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回族的宗教信仰习俗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由中国国内及国外的波斯、阿拉伯、中亚各族人等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

约在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商人正式传入中国。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等。回族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阿拉伯、波斯等传统的伊斯兰文化的强烈影响。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对居住在东南沿海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著客”们的宗教信仰还很陌生,文献记载往往把“着客”们的念经、礼拜等宗教信仰活动,说成叫佛拜天,敬事鬼神等。

唐代杜环的《经行记》用汉文最早记载了当时被称为大食人的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肥伊斯兰教称作“大食法”。

元明时期,各种不同来源的回回开始形成为一个民族。回族的宗教信仰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把伊斯兰教当作回族的宗教信仰来对待。将伊斯兰教称作回回法,礼拜寺称作回回寺,伊斯兰教长称为回回掌教、回回大师等。明代将伊斯兰教称作回回教门、回回教,后来简称回教。

一回族的基本信仰

回族的信仰总起来讲有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体力行三个部分。具体来讲,回族穆斯林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在意识形态方面必须保持六大信仰:

——信安拉(真主)这是六大信仰的核心。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造化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安拉无形象、无方位、无伙伴、无祈求,无始无终,但又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安拉具备一切优美的德性,至知、至能、至全、至善。《古兰经》中有将近一百个表述安拉“尊名”的用词,说明安拉的“大能”、“慈悯”、“公道”、“多恕”。回族穆斯林对安拉绝对信仰,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一切服从安拉。回族宗教学者把这一信条编为十六字诀,称为“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

回族不崇拜图腾,更不崇拜植物、动物和自然、灵魂,不崇拜偶像,也不信什么财神、火神、风神等鬼神。

——信天仙(麦俩伊克)认为除了人世即人的世界以外还有个妙世,真主用光创造的诸天仙即属于师的世界范畴。天仙是真主造化的,无性别、无老幼,遵照真主的意志管理天上和人间一切周转和善恶以及自然现象等。天仙数目有很多,职司各不相同,真主造化一物,就命令一位夭仙掌管,造化一人有两位天仙监督(据回族传说,人的两肩各有一个天仙,左记善,右记恶)。还有管取命的、有管天堂的、有管饮食的、有管风雨的等等。各种经典,都是通过天仙传送而下降。回族穆斯林熟知的是以下“四大天仙”:哲不利勒夭仙专为安拉向穆罕默德传递“默示”,米卡伊勒天仙专司人间的衣食供养,尔兹拉伊勒天仙掌管人的生死,伊斯拉非勒天仙专司风雨。现在回族当中如有人去世了,就说真主派管命的天仙把他的命纳走了等。

伊斯兰教强调信仰天仙,但绝不允许崇拜天仙,如果把天仙与真主等同起来就是库夫尔(叛主)。

——信经典回族穆斯林信仰《古兰经》及其在穆罕默德之前的穆撒的《讨拉台》;尔撒的《引支勒》,达吾代的《宰卜尔》等列圣的一切经典。

据传安拉前后共降了114部经典。但《古兰经》以前的一切经典的原文已全部遗失,仅存的只有译文,且多被人们篡改。只有《古兰经})是一部原文保留最完善的经典。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和最根本的立法依据,也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编写成册的第一部文献。包括历史、文学、风俗习惯、教法规定和教义等丰富的内容。回族在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品德修养、社会活动等方面,都以《古兰经》为准则和指导。

公元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政治紊乱;氏族部落互相仇杀,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活动荡不安;在宗教信仰上盛行多神教和崇拜偶像,致使麦加的“克尔自”寺中,供放着阿拉伯半岛南北部的三百六十多个神。在这种情况下,保持阿拉伯半岛的安宁,实现政治统一,建立阿拉伯民族国家,便成为半岛各部落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而伊斯兰教正是顺应了这种政治、经济的要求,砸碎了各部落各自为政的“克尔自”神庙中众多的偶像,以安拉的名义整顿了四分五裂、多种崇拜的社会,建立了阿拉伯民族国家。

