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台湾卑南人印象:刻刀和漂流木

卑南人的木雕作品

名噪一时的“会所”制

到台东县卑南乡建和部落拜访头目哈古,大门洞开,却“寻隐者不遇”。我们走出门来,欣赏村中随处可见的木雕和壁画。朴拙的木雕,有的以卑南古老传说为题材,有的是族人狩猎场景的“定格”,还有的是妇女儿童的“写真”,陪同的导游何先生告诉我们,大多数是哈古的手笔。壁画则多是人数众多的歌舞场面,色彩艳丽、趣致可爱。

总人口约1万人的卑南人,主要居住于台东市及台东县卑南乡一带。其文化特色中,以斯巴达克式的“会所”制度著称。早年间,卑南男子在十二三岁时就要进入少年会所,接受生活礼仪、神话传说、族群历史、手工艺及狩猎战技的训练,可以说,少年会所就是卑南少年的“学校”。从少年会所“毕业”后,进入青年会所,接受为期3年的“苦刑期”训练,不管任何季节都赤裸上身,只围一条短裙,不准与异性交谈,还要从事服侍长老、煮饭、砍柴、挑水等粗重工作。过了这3年,才能成为真正的“青年”,可以戴花冠、穿漂亮的衣服、结交异性朋友,并走向婚姻。

历史上,人数居于少数的卑南人曾在东台湾的“原住民”族群中居于强势地位。有学者认为,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重视对部落青少年男子的训练,使部族的整体战斗力过人。

世事变迁,卑南人的“会所”制度也曾湮灭在现代文明的大潮中。目前,青年会所制度已基本消失,少年会所则在某些部落被重建。原部落首领长老、头目的地位也因部落而异,在有的部落,里长的职权有凌驾传统部落领导人之势;有的则相反,头目的地位依然居高不下。

多才多艺的哈古头目

建和部落的哈古,就是部落中颇有威望的头目。次日,我们二度登门,终于见到了这个部落的第69代头目,也是颇有名气的木雕艺术家哈古。哈古家的铁门外,高悬一块写着“部落教室”的木匾,这里既是他的家也是工作室,还是他向族人传授技艺的地方。院内布置得颇有艺术家气息,铁艺木雕点缀在花花草草间,自制的灯具、桌椅绝对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高大的木瓜树果实累累,刻了一半的木头飘出阵阵清香。

哈古告诉我们,他的名字在卑南语中是“棺材”的意思。父亲年过不惑才有他这个儿子,此前的兄姐们都不幸夭折了。父亲便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希望能借此逃过阎王耳目。哈古的汉族名字叫陈文生。

“我的木雕从来不先打草稿,都是边想边刻。”身穿格子衬衫、头戴棒球帽的哈古看上去完全不像年近七旬的老人,头脑清晰,思路敏捷。

哈古从小就显示出绘画方面的天赋,在台东农校读书时,班上的壁报几乎都出自他的手笔,毕业后,他务过农,也经过商,艰难地维持着生计。

“生意失败,就闭关,免得出去被人笑,心想做一些什么东西呢?画画不是我们‘原住民’的传统,‘原住民’没有文字,但刀和漂流木都是我们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选择了木雕。”

47岁那年,他开始雕刻拾来的漂流木,从最初的无人赏识,到后来自成一格,获奖无数,历经周折,颇为传奇。

“我的作品是祖先借助我的手呈现出来的。”抱孩子的妇女,恩爱的老夫妻,部落的传说,祖先们耕作、狩猎、纺织的情形,台湾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群像,哈古的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来自他儿时的记忆,来自族人的生活,来自对祖先的敬意。

“我要把我们祖先的传统美德延续下去,向大众展现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时时刻刻以一种感恩的心情面对祖先。这是头目的任务,我必须自己做出榜样,唤起同胞对祖先的敬意。我所有的工作、所有的精神,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不忘自己的祖先,并让他们得到他们应有的尊严。”

“我向来很清楚我是在做文化工作,不是和别人竞争、比赛。我是想通过我的雕刻留下祖先的精神,祖先的生活有规律、敬老尊贤、尊重自然、扶助弱小……这些文化要留下来。我要对这个文化有交代,要不然就白活了。”作为头目的哈古,对身上的责任有清醒的认识,对人生亦有达观的看法,他常说,“人活在世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让别人感动,不是去批评人家。”

卑南族名人张惠妹

哈古恬淡、平和的魅力折服着每一个走近他的人,2004年至2005年,任教于台湾东海大学社会系的赵刚,和哈古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日常交往和丰富对话,写成《头目哈古》一书,以日记的形式如实地记录了哈古睿智的言行、卑南人独特的文化传统及其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困窘、无奈和坚持。

《头目哈古》在台湾出版后,大受好评,被读者称为“文化传统在‘现代文明’挤压下曲折坚守的精彩画卷”,2006年9月,大陆三联书店也出版此书,通过哈古之口,卑南文化走入了大陆读者的视野。

告别了“口述历史者”哈古,我们赶往另一个卑南部落——泰安部落采访。泰安部落没有精彩的木雕,却出了一位蜚声两岸的流行歌星张惠妹。真巧,泰安部落的头目陈世计就是张惠妹的姨丈,此刻正带领着村中男子重建被风灾摧毁的“聚会所”。泰安部落几乎家家都是漂亮的小洋楼,唯有竹屋茅顶的“聚会所”还能让人看出这是一个“原住民”村落。提起张惠妹,身为姨丈的陈世计也视若平常,“我们卑南人歌唱得好的多了,她只是运气好而已。但她是我们卑南人的骄傲,让我们卑南人为更多的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