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东方遗珠:山东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

代表着国家形象的国家博物馆新近开放,一时成为人们进京旅游的热门地点之一。在国博重点推出的展览“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中,有六件来自山东青州的大型石雕造像成为“亮点”,山东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批批考古发现,就使得山东佛教艺术研究成为热点。

佛教在中国兴起时,社会动荡、政权割据,大体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山东正好处于南、北交接地带,在南北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佛教造像方面表现十分突出。

山东佛教兴盛源于朗公

一般认为,佛教在东汉初年正式传入中国,在东汉晚期出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佛教图像。山东虽然远离西土,但也是较早出现佛教图像的地区之一。

山东佛教的兴盛源于一个叫朗公的僧人。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朗公云游至济南附近,见四周环山,谷幽泉清,遂创筑房屋兴建寺庙,人称“朗公寺”。有人将之称为山东最早的一座寺院,山东佛教的发祥地。至今还能看到“朗公寺”的基址和遗迹。隋代著名的四门塔就坐落在这里,还有唐代的龙虎塔和摩崖造像。朗公是公元4世纪的著名僧人,虽然当时政局混乱,但各朝君王对朗公都十分礼遇。前秦皇帝苻坚曾诏令裁减佛教寺院僧人,但因为倾慕朗公的德行,特地照顾,朗公寺僧众不在裁减之列;南燕皇帝慕容德曾封朗公“东齐王”的称号,并给两个县租税。很多僧人都慕名而来,追随朗公。一时间,济南周边寺院众多,佛教极其昌盛。由于临淄和青州两地的重要经济和政治地位,临淄和青州佛教也紧随其后,日益兴盛,至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两地在该时期雕刻的大型佛像。南北朝时期,山东已然是中国东部的佛教中心了。

虽然山东地区在野外保存了一些北朝时期的摩崖龛窟造像,但规模都不算大,难以与西部敦煌、云冈、龙门等大型龛窟比肩。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者对山东的佛教造像艺术只是偶有涉及,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与“中国东部的佛教中心”地位甚不相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批考古发现,推动了山东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惊叹之余,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山东佛教在中国的地位。

山东境内佛教造像的重大发现

在此不妨先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境内几批以出土佛教造像为主的重大发现。

1983年,在山东省博兴县崇德村发现的一个佛像窖藏,共有94件青铜造像,其中33件有确切的纪年铭文,造像的年代为北魏至隋代,主要为北朝时期的造像。

1984年,在山东省临朐县清理了明道寺塔遗址,在寺塔下面发现一个“地宫”,地宫内藏有大大小小的佛教石造像碎块多达1200余块。虽然地宫是北宋时期的,但出土的造像年代几乎均是北朝时期作品。寺塔和地宫是北宋时修建的,北宋僧人将前代破损造像收集起来,埋藏于此。

1988—1990年,在山东省诸城市区内发现多座长方形佛教造像窖藏坑,清理出各类造像残体共计300余件,其中保存较好的躯体、头像约百余件,都是北朝时期造像。

1996年,在山东省青州龙兴寺遗址内发现了一座专门埋藏佛教造像的窖藏坑,坑内放置大量的残损造像,共计400余尊。以石雕造像为主,绝大多数为北朝时期造像,也有少量唐代和宋代造像。窖藏的建造和埋藏年代为北宋时期。

2003年,在济南市区县西巷发现80余尊北朝、隋唐时期残损造像。这批造像以石雕像为主,有的出土于窖藏坑内,有的出土于废弃的井中。这里是唐代济南开元寺遗址。除了造像外,还发现了一座宋代的寺塔地宫。

这些发现,再现了一千五百年前山东佛教的兴盛和繁荣,表现在造像艺术方面,形成“山东样式”的地方风格,其特征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而且在某一时期引领了国内造像的时尚。

“山东样式”国内独树一帜

北魏中期以前,山东佛教造像的样式基本上是延续了南方和中原地区的造像风格,没有多少自己的特色。自北魏晚期开始,山东地域特征的造像逐渐凸显,自成体系。从下面几个元素可以充分认识山东佛教造像的独特风格。

龙衔莲花:主要装饰在背屏三尊像之间,虽然是辅助图案,但最有特色。龙衔莲花图案在青州地区最为突出,从北魏晚期到北齐,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从早到晚:先是仅有莲茎莲台,还没有出现龙纹图案;再到有莲茎莲台,并出现了龙头却无龙身图案;最后发展到有莲花瓣、莲叶、完整龙纹图案。人们对这种雕刻图案的来源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来源于山东本地,有的认为来自龙门石窟,也有的认为来自河北。但,无论龙门,还是河北,这种龙衔莲花雕刻只是昙花一现,既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持久流行。而青州的龙衔莲花雕刻不仅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数量较多,而且延续的时间也较长,甚至在隋代时期的造像中还偶然能见到,最为难得的是,这种图案雕刻十分精细、华丽,为其他地区所罕见。很显然,龙衔莲花图案在山东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薄衣贴体:北魏晚期和东魏时期,山东地区的佛像同其他地区的一样“穿”着“褒衣博带”式汉人服装,北齐时期又兴起复古大潮,造像流行古印度地区薄衣贴体式造像风格,甚至隐现肌肤,有的不雕刻衣纹。山东的青州作为北齐的三大都市之一,充分发挥其交通便利的优势,不但吸纳了中国南北方造像、古印度造像风格,而且融入了自己本土的新鲜元素,充分表现了山东佛教造像的活力,创新了这种薄衣贴体风格。虽然中国其他地区造像也有这种薄衣贴体的特征,但远没有山东地区造像那么精美和成熟。因此,在这一时期,山东的薄衣贴体造像样式独领了一方潮流。一些学者曾经苦苦探究山东的这种薄衣贴体造像风格的来源,有的认为来自中原,有的认为来自南方,还有的认为直接来自印度地区,但大多人倾向于山东综合了上述地区的造像特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菩萨像上繁缛的装饰:北齐时期菩萨装饰十分华丽,为其他地方的圆雕所不及,极富山东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头饰、披帛、璎珞、衣带等装饰上,雕刻繁缛而精细。

贴金和彩绘装饰:在山东出土的一些造像上,保留了大量贴金和彩绘,较为稀罕。贴金施于造像的皮肤裸露处,如面部和袒露的胸部、手臂等部位,有的甚至全身贴金;彩绘则施于头部发髻、身上衣裳和袈裟,彩绘以黑、红、白、绿为多。北齐佛像袈裟上常以彩绘画“田”字格,这是文献上常提到的“福田衣”袈裟。青州还有一种“法界人中像”,是根据佛经上的教义来制作的,即在佛的身上刻画或彩绘佛教故事或佛像,表现的是卢舍那佛,宣扬的是法身不灭,佛法永存的观念。中国境内现存“法界人中像”很少,不过20余,十分珍贵,而山东境内就占有多半。

山东佛教造像这些特点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在汉代,山东是全国画像石雕刻最为发达的地区,不但雕刻数量多,而且雕刻精美,为其他地区所不及。山东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应该是继承了汉代精湛的雕刻技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又一艺术领域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