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到底如何靠文化拢人气?
庙会是年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农历正月期间,走进人涌如潮的庙会,那欢声笑语中的新春气息、民俗韵味,还有无尽的乡情浓浓地包围着你、温暖着你,即使不买东西,哪怕只是感受一下庙会的那份喧闹也是心满意足的。庙会有着怎样的传统和传承发展呢?庙会应该如何提升文化内涵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传统 逛庙与消费、娱乐紧密相
庙会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周代宗庙之旁便有庙会了,这就是《考工记》上所说的“匠人建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祖即宗庙,社即社稷,市乃交易的地方,交易之地与宗庙、社稷已经有了联系。六朝以后,佛教寺院、道教宫观日渐增多,于是附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逐渐兴盛起来。原属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相关活动也由乡间里社转移到佛寺和道观中进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表示,古代庙会有三个功能。第一,辞旧迎新,为了保平安一定要祭祀神明,祈求风调雨顺。第二,由于庙会客流量较大,庙会有商品流通的功能。第三,娱乐功能,人们可以吃吃喝喝,买一些“玩意儿”。曲艺表演和唱大戏成为庙会常见的表演活动。
在北京人的心目中,逛庙会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据《北京庙会》记载,北京地区的庙会源于辽代,发展于元末明初,兴盛于明清两代。过去人们谈论北京的春节风俗,无不言及正阳门关帝庙、东岳庙、大钟寺、五显财神庙、厂甸、白云观和雍和宫7处庙会,借用五大定期庙会和四大节期庙会的说法,可称之为七大春节庙会。比如,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京城众多庙会中,厂甸庙会以“文市”特色而独树一帜。从创立之初,厂甸庙会就以经营书籍字画、书帖金石而蜚声京城。根据北京档案馆记载,明嘉靖年间,统治者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到了清代,宣武门外聚集了各省的会馆和来京赶考的外地考生,因此在琉璃厂附近,一些售卖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应运而生并形成一定规模。
[page]
专栏作家、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妈祖(天后)文化是天津城市生命里重要的人文现象之一,家喻户晓,早已成为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沽妈祖信俗源于繁盛的河海漕运。早在明代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至1487年),老城里就有5处集市(鼓楼宝泉集、东门内仁厚集、南门内货泉集、西门内富有集、北门内大道集),随着天津商品经济的发展,弘治六年(1493年)在原基础上于城区附近又增设了5集1市。宫前集位于海河天后宫前广场,分为宫南、宫北二集。庙会古称庙市,初一、十五忙上香,天后诞辰出皇会,宫前集市庙会的应运而生使这一带更为热闹,至清康熙年间达到繁盛。如果说天津人过大年是一场民生大戏,那么天后宫前广场以及宫南、宫北大街、估衣街就是最大、最热闹的舞台。人们在过年期间若不去天后宫一带走走,甚或只去感受一下那份喧闹,就好像缺了点什么。
宫南、宫北大街的市面多为经营香蜡纸张、绒绢花、素食、金银首饰、玩具、土产杂货、酱菜的店铺和摊贩,玉丰泰的绒绢花、修竹斋的刘海牌风葫芦、萃文魁的南纸、杨记的蜡烛、伊德元的刻花纸样子等远近驰名,独占鳌头。重要的是,天后宫终年不断的香火为街市带来了相当的客流,而天后宫庙会也不独春节大集,每逢吉日或庆典,宫中的香火与宫外的商业活动也是交相辉映,“数日之内,庙旁各铺所卖货物,亦利市三倍”,让其他街区望尘莫及。
天后宫市兼具了城乡物资交流的性质,进而形成了一种内外互动的民俗与商业文化交叉发展的社会现象。天津人逛庙的同时购买了生活必需品,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民俗特点。正月十五天后宫内外闹花灯,正月十六天津妇女逛庙会遛(掉)百病等民俗活动也具有鲜明的特点。逛庙与消费、娱乐优势互补,紧密相融,一座庙宇聚拢了人气,一座庙宇繁荣了市井,这便是地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天津庙会、灯会民俗以她顽强的生命力传承至今,依旧为人喜闻乐见。
[page]
变化 融入时代气息 带动旅游业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经济综合型庙会活动形式的增多,庙会环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也更愿意参与其中。
在北京,今年的庙会有东城区的龙潭庙会、地坛庙会、大观园庙会,朝阳区的朝阳公园庙会,石景山区的八大处、游乐园庙会,通州区的运河文化广场庙会,密云区的古镇庙会和平谷区的丫髻山风情庙会,既有延续多年的传统庙会,也有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新兴庙会。比如,龙潭公园2017年春节庙会,龙潭湖畔的民俗表演、花会、车展、书市,以及小吃一条街等内容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该庙会如今已成为北京城“一南一北(北指地坛庙会)”两大庙会之一。地坛春节文化庙会首届举办于1985年,庙会以古坛风貌为依托,每年都有的活动是扫年货、祭地和文娱节目,空竹、古彩戏法、口技等老北京绝活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上有东巴陶艺、剪纸、皮影、土布织造等艺术制作的全过程。
