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腔梨园戏与泉州方言
中国真正的戏剧是在宋元时期开始的。南北宋时期,北方的杂剧兴起,东南沿海的南戏也开始大放光彩,形成了南北呼应的局面。泉州是宋元南戏的发祥地之一,至今还保留了各种地方戏曲形式,包括了梨园戏、傀儡戏、掌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等,梨园戏和傀儡戏是最为古老的两种剧中。
泉腔梨园戏与泉州方言
泉州戏一般以泉州方言的唱念道白为标准音,在泉州民间流传着许多泉州闽南戏的手抄本,大多是清代的抄本。这些抄本的遣词用句,特别是一些方言俗字,仍旧可以看出当时泉州方言与当今泉州方言的一致性,可以认为现在泉州人口头中的许多日常用语都从明代甚至明代之前就一直沿袭下来了。例如,戏文中把“男人”说成“乾埔”;“女人”有“查么”“查某”“姿娘”等几种写法;“玩耍”则写成“得桃”“乞桃”或者“敕桃”;动词“要”用“卜”;“错”叫“担”等等。以前的人用方言写剧本戏文时未必能像今人那样考察出方言字的本字,多数情况下会用同音字代替,这正好显示了这些词的语音面貌。从大量的戏文中可以看到六七百年来泉州方言的演变情况。
此外,在许多戏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泉州话中表示“说”的词大量用“咀”,现在泉州方言中除了“胡说八道”还用“七呾八呾”外,一般不用“呾”。“呾”这种说法在广东的潮汕方言中还保留着。通过这些戏文,可以断定早期的泉州方言也与今天潮汕方言一样大量用“呾”,两地的方言明显一脉相承。(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