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镇宅面具

藏族镇寺面具 

青海隆务寺的铺首 

藏族寺院悬挂的面具 

经过一定的宗教仪式,置放某些器物于村寨、院落,以镇寨护院驱邪避灾,曾是我国民间普遍的信仰和民俗,至今在民间仍有遗留。其中少数民族的镇宅(寨)习俗尤为丰富多彩,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云南、贵州两省最为突出。

云南哈尼族每年播种前都要举行换“龙巴门”(意为神寨门)仪式。龙巴门立于寨门,被认为是人与鬼的分界,门内为人的领地,受到寨神保护,门外则是鬼的世界。佤族村寨则有双角人形的木雕寨桩“考司岗”(意为木葫芦),由万物之主神护卫着他的子孙们。民间更多的是在村口设守护村寨的神偶,如壮族的石社等。此外在桥、路冲之处置石敢当之俗,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每有所见。凡此种种意在保护一方乡民的安宁。

我国少数民族的镇宅习俗由来已久,且形式多样:挂兽头、骨角、面具,安铺首,放天兽、瓦猫、兽纹瓦当,贴画符、门神等等。有的民族其镇宅形式达七八种之多。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民间通常在宅门挂兽头、面具,贴画符;在寺院门上安兽面铺首,寺内悬挂护法神面具。西藏寺庙里悬挂的“益西巴”和“占德巴”两大类护法神面具,既具御凶镇寺的功能,又是供百姓祭拜的神灵。四川白马藏族平时把“曹盖”面具挂于门楣以镇慑鬼魅。西南地区的彝族镇宅形式更为丰富,诸如放瓦猫、贴画符等等。

瓦猫、石敢当、铺首、挂符等镇宅物在汉文典籍中多有记载。镇宅物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遗存,既反映了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各少数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融。这些镇宅物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后,受当地民族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的影响,在造型、使用上多有所变化。

尤为珍贵的是在少数民族中仍然保存了不少反映原始宗教信仰的镇宅、镇寨器物,包括各具特色的镇宅面具,它们与各发展层次的镇宅面具等组成了—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防卫体系”,意在共同承担祛邪驱祟,保护家宅安宁的重任。(本栏目稿件、图片由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