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天津方言俏皮话

人们把群众口头创作的歇后语称为俏皮话。“刘二爷剥蒜——两耽误”是天津著名的俏皮话。话说光棍儿刘二爷,住在大杂院里,左邻右舍时常照顾他。隔壁邻居老王,平日凡做岔样儿饭菜,如饺子、包子、捞面之类,总给刘二爷端去一大碗。刘二爷有时也给邻居小孩捎来糖果玩意儿之类。一天周日歇班,上午十点多钟,刘二爷听到隔壁传来剁肉剁菜的声音,一琢磨,老王家准是包饺子了。于是刘二爷美滋滋地把一瓶二锅头撂在桌子上,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剥蒜。老王家六岁的儿子来刘二爷家玩儿,二爷给孩子一个苹果,爷俩说笑话做游戏,玩得很融洽。快到中午了,孩子回家吃饭。妈妈正在煮饺子,问孩子:“刘二爷今儿做什么饭啦?”孩子说:“刘二爷剥了一碟蒜!”妈妈一琢磨:“呦!重样儿啦,原来刘二爷今儿个也包饺子啊!算了,咱就别送了。”这头,刘二爷已经斟上了酒,只等“饺子就酒,越吃越有”。结果左等右等,上看下看,愣是没见着饺子。

天津方言俏皮话的主角往往形成系列,如“二小”系列:二小踩高跷——瞧这几步走;二小吃烩饼——不叫(觉)焖(闷)(注:大饼加工,一焖一烩);二小穿大褂儿——规规矩矩;二小穿缎儿鞋——不掸你(注:不用掸子掸,即不搭理你);二小丢钱包——傻眼了;二小放鸽子——又回来了;二小拉胡琴——吱咕吱(自顾自);二小嗑瓜子——专咬心上仁(人);二小买画——一样一张;二小买香瓜——弹弹(谈谈)。

再如“猴儿”系列:猴儿吃麻花儿——满拧;猴儿穿马褂——人了;猴儿拉车——说翻就翻;猴儿拉稀——坏了肠子;猴儿吃核桃——满砸;猴儿吃芥末——翻白眼;猴儿进冰窖——满凉;猴儿拿虱子——瞎掰;猴儿排队——满不挨着;猴儿骑自行车——玩轮子;猴儿屁股——自来红(注:月饼品种之一,极左时代又指出身好的人);猴儿推磨——玩儿不转。

人物评价系列:属对虾的——拴一块儿了;属狗的——翻脸不认人;属蛤蟆的——没眼眉;属耗子的——撂爪儿就忘;属画眉的——就是嘴能耐;属面鱼的——没骨头;属黄花鱼的——溜边儿;属鸭子的——会吃不会拿;属鹦鹉的——有时也说两句人话。

汉族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年”,过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节”(又称“小年”)就开始了,所要祭祀的灶神俗称“灶王爷”。在这个风俗基础上,也产生了一些俏皮话,如灶王爷横批——一家之主;属灶王爷的——谁家锅台都上;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人走家搬;灶王爷折跟头——离板了;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腊月二十三的灶神——要上天了。

大年三十和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家家房屋内外打扫干净,门上贴红色春联跟门神,于是产生了俏皮话:大门上的春联——一对红;门框贴春联——一定成对;大年三十买门神——最后一拨儿。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北方人子时吃饺子,长辈给小孩儿压岁钱,燃放鞭炮。饭后一家人围坐一夜,称为“守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俏皮话:大年午夜的鞭炮——一阵接一阵;三十晚上吃团圆饭——人齐话圆;三十晚上煮稀饭——不像过年的架势;三十晚上守岁——迎旧送新,等等。

年初一要早起,摆供品祭祀祖先,人们见面后互道吉祥话,相互祝福。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俏皮话:大年初一不上供——没神;大年初一拜年——你好我也好;大年初一见面——只说吉利话。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灯节”,是人们尽情欢乐的日子。传统习俗有吃元宵、放烟火、耍龙灯、舞狮子等,源于此俗的俏皮话有: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正月十五看花灯——走着瞧;正月十五踩高跷——半截不是人;正月十五贴门神——晚半个月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