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闽东畲族婚俗“俗不离歌”

闽东畲族婚俗小档案:

闽东畲族婚俗,不论是以歌定情、以歌会亲还是以歌完婚,歌贯穿于婚俗的始终。

在婚姻的过程中,畲族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突出表现在女方不用下跪。其根源就在于盘瓠传说中女方是凤凰公主的故事。闽东畲族婚俗,主要保存在霞浦、福安等地的畲民聚居区。其中,霞浦半月里村保留了畲族“做表姐”、“做亲家伯”、“哭嫁”、“调新郎”等传统婚礼习俗。2005年10月,闽东畲族婚俗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的畲族婚俗,全程有歌声相伴。新郎新娘由对歌而结缘,经媒人说合后,“准新娘”按照习俗,要在农历七月十五后到娘舅家“做表姐”。此外,畲族婚嫁过程中还流行着“做亲家伯”的歌俗和“哭嫁”习俗。拜堂时,众人要唱《拜堂歌》,迎娶“凤凰女”。这些富有情趣的婚俗项目,至今还完整地保留在霞浦一个叫做半月里的美丽畲村。

3月14日,记者来到这个村庄,探访闽东畲族婚俗全貌。

唱情歌:选择意中人

女:清明时节百花啊香啊,睇见茶山绿芒啊芒。

男:郎在田中播新啊秧啊,睇见山上摘茶啊娘。

……

在半月里,记者见到了一对善唱情歌的夫妇———雷其松和雷华香。

数年前,他们的恋情便是开始于这首《采茶歌》。

“畲族人的婚姻恋爱比较自由,上山采茶时,一见钟情的青年男女会即兴编曲对歌,以此传情达意。”半月里村村民主任雷国胜说。在畲族地区,男女恋爱的方式基本上都是用对歌的形式来完成。

据雷国胜介绍,男女双方通过唱歌、对歌,产生爱情后,男家要托媒人到女家提亲。继而,女方随其母到男家“看寮”,了解男方人品及家境,男家也趁机观察女方的容貌举止。若双方满意,男家便舂糍粑让女方带回。次日,女方家长需把带回的糍粑分给村里的人,以此告知邻里女儿相亲成功。

此后,男家即遣媒携面、糖之类礼物,到女家“讨庚贴”(女方的生辰“八字”),按俗例媒人要“讨”三次,才取得庚贴。男家得到庚贴,就请“阴阳”先生“合婚”。“合婚”后,一般还要将庚贴放在家里三天,在神案上放一碗水,把庚帖压在水碗下,若无出现人畜不宁或其他不吉利征兆,才算和合。

“在我们这个村子里,如果两个人都同意结婚,就要先订婚。”雷华香说。正式定婚时,女家就打糍粑分给村里的大人小孩吃。吃糍粑其实是一种定婚的热闹形式。男女双方的父母也是想通过这种场合来向全村的人宣布两个人婚姻的约定,也向大家宣布这对青年男女将要举行婚礼的日子。

会歌:做表姐做亲家伯

据雷国胜介绍,闽东畲族姑娘出嫁前流行着“做表姐”这一歌俗,时间短则半个月,长则三个月。“得悉嫁期后,姑娘的娘舅便在七月十五后(意在错开农忙时节)安排外甥女前来‘做表姐’。届时,姑娘要穿最漂亮的衣服、围裙,戴耳环、手镯,腰间还要系上结婚时用的长绸带,来娘舅家做客,村里年轻小伙子则相聚陪姑娘对唱畲歌”。

如果村里没有优秀的歌手,也可以请外村人来做陪。抑或有外村爱凑热闹的小伙子,听说哪村有“表姐”,会自动三五成群地赶来对歌。

“十八九岁时,听说邻村有一个‘表姐’,便乘兴赶了几十里山路去对歌。”此前,记者在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畲族村采访时,村民钟昌尧也饶有兴趣地回忆道。

雷国胜告诉记者,“做表姐”对歌有严格程序:开头唱《路经》之类邀请歌,然后便是对唱,对唱内容多是正统的小说歌,亦穿插一些杂歌,结束时还得唱《送神》之类歌。在畲族,善唱的姑娘人人夸奖;不善唱的姑娘,则会遭到不客气的奚落讥讽。

“畲族沿袭下来的‘做表姐’歌俗,实际上是利用嫁前的这段时间,以探望亲戚的名义,敦促姑娘学习畲歌”。雷国胜说。

除了“做表姐”外,婚嫁过程还流行“做亲家伯”的歌俗。成亲前两天,男方请一名机智出色的男歌手做“亲家伯”,与媒人一起把“礼品担”送往女家,并在女家会歌。会歌当夜,要先唱《祖公歌》,再下来就可以随意唱答了,但不唱含有生死离合不吉利的小说歌,也不唱难登大雅之堂的杂歌,通常都是唱内容正经的“十条起”和各种“字歌”。

