这时,新郎的父兄要向这些亲友赠送礼物,请求“释放”。婚礼正式开始,由男方的一位长者用木棒将毡房天窗挑开,从天窗向外撒糖果、点心等,客人纷纷争抢,以分享幸福。接着,新娘的母亲要唱“送嫁歌”,还要举行“赛得河”,即让新婚夫妇背对背坐下,每人头上蒙一口袋。众人用一只羊蹄轮流在他们头上轻打一下,然后拉起来共同跳舞。之后,由阿訇主持典礼,念“尼卡罕”(结婚证词),给双方分吃蘸盐水的馕,象征夫妻白头偕头,永不分离。第二天,双方家长要举办传统的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以示祝贺。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与新郎见面,这时的毡房外挤满了宾客,人们奏起传统的民间乐器“库姆孜”,跳起会面舞,唱起一曲曲喜庆的歌,直到深夜,当讨得礼物,放新郎进入洞房后,才尽兴离去。第三天,新娘带着丰厚的嫁妆,随新郎回婆家,沿路每过一个牧村,都要受到热情款待和祝福。回到新郎家的数日内,一对新人还会不断得到亲友的邀请,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使他们处在长时间的新婚蜜月之中。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隆重,分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在订婚时,男方用一匹马驮着礼物前往女家,马头上要扎一块洁白的棉花,以示订婚。女方父母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

有的地区马头上的棉花由女方来扎,或向男方客人身上撒些面粉,表示同意亲事,预祝顺利。结婚一般要举行三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

第一天,新郎在父母、亲友陪同下,带着礼品前往新娘家。礼品包括刚宰杀的两只羊,一只作整羊煮熟;一只把五脏掏出,不剥皮烤熟,还要带上数十头小牲畜。临近新娘家时,举行"叼羊"游戏,并借此机会将那预先宰好的羊扔到新娘家门前。随后才被新娘家的女眷们热情迎人。

婚礼仪式开始前,女方的亲友群起将新郎新娘双双绑在门口,这时,新郎的父兄要向这些亲友赠送礼物,请求"释放"。婚礼正式开始,由男方的一位长者用木棒将毡房天窗挑开,从天窗向外撤糖果、点心等,客人纷纷争抢,以分享幸福。

接着,新娘的母亲要唱"送嫁歌",还要举行"赛得河",即让新婚夫妇背对背坐下,每人头上蒙一口袋,众人用一只羊蹄轮流在他们头上轻打一下,然后拉起来共同跳舞。

之后,由阿匐主持典礼,念"尼卡罕"(结婚证词),给双方分吃蘸盐水的馕,象征夫妻白头偕老,永不分离。

第二天,双方家长要举办传统的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以示祝贺。

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与新郎见面,这时的毡房外挤满了宾客,人们奏起传统的间乐器"库姆孜",跳起会面舞,唱起一曲喜庆的歌,直到深夜,当讨得礼物,放新郎进人洞房后,才尽兴离去。

第三天,新娘带着丰厚的嫁妆,随新郎回婆家。沿路每过一个牧村,都要受到热情款待和祝福。回到新郎家的数日内,一对新人还会不断得到亲友的邀请,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使他们处在长时间的新婚蜜月之中。

庆贺新婚的活动结束后,第三天,新郎要把新娘带回到自己的新房。这时,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别。新娘的母亲为了照顾女儿也陪同女儿同来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个月才返回。女方要为女儿准备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为嫁妆,用马和骆驼驮上送去,同时还准备一匹马,马的鞍具、笼头和马鞭全部是崭新的,并用银铜装饰,十分讲究。新娘去婆家时,要骑上这匹马,也作为嫁妆送给女儿。

在婚礼期间,公公和儿媳不能见面,有的在婚后二三天才可见面,有的要到一个月后才见面。见面时,儿媳要戴面纱,恭恭敬敬地向公公鞠躬,等到公公说声:“玉孜阔勒西”(意为“彼此见面”)。这时,由嫂子揭开新娘的面纱,公公和儿媳才可以见面。

婚后,新郎和新娘的亲戚朋友还要轮番请新郎和新娘,并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对他们的结合表示祝贺。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

"柯尔克孜"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有的地区也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尔克孜族主要经营牧业,兼营农业和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他们的衣食起居具有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

柯尔克孜族好客,凡有来客,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招待并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后再吃胛骨和羊头肉,尤以羊头肉待客为尊。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时,摆在盘里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记,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柯尔克孜族喜欢红色,衣帽、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也多用红色装饰。

柯尔克孜族传统的结婚仪式是在女方家里进行。结婚的前一天,新郎要带着宰好的羊或其他牲畜,由亲戚、伴郎等人陪同,骑马送到女方的家里;婚礼前,女方家也要宰牲畜,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