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唱腔与河南方言声韵
豫剧作为我国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之一,与其他地方戏一样,形式上最主要的标志是语言和音乐唱腔。它采用的河南方言是以郑州、开封一带语言音调和语言风格韵味上也有鲜明的特色,独占中州地利的中原音韵历来被人们称为北南戏曲音韵的正音。元泰定元年(1324年)即有周德清的《中州音韵》一书问世。如今,豫剧不仅通行远播到全国十八个省区,甚至连新疆、台湾的少数民族,只要能听懂普通话,就能听懂豫剧。
豫剧唱腔音乐是与河南方言的语调相对应的,由此给人以强烈的认同感、熟悉感。河南方言的全部音节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与普通话的归纳法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调值方面,普通话和河南方言,两者的去声基本相似,而平声和上声的调子却基本上是颠倒的,而且在河南方言的四声中,阳平调与普通话的任何声调都不相似。所以外地人听河南话,尤其是后音,总感到音高上行,往上挑,腔重、调高,有一种土味儿,侉味儿。而豫剧的唱腔音乐为了强调语言的声调,往往在那些个性极强的“阳平调”字的处理上加上装饰音进行夸张,如“谁人不知我马二牛,十三岁上学剃头”,这里的尾字音“牛”和“头”属阳平调字,这使得它的乡土味儿更浓,侉味儿更强。
豫剧唱腔音乐和河南方言的声韵水乳交融,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州音韵发源之地,因此豫剧历来讲究“字正腔圆”“腔随字转”,字是“味儿”的“根”,“味儿”是曲的“命”。例如《秦香莲.抱琵琶》中那段著名的【滚白】“接过来这杯茶,我两眼泪如麻”,其中一个“茶”字,一个“麻”字,都是在语音自然声调的基础上,使用下滑音润腔而使唱腔更加悲怨、凄凉。豫剧唱腔中的一些唱段常常带有衬词、衬字,也是为了增添河南的乡音乡韵。现代戏《李双双》中孙喜旺那段“走过了一洼又一洼,洼洼地里好庄稼”的唱段中就有“我这”“呀”“嗯”“啊”“唉咳咳”等衬词衬字,使唱词更活泼生动,唱腔更优美动听,乡土味儿、生活气息更加浓郁。(贺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