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中的缘起乐——乐队类型、乐曲结构及特点
寺院乐队主要有合奏乐和重奏乐两种。合奏乐有铜号鼓钹乐(常用乐)、汉乐十六乐(甲瑞居楚)、绝乐(绝瑞)、仪仗乐(斯缜瑞莫);重奏乐有铜钦甲林乐(念申瑞莫)、礼仪乐(卡尔乐和云锣、达玛鼓乐)。其中合奏乐铜号鼓钹乐是最主要、最普遍、最常用的乐队形式。铜号鼓钹乐的乐队配置形式、乐曲结构、演奏技法、乐谱、乐队的演奏处理法等不仅较复杂、完善,而且十分发达和系统化,是西藏佛教寺院代表性的器乐演奏形式。
一、铜号鼓钹乐
铜号鼓钹乐在寺院中一般称之为“曲瑞”(供养乐)、“瑞莫”(乐队或音乐)。铜号鼓钹乐由柄鼓、钹、铙、铜钦、甲林、胫骨号、白海螺号等乐器组成,其中铜钦(大号)、甲林、柄鼓、钹这四件乐器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的乐器,铜号鼓钹乐队的乐曲也由这四样乐器演奏,因而把它称为“铜号鼓钹乐”。从音乐性的角度来说,胫骨号、铙、白海螺号、金刚杵铃、达玛鼓等乐器是属于特殊的色彩性和补充性乐器,在乐曲中起点缀的作用,演奏乐曲时基本上依附于上述四种主要乐器。从佛法意义上讲,这些点缀性的演奏具有十分重要的修持和供奉、召唤佛、菩萨、护法神的作用。
铜号鼓钹乐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最早在西藏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是苯教乐器柄鼓。最初的诵经、佛法仪式活动中使用的是柄鼓的敲击,至今在乐队演奏中仍保留了柄鼓敲击式的奏法,到后弘期才加进了钹、铜钦。甲林是明清时期从内地传入的乐器,经佛教寺院吸收后成为乐队重要的成员。经过长期的发展,铜号鼓钹乐的乐曲、演奏技法、乐谱等逐渐完善,到明清时开始形成现在的形式和规模。
1.乐队编制
铜号鼓钹乐的乐队编制基本上必须要有一对钹、几面柄鼓、两支甲林、两支铜钦。这一基本的乐队形式有很大的伸缩性,可以增加其他乐器或适当减少某些乐器,也可以增加有些乐器的数量,但是甲林和铜钦不能少,最少也要保留两支铜钦和两支甲林。
2.乐曲结构形式
铜号鼓钹乐的乐曲是依据西藏佛教仪式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形成的,并与佛教寺院仪式活动的内容密切相关。为了适应在多样繁复仪式活动中的演奏需求,铜号鼓钹乐队逐渐形成了一套合理、多变、易于拆合伸缩的乐曲系统。
各教派寺院中铜号鼓钹乐的曲目比较多,当这些乐曲使用于各种仪式活动中时,每一个仪式活动中所演奏的乐曲就是一个庞大的乐曲系统,每个乐曲系统由多个或十个以上的大型乐曲组合而成。这些大型乐曲又分成两部分,即固定乐曲和非固定乐曲。固定乐曲和非固定乐曲是构成铜号鼓钹乐的基本的单位,其中最主要、核心的部分是固定乐曲。非固定乐曲则是铜号鼓钹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固定乐曲。固定乐曲是一个个独立的具有鼓点节奏式的小乐曲,是一个在仪式器乐演奏中可以自由、独立运用的单位。固定乐曲的名称大都用柄鼓敲击的数目形式来表示,如:一点鼓乐曲(几洞(8))、两点鼓乐曲(尼洞)、三点鼓乐曲(松洞)、四点鼓乐曲(喜洞)、六点鼓乐曲(楚洞)、七点鼓乐曲(顿洞)、九点鼓乐曲(古洞)等。
②非固定乐曲。顾名思义,非固定乐曲是指无固定或无稳定形态、结构的乐曲。这些非固定乐曲在每首乐曲中的形态和结构不同,曲调节拍也不固定,又无固定的名称,也不能作为独立的单位在乐曲中自由应用,非固定乐曲在乐谱中要详细地用瑞次谱(藏文数字谱)加以标记。