会歌,一般是女家众“娘”对一“郎”。“亲家伯”如果对赢了,便会备受敬重款待,到第三天随花轿凯旋而归;如果“亲家伯”不善歌,盘对输了,妇女们便会不客气地起哄倒彩、戏谑作弄:用烟灰抹脸,或罚做牛扛犁,或背猫背狗在厅堂转圈,甚至弄得“亲家伯”连夜跑回家。

哭嫁歌:感激家人养育之恩

我母生我不是个,轿门向爹寮里来,头毛未长就叫定,身无人高就喊抬。养女是无用,未曾养大要分散,你那留我做风水,你那留弟做田山。我母养我不是个,今晡要嫁别人家,兄弟姐妹都未大,我今真真舍不开。

“这首《哭爹娘》,是畲族姑娘出嫁前必唱的哭嫁歌。按照畲族的习俗,新娘出嫁前都要进行哭嫁。一般要哭上三天三夜,直到新娘的声音哭哑为止。”雷华香告诉记者,她出嫁的时候,邻居们都过来听她唱哭嫁歌。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舅母》等。

哭嫁歌,如泣如诉,歌声中蕴含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流露出与家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姑娘们就是通过这些歌,来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眷恋之情的。”雷华香说。

除了婚前哭嫁,新娘在离开娘家前,还要吃“千斤饭”。“大家在桌子上放两把筷子,一碗饭,新娘一手拿一把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后的哥哥,哥哥接过筷子,从新娘腋下将筷子放回桌上。新娘接着低头衔三口饭,将其吐在桌上的手帕中,由哥哥收起放在新娘的口袋里,让她带到夫家去。”雷其松笑着说,“华香过门前也吃过这个‘千斤饭’。”据说,吃了这三口娘家饭,年年能养一头千斤的大肥猪,所以叫“千斤饭”。

畲族男子结婚时也有很多趣俗。婚宴时,女方招待客人的宴席一开始是空的,要新郎唱一首,女方才会端上一样。大家都是静静地等待新郎的歌声,新郎唱一句,厨师和一句。一唱一和,筷子、酒、菜就会应声而来。宴席结束,新郎还要一样样唱,唱一样,厨师来将桌子上的东西收去一样,直至全部收完。“这就叫做‘调新郎’。”雷其松开怀大笑。

拜堂歌:迎娶“凤凰女”

据说,畲族妇女结婚时要穿成套的“踏轿衫”、“踏轿裙”,另配“月白腰带”,这套礼服叫凤凰装。当地畲民告诉记者,关于凤凰装,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畲族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将三公主许配给他,招其为驸马。成亲时,皇后娘娘给三公主一顶珍贵的凤冠和一件镶有珠宝的凤衣,祝愿女儿生活吉祥如意。婚后,三公主生下三男一女,她把女儿打扮成凤凰的模样。女儿长大出嫁时,美丽的凤凰从广东凤凰山衔来五彩斑斓的凤凰装以示祝贺。从此畲族妇女穿凤凰装一直延续到今天。

“畲族新娘穿凤凰装,梳凤凰头,活脱脱一个‘凤凰女’。”雷国胜说,“新娘上轿前,先要向祖宗礼别。由于传说高辛帝嫁女时,三公主是皇帝的女儿,一不拜天,二不拜地,更不能跪拜祖宗,她双脚不能踩地。这个风俗延续至今,新娘踩在米筛上向祖公点头礼别。”

到了男家“拜祖宗”时,新郎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不拜,要在轿子里唱《祭祖歌》,以示对畲族始祖三公主的尊重。这就是畲族“男拜女不拜”的习俗。畲族人以凤凰作为图腾,婚礼时正厅都有“凤凰到此”四字。

新人开始拜堂时,众人要唱《拜堂歌》。在喜庆欢快的歌声中,新郎新娘结成了百年之好。从此,“凤凰女”便算是正式过门了。第二天清晨,新娘要亲自下厨给全家人煮饭吃。

婚礼最后,众人要到“凤凰山”寻取“凤凰蛋”(藏放在洞房各处的红蛋、橘子等)。找到“凤凰蛋”后,赤郎(相当于伴郎)唱:“凤凰蛋,车一车,年头吃喜酒,年尾就做爹……”

随后,众人合唱《喜庆歌》,结束闹房。婚礼的第二天,按照习俗,新娘新郎还将在迎亲伯的带领下回娘家,这叫“头转客”,至此,整个婚礼方告结束。

“闽东畲族婚俗中,不仅拜堂时有《拜堂歌》,闹洞房时,还有《洞房歌》,结婚喜宴上,赤郎们(共8人)还要唱《酒令歌》。结婚当天,差不多有五六场对歌。”雷国胜说,传统的畲族婚礼,整个过程都是在歌声中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