有专家指出,如今在北京逛庙会重又成为百姓春节期间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许多地方的庙会,区别于过去在寺庙进行的传统,改为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不少庙会保留了旧时庙会固有的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形式,加入了健康丰富的现代生活内容,更适合新时代民众的审美倾向。
在天津除了天后宫庙会之外,蓟州独乐寺庙会和塘沽潮音寺庙会也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治邦介绍,独乐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乐寺庙会是京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兴起于明代,到清代达到鼎盛,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集民间艺术、地方习俗、佛教文化于一体。自2003年恢复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2009年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期间,广大游客欣赏了传统的观音赐福表演,商家少林棍、皮影等蓟州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大秧歌、毛驴会、小车会等30道特色花会表演。最具新年特色的,还要说“古刹祈福”。正月初一,众多香客在独乐寺前上香许愿,为新年祈福。其中,不少游客在福带上写上名字,系在枝头,祈求新年幸福好运。去年,累计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30万人次游客参与。
潮音寺地处滨海新区塘沽,海河西岸。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是潮音寺“观音菩萨”的诞辰日。潮音寺庙会除了有祈福上香活动之外,还有各种精彩的民俗文艺表演,飞镲、高跷、秧歌、舞狮、落子等多项民间传统花会分别展示。五花八门的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和不少京津冀游客前来参观。
据了解,位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中信国安第一城在春节期间举办了“京津冀中华大庙会”,庙会以“去皇上家逛‘新’庙会”为主题,庙会上宫廷美食、各地名吃,欧美、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几十种海外美食云集,还在“北方峨眉”大安寺隆重举行了新年祈福,点燃世界最高香柱,为万人许愿增添祥福。不难看出,既丰富庙会文化又能带动京津冀旅游业的庙会将越来越多。
[page]
发展 还俗民间 庙会不应失去“灵魂”
不少市民反映,在庙会琳琅满目的摊位,卖的却都是平时常见的物件,在美食摊位前,棉花糖、冰糖葫芦、大碗茶等这些老百姓所熟知的小吃在庙会现场唱起了主角儿,而由民间技艺所衍生出的文化产品却少之又少、难觅踪影。尽管庙会年年有,但年年雷同,处处雷同,也几乎成了北京庙会的通病。“现在的庙会像大卖场,反映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元素越来越少,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庙会活动也越来越少,‘味道’变淡了。”北京市民陈女士说。
苑利认为,近些年,中国庙会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庙会似乎迅速崛起,又迅速索然无味。究其原因,第一,没有找回历史上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于文化的挖掘工作做得不够深入。比如,春节期间到庙中祭祀,祈福祝愿,是庙会原始的意义。这一意义赋予了每一处庙会属于自己而区别于别人的特色。第二,现在的庙会不敢谈“庙”,大部分功能就在娱乐和赚钱。
如何使庙会更加鲜活,更富创意,是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苑利表示,要想恢复这些庙会的文化个性,首先要注重活动的策划,主办方要对庙会内涵进行深入发掘,发挥出庙会应有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其次还需要大力发展地方传统文化产业的方式,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手工艺资源、娱乐资源和餐饮资源,丰富采购渠道来破解庙会商品品种单一、处处雷同的问题。庙会应该还俗民间,结合举办地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来策划不同文化主题的庙会,将是未来庙会的发展方向之一。
- 上一篇:吴湖帆对昭陵碑拓的搜求考藏
- 下一篇:国画大师与国画大帅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