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由于受一神教的影响,于四十岁时,在麦加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最后的先知,号召人们信仰唯一的真主,反对多神崇拜者。后来在传教过程中,遭到信仰多神教的一些人反对,迁往麦地那,后又回到麦加,清除了“克尔白”中的偶像,并将其奠定为伊斯兰教朝拜的中心。

《古兰经》共114章,6236节,其中穆罕默德在麦加口述了88章,占全书的2/3,他迁移到麦地那以后又口述了28章,占全书的1/3。他逝世后,由当时负责记录的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主持整理,后由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下令抄成定本,流传至今。

《古兰经》的内容主要有这样五个方面:一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义务,其中特别强调安拉独一无二和“五功”;二是对阿拉伯半岛社会的有关主张;三是为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制定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法制制度;四是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多神教、犹太教和基督教,进行辩论的记述;五是阿拉伯半岛的犹太教、基督教以及阿拉伯人的故事、传说和谚语等。

《古兰经》除了阐述宗教生活和礼义方面的规定外,还广泛涉猎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家庭婚姻、遗产继承、债务纠纷、饮食禁忌、衣着服饰、财金法令、刑法、诉讼程序法、宪法、战争法等等。有的原则规定,有的详细解释。

《古兰经》中还大量地记叙了穆罕默德之前的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如人祖阿旦的故事,怒哈方舟的故事,易卜拉欣奉子祭扫的故事,易卜拉欣捣毁偶像的故事等等。其目的是劝人行善,止人于歹。

《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的圣典,而且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古兰经》在明以前,主要在回族民众当中口授家传。明中叶以后有专门的经堂教育。清初成古兰经》部分译本开始在回族当中流传。直至20世纪20年代,先后由王静斋、马坚等一批回族著名学者全文译出了《古兰经})并正式出版。

回族除了信仰并遵循《古兰经)}外,对仅次于《古兰经》的《圣训》也很重视。《圣训》是穆罕默德的言行记录。现在已正式出版的有《布哈里圣训实灵精华》等多种本子。

回族诵读《古兰经》有许多讲究:一是须洗大、小净。没有大、小净者不许摸《古兰经》;二是要念护佑词;三是要念“太斯米”,即诵主名;四是要抑扬顿挫,语音清楚;五是诵读《古兰经》时要庄严、敬重,表示出忧愁泣状。

——信圣人传说圣人有12.4万多。《古兰经》中提到了25位。回族经常口头上能叫出名字的主要有:阿丹、怒哈、伊布拉欣、穆撒、穆罕默德等,并讲述他们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回族穆斯林认为穆罕默德是真主派来的最伟大、也是最后一位使者。他具有其他列圣所没有的品级、德性和奇迹。他肩负着替主行道、教诲世人的崇高任务。因此,信仰服从真主,必须信仰服从穆罕默德。但穆罕默德是人而不是神,他和凡人一样也有妻室儿女。正如《古兰经》中讲的“你说,我(指穆圣)只是像你们一样的一个人。”回族穆斯林严禁将穆圣神化。

——信复生认为整个宇宙及其一切生命,终究有一天会全部毁灭,然后安拉使一切生命复活。人死后也可以复活。《古兰经》中说“大地上所有一切都将朽坏,只有你的具有庄严和尊贵的主的本然长存。”复生日到来的时候,真主赏善罚恶,要过索拉蒂桥,行善的进天堂,作恶的下火狱,以示公道。

——信前定认为人生的寿命长短质富贵贱,善恶丑美,一切均由真主在你生前早已定夺好。

回族穆斯林还认为,信仰前定并不否认人类意志的自由。人们有权力选择善恶与美丑,并有自由的行动。《古兰经》说,“真理来自真主,谁要信就让他信吧,谁要不信就让他不信吧。”

