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青裤瑶的婚俗

瑶族,共约有2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瑶族先民历史上居住于长江流域,远在秦汉时期,瑶族是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南迁后,有的又向西南山区移动,于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平均在1500米,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青裤瑶等,多达20多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

瑶族语言属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状语和苗语。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每当农忙时节一过,未婚的青年男女便分群结队外出做客“串情人”。不管到哪一个寨子,该寨子的异性青年都会热情款待来客。他们摆起歌堂,互相对唱,互相交往,通过对唱,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在交往中情投意合者,总会通过眼色心领神会地双双对对离开歌堂,走出寨子,到幽静的山林中倾诉衷情。如果谈得情深意笃,双方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的时候,情哥哥就会捧起情妹妹的手,在情妹妹的右手背上咬上一口,情妹妹也会捧起情哥哥的左手的在情哥哥的手背上咬上一口,以印下看得见摸得着的伤痕为恋情的见证。恋爱发展到“咬爱”,已是难舍难分、至死不渝的程度了。

在这里,自古以来男女恋爱纯属自由:不用父母操心、不请媒人传书带信,不要彩礼、更不设宴请客,婚礼简朴大方——只要男女双方两厢情愿,便可大功告成。他们的婚姻从恋爱到成亲,一般要经过“凿壁探婚”、“火塘定情”、“深夜接亲”三个阶段。

凿壁探婚

凡有女儿的人家,父母都要预先给姑娘准备一间“招揽”小伙子的专用房屋——“探婚房”,姑娘小伙的幽会,便在这里进行。青裤瑶人的房屋,通常为土木结构的楼房:楼下以土筑墙或石片垒砌,用于关养牲畜;楼上是木板墙壁,供人住宿;楼梯置室外,直通大门。“探婚房”就设置在紧靠楼门边的侧屋中。

当女儿长到十四岁时,父母就将她安置到“探婚房”里独身居住。在“探婚房”紧靠大门口梯子一边的木版墙壁的中央,凿有一个小手指头大小的洞,叫做“探婚洞”:洞口的高低,正好与姑娘的床铺平行,对着姑娘的枕头。若是哪个小伙子看中这家姑娘,便在夜深人静之时,悄然来到姑娘的“探婚房”的“探婚洞”外,用一根铅笔大小、长两尺左右的小竹竿或圆形小木棍——“探婚棒”,摸索着伸入“探婚房”内,轻轻搅动,将已经入睡姑娘唤醒。姑娘听到“探婚棒”的搅动声,知道有小伙子来相会了,便立即穿衣起床,对着“探婚洞”与小伙子细语交谈。如果姑娘觉得小伙子比较合意,便点燃油灯,打开大门,将小伙子请进屋来;姑娘把火塘拨旺,两人相对地坐在火塘边,轻声细语,互叙衷肠;要是两人谈得投机意合,便慢语轻歌,直到天明。见了面,经过初步交谈,倘若有一方感到不如意,双方稍坐片刻,小伙子便自动离去。

由于纯系自由婚姻,每个少男少女,可以在任意选择伴侣,也可同时找几个对象探婚、谈情说爱,从中择优录取自己最中意的人。因此,有的姑娘“探婚房”墙上的“探婚洞”也因小伙子的频繁光临,被逐渐磨擦而变得越来越大了。

火塘定情

男女双方经过探婚、逐步认识有了感情,便开始频频接触。小伙子每天晚上定时到姑娘家里来,两人对坐火塘边面诉情怀、吐露肺腑之言。他们不是谈心,便是对歌叙情,絮语绵绵、情歌悠悠,直至雄鸡高唱、东方破晓,方才依依惜别!对于这种约会,父母兄长,都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加干涉、任其所以。但是按照族中规矩,夜间幽会绝对不允许在屋外进行,当然也只能“君子动口不动手”。

小伙姑娘经常往来,日久天长、感情加深、情意渐浓,于是,小伙子便买来绣花丝线,赠给心爱的姑娘;姑娘将这些礼物,精心制作绣花绑带,回赠给自己如意的郎君。互赠信物后,双方就算定婚了——他们既不要媒证、也不用征求父母的同意,男女双方决定就算数。

深夜结亲

随着男女双方年龄的增长、感情的加深,到了十七、八岁,便是他们可以结婚的时期了。关于结婚日期,他们不择良辰吉日、不算命卜相,全由姑娘小伙子自己商定。他们的婚事,只在婚前几天,才告诉双方父母,父母则会热情支持。

婚礼在深夜举行。一般在凌晨一、二点钟的时候,小伙子独自一人或请一二人作伴,带着给姑娘的新鞋新袜,到姑娘家接亲。这时,姑娘换上新衣服、新裙子,戴上母亲结婚时外婆给的祖传银首饰(新娘在婚后几天,便取下藏起来,等到自己的女儿长大出嫁时,再转送给她作嫁妆,继续往下传;若有几个女儿,便平均分配)。梳妆打扮好后,便跟着小伙子一道。连夜赶到男家成亲——他们既不要父母兄妹陪送,也不要娘家的陪嫁,空手而去,婚事简朴。

新娘随新郎一起进了男家门,就有几个男方寨中的内亲和年龄姑娘跑进碓房,把空碓舂得震天响。“砰砰”的碓声传遍山野,全寨的人们便知道这家的新娘进屋了。

双方不办酒席,也不布置新房。

次日早上,新娘邀请全寨同姓的姑娘及年轻媳妇到家来吃一顿家常便饭。下午,全寨的姑娘媳妇又分别请新娘吃一餐粗茶淡饭,表示从此互相结识,和睦共处。三天后,新娘由男方寨里的几个年轻姑娘陪着回娘家,,娘家由母亲磨豆腐款待。新娘回到娘家,她的父亲和家中所有的男人都要回避,不能同新娘见面。饭后,新娘又与陪同来的姑娘们一道回新郎家。新娘回到新郎家,稍为休息后,又独自一人回娘家住宿。新娘在娘家住过这一夜后,就到男家长住了。过十天后,娘家兄弟(或者嫂妹)挑着五、六斤重的糯米饭,一大块圆形的糯米粑,几斤酒、几斤肉,到男方家去认亲,男家热情接待。当客人离开时,男家要回赠多于女方挑来数量的同样礼品。再过三天后,新娘新郎二人一起到女方家回门,拜望岳父、岳母,整个婚礼到此便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