在结构上,固定乐曲结构一般分成引子、正式乐曲、结束等三个部分,而非固定乐曲没有明显的三部分结构形式。西藏佛教寺院的仪式活动时间都比较长,有几天、一周,甚至一个月的,也有一天半天的。一般情况下,一项仪式活动中演奏的音乐就是由一首首固定乐曲和非固定乐曲结合而成的、结构更大更完整的结构,乐曲的长度相当于某一大型仪式的一大段内容或一个节目的内容(如羌姆神舞中一个表演节目),或与某些时间较短、规模小的小型仪式音乐相等,形成组合套曲性结构。铜号鼓钹乐乐曲的构成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乐曲,基本乐曲包括固定乐曲和非固定乐曲;第二层是大型乐曲,由一定数量的固定乐曲和大量非固定乐曲或乐曲成分构成,一个大的仪式中,一般由数个或数十个基本的乐曲组成一首结构更大更完整的乐曲;第三层是特大型的乐曲,由数个或数十个大型乐曲组成组曲式的特大型乐曲连接,在特别大型的仪式活动(如羌姆神舞等)中演奏。
3.乐谱
铜号鼓钹乐有其记录乐曲的乐谱,藏语称之为“瑞次”或“瑞益”,汉语译为数文谱或乐队谱。据西藏佛教有些教派的寺院瑞次谱记述来看,瑞次谱在据今500多年以前就已经在佛教寺院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瑞次谱是用藏文数字和文字图形记录乐曲的节奏节拍和演奏要求。其中藏文数字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数字用以记录乐曲各种节奏节拍的组合,而文字、图形则记录和说明乐曲的某个音、某个节奏音型或某一段落的演奏次数、强弱,柄鼓、钹、铜钦等乐器的各种奏法、乐曲名称(甲林、铜钦乐曲及固定乐曲)、某些非主要乐器的进入或停奏等。瑞次谱中还有不少表示钹、铜钦的演奏法、节奏节拍、延长等名称术语,这些名称术语也是瑞次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4.乐队合奏与指挥、练习
铜号鼓钹乐的乐曲不仅数量多且复杂,如要掌握和得心应手地演奏这些乐曲,要经过长期的乐队合奏练习与磨合。练习按照领经师(翁泽)用钹的敲击声体现的意图来演奏、提高配合与灵活应变的能力。
领经师(翁泽)是诵经仪式活动的主持人和经文的领诵者,也是铜号鼓钹乐队的指挥。乐僧练习演奏合奏乐曲基本上要靠领经师和老乐师手把手地言传身授,虽然铜号鼓钹乐的基本乐曲有乐谱记录,但实际演奏仍需经过领经师的解说、示范与指点。
二、汉乐十六乐(甲瑞居楚)
汉乐十六乐是一种有别于西藏佛教寺院其他器乐形式的、独具汉地器乐艺术特点的合奏乐,流传于西藏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主寺楚布寺。汉乐十六乐所使用的乐器、演奏形式、音调风格等无不显出中原汉族器乐音乐的特点。其中虽有西藏卡尔乐中使用的中亚伊斯兰乐器苏尔纳、达玛鼓(9)等,但总体无疑反映出汉民族器乐艺术的传统和面貌。汉乐十六乐表明了中原汉族地区汉传佛教寺院和民间鼓吹乐对楚布寺寺院宗教音乐的影响。
汉乐十六乐的乐器包括锣(仓决喀阿)一面、长尖(嘎利)两支、云锣(丁丁查瓦玛)一面、苏尔纳两支、达玛鼓(高低音一对锥形单面鼓)一只、双面小圆鼓(杂阿)一只、横笛(赤林)两支、小平锣(衣欧玛)一面、鋩锣(替布玛)一面、小钹(佩多)一副。从汉乐十六乐的乐器数量来看,正好是十六件(达玛鼓应为两只),但乐器种类只有十一种。据讲,过去汉乐十六乐中还有从内地传来的竖箜篌、五音云锣、十三音云锣等。如此看来,无论乐器的数量还是乐器的种类都与十六的数字基本吻合。乐队中的横笛、云锣、小钹、小平锣、锣、鋩锣、长尖、布哈等乐器也都是当时内地流传的乐器。
汉乐十六乐乐曲只有两首,称为《汉乐盛奏》(甲瑞杰巴)、《横笛盛奏》(赤林杰巴)。演奏《汉乐盛奏》乐曲时,主要旋律乐器使用苏尔纳,而不使用横笛,演奏《横笛盛奏》乐曲时使用横笛和小圆鼓,而不用苏尔纳和长尖(横笛和苏尔纳的演奏由同一名乐僧兼任)。在迎请仪仗中使用汉乐十六乐时,演奏《汉乐盛奏》乐曲,在羌姆神舞或念申仪式中演奏《横笛盛奏》乐曲。
汉乐十六乐乐曲的音乐风格迥异,除布哈和长尖开始与结尾处的演奏之外,整体乐曲曲调平和、自然,横笛、苏尔纳演奏的旋律曲调感强,调性明确,变奏式的段落反复清晰,乐曲音调具有明显的中原汉族音乐特点。
