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崇马习俗
满族驯化和大量使用马匹起于唐代的靺鞨时代,以前射猎局限于步射之中,后来才开始驯服野马,用于射猎。满族能驰骋于马上射猎,真如虎添翼。据《大金国志》卷三十九记载,女真人善骑射,“耐饥渴,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耐渡”。金代女真人养马驯马兴起成风,到了满族兴起之时,已是骏马遍野,人有骑乘了。据《建州闻见录》记载,满族六畜皆兴,“惟马最盛,将相之家,千百成群,卒胡之家,不下数卡匹”。永乐年间,明朝和满族各部落的马市贸易很活跃,到了清代,对养马更为重视,宫廷专门成立了御马院,后改为阿敦衙门,康熙年间又改为上驷院,并专设医官治疗马病。这些管马的官役对养马的技艺有独到的地方,“罕有寂粟之喂,每以驰骋之事,俯身转膝,惟意所适,暂有卸鞍之暇,则脱豹而放之,栏内不蔽风雪寒暑,放牧于野”。清太祖努尔哈赤就经常察看战马的膘情,马壮者赐酒,马弱者鞭责。皇太极把大量的马匹作为赏赐,鼓励将士杀敌。据说,在埋葬他的昭陵前,有二匹镌刻得栩栩如生的石马,就是依他生前两匹坐骑——大白和小白设计的。满族勇猛的骑射,娴熟的武艺。靠骑射创业,在长达多半个世纪的无数次征战中,马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满族源流考》中有这样的话,“以铁骑奔驰,冲突蹂躏,无不溃败”。清朝以弓矢定天下,清代帝王,精骑善射,典籍史书,记载甚多,清初只知马上打仗,人关后才有所改变。
满族民歌“出征歌”中有:“拍拍马,整整装,高头大马把脖扬,咴咴叫,铃铛响,郎君上马手持枪。”吉林满族民歌中有:”骑大马,上青台,盖座房子做买卖……骑马回家好自在,颠哒,颠哒就回来。”
满族服饰中有马蹄袖,即袖口上再接一个半圆形袖头,约半尺,形似马蹄,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
马褂,因为它套在衣服外面,便于骑马,故名“马褂”。清朝皇帝也喜穿马褂,多用明黄色,黄马褂还是清帝赐给勋臣的重要赐赏。马褂有很多种,如对襟马褂、大襟马褂、琵琶襟马褂、得胜褂等数种。还有马甲等。
满族的竞技活动中有“赛马”,在永陵有一处较大的专用赛马场遗址。跑马射柳是辽金时期游戏活动,将柳枝瞄准处削去皮露出白色,由赛者骑马射中为胜。
跳马,赛者趁一匹快马从身边飞驰而过时,迅速抓鬃毛飞身骑于马背上为胜。
在满语地名中有带马的,如“马场”,现舒兰县法特乡西北十三华里,满语发音“玛岔”,马场是满语“玛岔”音转,汉音为小根菜。
马宗岭,满语发音“马折”,汉译长披箭。
马鹿沟,“沟”为汉语,称榔头沟。即小沟之意。
马达砬子,马达含义为“圆丘”。
马夫卡伦,意为山坡哨所。
马屁股山,含义是山坡,满语发音“马漂号”、“莫肥赫”。满族民间有马神祭祀神歌,如关姓马神祭神歌白话文是:“祭典神马,马要洗干净,南屋里,净酒一盅,各种尾,保院内不进贼匪,六畜兴旺,太太平平,不准借与傍人”。祭时,由穆昆达将事前挑选好的祭马从棚内牵于屋中,用供祖的香火从头至尾熏一遍,后披红挂彩,萨满诵祷祭马神词,牵人圈内,将米儿酒少量倒人槽内,以谢为祖先征战和狩猎功。所选神马,须全身红色,蹄白色,专槽饲养,可耕地拉车,不准乘骑,不准拉灵车,不准鞭打责骂。祭完族众吃肉喝酒。.
满族谚语有,“不会骑马不要去打猎,不会拉弓不要去打仗”。“武艺精不精,单看马箭功”。“凡乡会试,必须先试弓马合格,然后许入场屋”。由此可见,马对满族的崛起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