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毛笔的发展历史 毛笔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如今能见到的最早记载大约是《太平御览》所引晋张华《博物志》的话:蒙恬造笔。”唐韩愈《毛颖传》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获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因以“毛颖”为笔的代称。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善琏村一带,蒙恬更是被当作制笔的鼻祖,祭拜不绝。 但实际上,蒙恬并非毛笔的创始人。清代学者赵翼在《陔馀丛考》卷十九“造笔不始于蒙恬”条一口气列举了蒙恬之前《诗经》《尚书》《尔雅》《说文解字》等古书中出现“笔”字的证据,并且以《庄子》“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舐笔和墨”的话,作为上古之笔不是竹制硬笔而是“以毫染墨”的毛笔的证明。另外,他还以早于蒙恬的《韩非子·饰令篇》的“三寸之管”,晋崔豹《古今注》所言蒙恬所制之笔并非兔毫竹管笔,证明蒙恬不是毛笔的创始人。证据可谓确凿。但是,赵翼还是比较尊重民间传说的,他推测道:或蒙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

依我看,历史上,蒙恬在造笔方面不见得有什么独到之处。他之所以被当作制笔之祖供奉千载,事出偶然,或系讹传所致。我这样说,依据有五:一是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中未记载蒙恬有造笔之功,真有造笔大功,太史公不当忽略;二是今传张华《博物志》中不见有“蒙恬造笔”的话,其中或者有误;三是时间距离张华《博物志》不远的崔豹《古今注》(卷下“杂注第七”)中明白说了,蒙恬所造不过是笔的一种,即所谓秦笔。具体制法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 蒙恬大约曾于率军征战之际,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制作了这种毛笔,以应急需;四是蒙恬用了枯树枝作笔杆,材料不怎么讲究;五是考古发现春秋末叶已经有精美的毛笔。蒙恬所造的这种笔,未必有当时的竹管兔毫的毛笔便于使用。

那么,毛笔究竟发明于什么时代呢?有人认为,中国人使用毛笔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他们推测,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面纹、鱼纹、波折纹等,是用毛笔描绘出来的;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上未经契刻的字迹,也是毛笔书写的痕迹。如此立说的根据,主要是那些图画和字迹的笔画,具有软笔的特点:线条圆转流畅,有粗细肥瘦的变化,等等。 更重要的是,甲骨文中多次出现了“聿”字,而且字形均为手握笔杆,这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是一致的。《说文》三下又部: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又,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不过,出土的实物毛笔,要略晚于这个时间。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市左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中发现了一支长约21厘米、直径约0.4厘米的毛笔实物。该毛笔笔头以优质的兔箭毛制成,毛长2.5厘米,笔杆为竹管。不同之处是,笔头不是插在竹杆套内,而是用劈开的竹杆端部将笔头夹在其中,外缠丝线,再涂上油漆。1957年至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信阳长台关发掘的春秋晚期至战国间的楚国墓一号墓中,发现了一批贮存于一个小型工具箱内、书写竹简用的毛笔,为竹竿兔箭毛制成,笔杆细而精巧,长约15厘米,有竹制笔套。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进展,包括毛笔在内的许多古代文明,发明时间必将被逐步提前。至少,目前我们已经可以说,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中国人已经有了真正的毛笔,其形制合理,材质优良,书写便利,不亚于现代工艺制作的毛笔;结合殷商甲骨字迹、半坡陶器图画,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人制作、使用毛笔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