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东北方言和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又称作“唱蹦子”和“吉剧”,是东北地区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集中反映了东北的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字的精华,以其地道的“关东味儿、关东情”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有句俗语云:“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二人转形成于清末民初,其来源通常的说法是从东北大秧歌、民歌和河北莲花等结合演变而成。表演形式有三种,一人表演的叫“单出头”,两人表演的叫“双玩艺儿”,两人以上表演的叫“拉场戏”。其中以两人表演的“双玩艺儿”为主,即二人转。

二人转由男女二人(“一副架”)演唱,男的叫“上装”,女的叫“下装”。“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有一些基本的曲调,如“文咳咳”“武咳咳”“十三咳”“胡胡腔儿”“大悲调儿”等。常演的剧目有《西厢》《华容道》《打鸟》《卖线》《杨八姐游春》等。

二人转的表演语言是地道的东北方言,其中包括东北的土语、俗语、歇后语,它诙谐幽默、俏皮生动,有鲜明的地方色特,往往不严格拘泥于唱本,有时可以由表演者视情况临场发挥,以达到娱乐观众的效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经济文化的发展,二人转似乎已逐渐为一些新兴的娱乐形式所取代,呈衰微的趋势。但是近几年,以赵本山、何庆魁等为代表的一些东北的艺术家又把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搬上了荧幕,使东北乃至全国的观众,又重新了解了东北的这种民间艺术的瑰宝,并在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的表演中寻找到了一种朴实泼辣的人情美。(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