 二回族的基本功修

回族群众为了表白自己的信仰,在实际行动中,履行五功,即念、礼、斋、课;朝。

念:就是回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学会念清真言,阿拉伯语叫“舍哈德”(作证词),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差使。”不仅要念,还要理解其含义,要念念不忘真主。有些虔诚的回族,在旅途中念,遇到不愉快的事也念(甚至晚上临睡前还念,时时处处都在念。有的回族在临终前,给他举行念“讨白”仪式时,已念不出清真言,就用伸出食指代替,表示坚信真主独一无二。宁夏有些回族在赌咒发誓时,也伸出食指,凭着他的信仰发誓,这在回族当中是一种最重要的发誓方法。

礼;礼拜。阿拉伯语叫“撤拉特”,波斯语为“乃玛孜”。回族的礼拜主要是每日的五时之礼(晨礼、晌礼、哺礼、昏礼、雷礼),每星期五的聚礼,以及每年开斋节、古尔帮节两次大的会礼。在各种礼拜中,必须做的是“天命拜”和“当然拜”,这种礼拜由领拜人率领集体举行;按个人意愿做的是“圣行拜”和“副功拜”,可单独礼拜。现在能坚持每日五时之礼的都是上年纪的回族老人,年

·轻人多数只参加两个节日的会礼活动。礼拜时须身体洁净,并用一定的姿势完成一系列的动作。礼拜除了信仰外,对身体也有外处。

斋:就是斋戒,阿语“素姆”的译音,回族统称“封斋、闭斋、把斋”。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俗称莱麦丹月,斋戒一月,每日东方发白前进食,日落后开斋,白天不饮不食,绝性交,意谓“清心寡欲,专事真主”,磨练意志、思想、身体。穆圣说:“斋戒是坚忍的一半,坚忍是信仰的一半。”这一月前,有些回族还要“念夜”,即家家户户准备饭菜,请阿旬到家念经、到了斋月二十七日这天晚上还要“坐夜”,迟睡觉或不睡觉。认为这天真主赦放一切亡灵(回族称“罗亥”)回家探望亲属,并派诸天仙到人间祝福,回族群众把这一夜看成是一个很贵重的日子,称“格得雷”夜。

课:也叫天课,阿语“则卡提”的译音,是一种天课制度,也叫“济贫税”。每一家回民到年末将所有资产清算一下,除自己生活所需外,盈余都按比例纳课。现金40元课1元;驼25峰课1峰;牛30头课1头;羊40只课二只;农产品课百分5%一10%等等。这些钱物,可以散给贫穷者。管理赈务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和无依无靠的人,也可以用于修桥、办教育及其它慈善和公益事业。现在有些地方的回民虽然履行这一课,但都是自愿的,没有按比例交纳。

朝:朝觐,阿语“罕吉”的译音,即朝觐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克尔白”圣殿,回族一般叫朝罕志。规定凡是身体健康的,经济条件许可,在旅途平安的情况下,不论男女穆斯林,在一生中要去天房朝觐一次。时间在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上旬。亦称“大朝”或“正朝”。在此期限之外朝觐者为“副朝”。具体活动有:一是在指定地点受戒,作沐浴,脱常服(妇女仍着常服),遵守各种禁戒。二是巡游天房、绕行七周,对“克尔白”东南角墙上的黑石表示敬意。三是在萨发、麦尔卧两山之间来回奔走七次。四是驻阿尔法特山谷,投石。十二月十日朝觐者开斋宰牲,庆祝古尔邦节。对一生中去麦加完成朝觐者,称为“哈吉”。回族群众认为这是一生中很荣耀的一件大事。但限于条件,现在去麦加朝觐的回族人毕竟是少数。

