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天津方言的来历

天津方言的历史和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久远。天津方言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天津方言区是一座全国罕见的方言孤岛。天津话这棵特立独行的方言之树的根,并不是在海河两岸土生土长的,而是从外乡漂浮来的。

天津方言和周边地区的语言有明显的不同。既不同于北邻的北京,也不同于环围东西南的冀鲁官话,比杭州方言有别于周边方言还要显得特殊。好像是个“飞来峰”,被称为“天津方言岛”。

城里话(天津话)源于安徽宿州地区

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说,明代的朱棣,离今已有六百多年。天津并不是一个闭塞的城市,它是南北交通的要道。纵使天津人都是朱棣在明初所带去的“戍天津”的固镇和皖北说中原官话的人,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六百年前固镇和皖北说中原官话人的语言。

天津话中200个典型词汇,超过一半以上在固镇都存在。像饭前吃点小点心叫“垫巴垫巴”,还有像“腻歪”、“大尾(yi)巴鹰”等说法都与天津一致,基本锁定固镇是天津方言的“母地”。有位天津作家也来到固镇,发现固镇和天津一样,称餐饮业为“勤行”、称油条为“油果子”、管饺子又叫“扁食”,把粥叫做“稀饭”,以排行后加“子”字作为称谓的“子字结构”及“死面卷子”等。

东北部(包括蓟县,宝坻,宁河,汉沽)来自唐山地区

我们说“上午”是“早些”,“中午”是“晌火儿”,“下午”是“横法儿”,“傍晚”是“傍黑前儿”,“晚上”是“后晌儿”。怎么地,别以为就你们有方言,我门蓟县人也有的。

“昨天”是“另儿个”、“前天”是“前”、“拖地”是“墩地”儿个”、“回家”是“家走”,“放学”是“散淆(xiao二声)”、“不知道”是“知不道”、“躲开”是“且过”、“怎么了”说成“咋了”。

蓟县人的对话:

一天晌火,我出门溜达,碰周a了,以下是我和他的一段对话

a:你咧儿个晌火干啥接着?

b:我串亲亲接着,就手儿买双塌了板儿。

a:啥样儿的塌了板儿?我瞅瞅。

b:豆你奶(2声)给你买的呐样儿的。

a:我买啥你买啥,气的协(1声)(气的协=人家干啥他干啥)

b:快滚一边拉孜家。

西北部(北辰,武清)来自北京地区

活跃在口头上的天津方言词语,俚俗而生动。有一些词语属于动词性质,如嗍洛(吸吮意)、驮嗒(絮叨)、嘎秋(走路速度极慢)、愤秋(蠕动)、茄嘎(对旧时恩怨耿耿于怀而埋怨)、恣崴(不服气)等。属于形容词性质的,如筋叨(食物有韧性)、肆横(形容恣意享乐)等。这些词儿都没有固定而规范的书写形式。从直觉上,就觉得这类词语跟正统汉语不是一码事,而与“扑克”“沙发”“咧巴”“布拉吉”“麦克风”之类外来词相近。

其实,这是满语历史遗存,在汉语词汇里的体现。“这闺女整天耷拉着个脸子,一不合适就翻呲,真够折理的!”这是地道的天津语,其中的“耷拉、折理、翻呲”,都是传统的满语词。“耷拉”指下垂,“翻呲”指生气、翻脸,“折理”多指女性不好伺候,别别扭扭,腻腻歪歪,刺儿了咯叽,气人有笑人无,香东家臭西家的,让人头疼!再如“穷得叮当响”,“叮当”来自满语,也是穷的意思,“响”则是后加的。风味糕点“萨其马”、摔跤招式“德合乐”,也是来自满语的外来词。

源于满语的汉语音译词,还有“啰嗦、喇忽、扎古、胳肢、瘆”等。“啰嗦”指说话办事不利落;“喇忽”是粗心、疏忽的意思;“扎古”是打扮、装束的意思;“胳肢”指在别人腋下、脚心等处抓挠,使发痒发笑;“瘆”是令人害怕、恐怖的意思,如天津话说:“这个倒霉玩意儿,看着就瘆(shèn)得慌!”

天津方言中的满语音译词,多数是从北京传过来的。北京地域文化特殊,元设大都,大量蒙古贵族迁入定居;明成祖定都,大量南京贵族迁入定居;满清入关,大量八旗子弟迁入定居。于是,在北京形成由蒙满遗风笼罩下的皇城文化和精英文化。从政治形态分析,元清两朝游牧民族的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于是,蒙语、满语词汇在北京话里遗存较多,在频繁的语言接触中,这些满语译音词就被天津方言吸纳而在口语中大量使用了。

南部(包括东南和西南,即东丽,津南,西青,静海)属静海方言

静海的口语声调与市区不同,但声母、韵母和词汇是基本一致的。词汇与北京、唐山等地也十分接近。随着教育事业的普及,方言与普通话的差距在缩小,尤其是中青年以下的人,zh、ch、sh、r读做z、c、s、y的现象在减少。向普通话靠拢是好事。

词汇:第一人称代词“我”与“俺”并用,表示自己家,用“俺家”,但现在四、五岁的小孩也学会了“我家”。“你老”相当于“您”,“老”一般弱化为le甚至是l。“您”就是从nil变来的。第三人称尊称用“他老”,这个说法在北京话里已缩合成tan。

表示地点的“这儿”、“那儿”、“哪儿”往往说成jièher、nàher、nǎher。它们的来源是:“里”→l→r→er→her。

程度副词“很”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倍儿”、“老么”,在不同语境中有“hōr(甜)”、“趣(黑)”……“血(不说理)”的用法在英国俚语中也有,如abloodygoodlot(非常多)。“太”用“忒”表示。

很多口语表达实际是古词古义。如表示原因的yōng对应的汉字是“用”,“火箸”的“箸”不单用,只用于这一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