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造像艺术(二)
普化寺大雄宝殿内正面的束腰莲台上,结跏趺坐着面目慈祥、衣着华丽的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及其左右文殊、普贤二菩萨。其背面为彩塑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二菩萨,名之曰“西方三圣”。表明了该寺是净土宗道场。殿后面的明间,又设板门一道。其左右两侧塑着两尊菩萨像,左为“老”文殊,右为送子观音。老文殊与上述诸寺的文殊形象不同,白须白鬓,着中国老年人的装束,衣着流畅,神态自然,是五台山特殊的一尊老文殊像。它说明文殊菩萨是内证大乘法,外现俗人相,内外相兼,圆满无缺。这就是大乘佛教出世而不离世间的思想表现。另外,在该殿内的左右平台上,还有十八尊彩塑罗汉。这十八尊罗汉,既不是固定的十六罗汉加上迦叶尊者和军屠钵叹尊者,也不是加上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更不是加上降龙、伏虎二尊者,而是加了摩耶夫人和弥勒二尊者。摩耶夫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的妃子,即释迦牟尼之生母。据佛经记载,她在释尊出生后的第7天逝世。释尊成道之后,曾升到忉利天为她说法,而得阿罗汉果,成为佛教的第一个女罗汉。这就开创了人人本具佛性、女人也可成佛的先河。普化寺根据佛经这一记载,就在此殿中塑造了摩耶夫人的形象。她身体丰腴,柳眉青髻。唇红齿白;衣着轻柔,飘逸潇洒,是一个善良的中国贵夫人的形象。这是五台山现有寺庙中惟一的一尊女罗汉像。
普化寺第三进院有1986年新建的三佛殿,三佛殿中的彩塑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它既不同于五台山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传统彩塑艺术,也不同于我国各个省份的历代彩塑艺术,而有自己别出心裁的特色。在该殿佛坛的三座莲台上,中间是结跏趺坐的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作说法印。左右侍立迦叶、阿难。右面是结跏趺坐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双手仰掌叠置于足上,掌中端着莲台,意为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左面是结跏趺坐的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他左手执钵,钵内盛着甘露,右手拿着药丸,意为消灾延寿。在横三世佛的左右两侧,是帝释天和大梵天王。帝释天是三十三天之主,住在六欲天中的忉利天上,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大梵天王本来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创世主,后来皈依佛教,也成了释尊的护法天神,是色界初禅天的诸天之王。两尊像都是中国化的古代帝王形象。这一配置,在五台山众多的彩塑中,也是鲜有的一种塑法。在该殿内的四根柱子上,还彩塑着4只人头凤尾的迦陵频伽鸟,迦陵频伽鸟,译曰妙音鸟。迦陵频伽是喜马拉雅山上的一种红嘴黑色鸟。它在壳中时,就能发出清脆幽雅、婉转动人的微妙声音,犹如诸佛菩萨在宣演佛法。所以,佛典中说它是极乐净土之鸟,且为阿弥陀佛所变现,故在净土曼陀罗中,即作人头鸟身。该殿中塑这4只妙音鸟。就意味着该寺是净土宗的一个道场。这一迦陵频伽鸟的塑像,也是五台山所有佛寺中绝无仅有的。在该殿山墙的左右平台上,还彩塑着16尊姿态不同、骨相奇特的罗汉。他们依次是;
眉骨外突、双目睥睨、左手执杖、右手着岩、膝上置经、箕坐于岩石上的宾度罗跋罗度阇;
第二位是满脸皱纹、双眉下垂、身着法衣、双手结印、扶杖肩头、盘坐于岩石上的迦诺迦伐蹉;
第三位是骨质峻峭、扬眉注目、右手执拂、左手按膝、倚坐于岩石上的迦诺迦跋厘堕阇;
第四位是大耳垂肩、绮眉覆观、右手握拳当心、左手安放膝上、结跏趺坐于石头之上的苏频陀;
第五位是左肩上倚着双手拿的木抓挠、成背痒抓搔之势、交脚倚坐于石头上的诺巨罗;
第六位是身着法衣、隆额丰颐、仰面沉思、右手隐于衣中、左手拿的念珠安于膝上的跋陀罗;
第七位是长眉垂于石上、右手扶右膝、左手支于石上、安坐在岩石之上的迦理迦;
第八位是高鼻深目、袒裸上肩、两臂交于左膝上、两手自然下垂、身前置一经书、犹似看书的阇罗弗多罗;
第九位是深目高鼻、额头隆起、目光炯炯、凝视前方、左手执扇、右手屈指、仰掌按膝,侧坐于岩石上的戌博迦;
第十位是身着通肩袈裟、两手捧经、俯视浏览、趺坐于铺着坐具的石上的半托迦;
第十一位是面门月圆、双目圓睁、右手当胸戟指、左手置于左膝、趺坐在岩石上的罗睺罗;
第十二位是面目奇特、高鼻深目、双目怒睁、额头隆起、后脑突出、张口露舌、双手握拳支于颔下,侧坐于巉岩之上的那迦犀那;
第十三位是左手托经、右手掐珠、垂头观看、仗藜倚肩、不立不坐于岩石之上的因揭陀;
第十四位是身着通肩大衣、两手隐于袖内、闭目入定、结跏趺坐于岩石上的伐那婆斯;
第十五位是长眉大鼻、张口露齿、两肩夹着脑袋、双手紧抱右膝、坐于岩石之上的阿氏多;
第十六位是额头隆起、眉骨突出、高鼻深目、骨格奇特、右手手指微屈、左手执扇置膝、坐于巉岩古松窝中的注荼半托迦。
此外,在该殿佛坛两侧和左右山墙的平台之间,匠师们又以丰富的想像力和大胆的夸张手法,塑造了两座假山。左边假山上趴着一只猛虎,一罗汉为其说法,即伏虎罗汉。右边假山上滚滚黑云中有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靠近它的平台上是一位粗眉大眼的罗汉,即降龙罗汉。在药师佛左前方的顶棚上,悬塑着一位似笑非笑、似哭非哭、哭笑不得的济公和尚。他右手拿着滴水的葫芦,左手执着芭蕉扇,头戴一个小僧帽。
匠师们运用了支撑法、内关透空法、曲灌缠身悬吊法和通气回水法,成功地将济公和尚悬塑在了空中。这些梵相的十六罗汉。是以五代高僧禅月贯休的十六罗汉为蓝本,吸收了印度罗汉的面貌特征,并糅合了我国传统彩塑艺术手法,塑造出了似梵非梵、亦古亦今的十六罗汉彩塑。
- 上一篇:山东道教书画展在济南举办
- 下一篇:郑州道教经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