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珞巴族

建筑

珞巴族自古就在西藏的塔布、工布、白马岗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广大地域生息。

珞巴族的传统住房是石木结构的碉房,坚固耐久且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他们在门上或屋内的墙壁上,画有许多避邪求福的图案。而墙上挂着的动物头首,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对猎手打猎能力的炫耀。

珞渝地区山路崎岖,山高谷深,江河阻隔,水流湍急,与外界联系极为困难。

解放前,珞巴族除了有供人行走涉渡的小道、桥梁及供人攀援的木梯、藤索外,没有车马舟船等交通工具,全靠徒步行走。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珞巴族人民创造了多种独特的架桥技术,常见的桥梁有独木桥、竹木桥、溜索桥、藤网桥等,其中藤网桥最具特色,也最能显示珞巴族建桥技艺。

藤网桥是一种全由藤条搭建编织而成的呈管状的悬空网桥,多架设在水深流急、河面宽阔、地形险峻的交通要道上。网桥一般高出水面数十米,长度短则五六十米,长则二三百米。远远望去,一座座藤网桥像一条条凌空飞舞的蛟龙飞腾在大江之上,构成了珞渝地区特有的景观。墨脱县的德兴藤网桥已有300多年历史,它建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地段上,桥离江面50多米,桥长150余米,像一条蛟龙,绕山缠岭飞腾在大江之上,它的宏伟、壮观反映了珞巴族高超的建桥艺术。

服饰

珞巴族的服饰充分体现着粗犷豪放的风格,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是他们服装的主要原料。男子一般穿自制的羊皮上衣或藏式氆氇长袍,外罩称为“纳木”的黑色套头大坎肩,戴熊皮压制的有沿盔帽,帽沿上套一个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缀一块梯形带眼窝的熊皮,据说这种装扮在围猎时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

妇女上身穿麻织对襟无领窄袖短衫,外披小牛皮,下身围长及膝部的羊毛筒裙或草、棕毛编织物,小腿扎整片裹腿。

无论男女均赤足、留长发,额前的头发剪齐至眉际以上,其余披散在肩后。佩戴的装饰品很多,男子戴竹管耳环、铜质或银质手镯,脖子上套以各色串珠多达数十圈。

妇女除佩带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耳环和数十圈松耳石项链外,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及银币、铁链、铜铃、小刀、铜片等,种类繁多,重达十几斤甚至几十斤。这些装饰品成为家庭财产多寡的标志。每逢节日,妇女们都会盛装出来相互媲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珞巴人形成了赞美和歌颂力量与勇敢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

珞巴族待客习俗

珞巴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把能挽留客人,讨得客人的喜欢视为荣耀。在请客人吃饭之前,主人要先喝一杯酒,先吃一口饭,以示食物的无毒和对客人的以诚相待。如果客人是从远方来的,路巴人就会拿出自己最喜欢吃的干肉、烤肉、奶渣、玉米酒、养麦和辣椒等招待。有时客人正遇主人家猎获野物,他将和家庭的成员一样分上一份。另外,妇女生了小孩,亲友都要登门祝贺,并送一支箭作为礼物。

珞巴族的狩猎

珞巴族擅长狩猎,习惯用野生植物配制毒药,涂在箭镇上射杀野兽。狩猎一般都是集体进行,猎获的野物一律大家平分。珞巴族有个习俗,无论谁家生了小孩,邻居和亲友都要登门祝贺,送一支箭作为礼物。小孩从七八岁就开始操弓习射,弓箭从此随身携带,直到死后陪葬。

婚姻家庭制度

在婚姻家庭制度上,他们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制。珞巴族实行父子连名制,以明确氏族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及彼此间的权利和义务。家族中,男性家长居中心地位,家内大小事务均由家长决定,家族的承袭亦以父系延续。

解放前,珞巴族社会里存在着明显的等级观念。各部落的固有氏族成员自认为血统纯洁高贵,被称为“麦德”(意为主人),是高等级;战俘、买来的奴隶及其后裔、外部投靠和血统混杂的人被认为血统低贱,“涅巴”(意为低贱的人)。“麦德”和“涅巴”之间不许通婚,如果私自通婚,“麦德”就要下降为“涅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