回族除了五功以外,还要求子女要孝顺父母,夫妻要相互敬爱,回族同胞间互相宽忍,朋友间要真诚相待等等。认为这也是信仰的一部分。

 三回族的宗教场所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阿语称“麦斯志德”,意为“礼拜的场所”。但中国历史上对伊斯兰教的“麦斯志德”则有过不同的称谓。唐代称“麦斯志德”为“礼堂”,宋代称“礼拜堂”,元代称“礼拜寺”等,明中叶以来则通称为“清真寺”。

“清真”,原为普通的名词,是纯洁质朴的意思。唐宋时期有名的文人墨客以“清真”入诗的不少。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宋代陆游《园中赏梅》诗有“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等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借用了“清真”一词,并赋于“清真”以新的含义加以“垄断”专用。如明清之际的回族学者解释为:“清”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真”指真主独一至尊,永恒常存,无所比拟。从此以后,回族穆斯林虔诚地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其寺院为“清真寺”。

回族的清真寺职能用途比较广,作用较大,它既是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讲坛和经堂,还是回族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公益事业的一个中心。回族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每星期五的主麻聚礼以及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都要在这里举行会礼。阿匐平时还要在清真寺给满拉讲学,给回族群众讲“瓦尔兹(戒劝)”,主持婚丧嫁娶屠宰食用禽畜等有关活动。在动乱年代和革命战争年代,清真寺曾成为回族群众进行反抗斗争的重要场地。如清朝回族几次抗清斗争都是在清真寺里举行仪式的。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宁夏建立的豫海县回族苏维埃政府,就是在同心县清真大寺举行庆祝大会的。现在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如宁夏回族自治区b前已有大小清真寺2666座。

回族的清真寺,从建筑风格看有两类:一类是圆柱拱顶的阿拉伯式建筑,另一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宫殿式建筑。回族的清真寺院干净卫生,清新宁静,古朴典雅,寺院墙壁上绘有各种花卉图案,殿门多是古体字《古兰经》浮雕、阿拉伯文匾额、图案绘画装饰,肃穆庄严、别致壮观。

回族的清真寺其礼拜大殿均为坐西朝东的方位,整个寺院.一般都由大殿、望月楼、宣礼塔、经堂等组成教育讲堂,是整个清真寺的重要建筑;分前、中、后堂。礼拜堂正殿和壁龛背向麦加,以示跪拜的朝向,壁龛的右方有敏拜楼。凡穆斯林人礼拜堂必须洗大小净和脱鞋,非穆斯林一般不让进去。

回族的清真寺有一套制度。最早在教坊制度方面,实行的是“三教”制,即有一位掌教,专门掌握宣传教义、领拜说教、劝导教民;有一位阿旬辅佐掌教执行教务、专司教学;还有一位乡老,专管清真寺里日常杂事。现在,有些地方已有所突破和改进,如北方,特别是西北,所有清真寺互不隶属,每个清真寺都有一个阿旬,管事作主,招收学生,开学讲经,处理本坊的宗教事务活动。有一个在回族群众中德高望重的乡老,主管收学粮以及干“尔埋里”等宗教活动的行政事务工作,每个清真寺还有一位寺师傅,在清真寺沐浴堂烧水,斋月敲梆子等,为众人服务。现在清真寺里的阿旬,由于教派和门宦不同,实行不同的方法,有的是委任制,多数是选聘制。聘任期为一年,一年满后可以连聘。这种方法比较民主,群众如果对某一阿旬不信任可以解聘,另请高明。大一点的清真寺还成立了寺管委员会。大事由专管委员会讨论决定。现在全国著名的回族清真大寺主要有:广州怀圣寺(相传建于唐代)、泉州清真寺(建于1131~1162年)、杭州的凤凰寺(建于1263年)、扬州清真寺(建于1257年)、北京的牛街礼拜寺(建于996年)、北京东四清真寺(建于1447年)、开封的东大寺、济宁大寺、沧州大寺、临夏南关大寺、西宁东关大寺、西安化觉寺、宁夏南关大寺、同心大寺、吴忠大寺、纳家户清真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