汉乐十六乐主要使用于楚布寺举行隆重盛大的庆典活动、迎请高僧活佛、念申等仪式(10)以及在楚布寺夏季大修供会(即夏季“次曲”(11)羌姆神舞表演)时,在羌姆表演中迎请八种名号莲花生的仪仗、耍汉狮、表演长寿鸟、天王、勇男勇女(神的仆从)等场合。
三、绝乐(绝瑞)
“绝”是一种教法,其意为断修,表示这一教法的修炼能彻底断除人生的一切烦恼,生死的根源,从而达到佛境。绝同时又是一种音乐,绝的经文、诵唱调音乐、器乐曲演奏始终同时进行,彼此完全融合在仪式中。绝乐在西藏佛教宁玛派和噶举教派传习绝教法的寺院中使用,乐器只有鼗鼓(达玛如或骷髅鼓)、金刚杵铃、胫骨号三件,与绝经文的唱诵一起演奏。
绝诵经调的音调节奏平稳、齐整、起伏小,曲调感强,旋律优美。佛教寺院有很多绝诵经调曲目,但绝乐队的演奏基本大同小异,随绝诵经调的诵唱一起演奏。绝乐曲诵唱或演奏有一定程式性的结构,结构分重复性的两段,开始由“翁泽”或主要诵经人领唱一段引子,引子诵唱经文的开始部分,节奏节拍较自由缓慢,引子领诵完,全体绝修习者或绝乐诵唱者、演奏者同时进入经文的诵唱和乐器的演奏,此时的绝诵经调或乐曲节奏规整,中速速度;在绝乐进行中间又时常进行引子和乐曲的交替重复,重新开始的引子、乐曲的交替主要意义在于表示经文另一段落的开始或经文另一首诵唱调、乐曲的开始。不断交替重复中进行经文、诵唱调、乐曲的更换和仪式的波浪式的持续推进。
四、仪仗乐(斯缜瑞莫)
仪仗乐(斯缜)也可称为全体乐,仪仗乐使用的乐器最多,铜号鼓钹乐的铜钦、甲林、钹、铙、柄鼓、胫骨号等乐器,还有海螺号、锣、云锣、小钹、苏尔纳、达玛鼓等乐器都可以在仪仗乐中使用。其中铜号鼓钹乐和苏尔纳达玛鼓乐有固定的仪仗迎请乐曲(斯缜瑞莫),在仪仗迎请中演奏。苏尔纳达玛鼓乐、甲林等在仪仗仪式中各奏各的乐曲,其他乐器则跟着随意敲击演奏,并且无一定的统一的乐曲和节奏,主要表现一种声势和隆重的气氛。
五、铜钦、甲林乐(念申乐)
铜钦甲林乐即念申乐,是西藏佛教寺院常用的一种乐队演奏形式。它主要在佛教各教派寺院重大的供修、羌姆神舞、节庆仪式期间早晚在寺院楼顶进行“念申”(娱神、祈请的一种仪式)仪式活动中吹奏,因而甲林、铜钦重奏乐曲也可称为念申乐曲。各教派寺院中在念申仪式中吹奏的乐曲称作“念申瑞木”(念申音乐),大多数的佛教寺院中,甲林和铜钦(尤其是甲林)有专门在念申活动中演奏的念申乐曲。念申乐曲只能在念申仪式中使用。甲林、铜钦吹奏念申乐曲时,一般采用轮流吹奏的形式,先由铜钦吹奏念申曲,乐曲即将结束时甲林乐曲开始吹奏,甲林吹奏的念申曲行将结束时铜钦又进入演奏,形成不断的轮流演奏。在个别寺院中也有甲林、铜钦同时演奏念申乐曲的习惯。
甲林、铜钦乐曲有时也在仪仗迎请仪式中与其他乐器合奏使用或单独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甲林、铜钦的演奏不使用轮流吹奏的形式,而是同时演奏各自的不同曲调。
六、礼仪乐(卡尔乐,云锣、达玛鼓乐)
1.卡尔乐
礼仪乐即苏尔纳和达玛鼓组成的乐队形式,礼仪乐与西藏民间、宫廷流传的卡尔乐有直接的联系。卡尔乐是从西藏阿里周边的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流传过来的具有浓厚异域风格的包括舞蹈、歌唱、器乐演奏的一整套系统的艺术形式。舞蹈部分称之为卡尔(舞蹈);歌唱部分称之为卡尔鲁(舞蹈歌);器乐分两个部分:其一为纯器乐演奏部分,这部分具体又分为“配阿”(迎请鼓)、“甲木瑞”(宴飨乐或室内乐)两部分组成,通常所说的卡尔乐指的是纯器乐部分。
卡尔乐大致于公元17世纪前半叶从克什米尔巴尔蒂、拉达克和西藏阿里等地传入日喀则,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时期从日喀则、拉达克等地流传到拉萨,使之逐渐成为拉萨布达拉宫的一整套宫廷礼仪歌舞音乐,在宫廷的重大仪式,庆典等场合应用。由于西藏特殊的政教合一的制度,布达拉宫宫廷歌舞音乐成为各地政教首领和寺院仿效的对象,拉萨宫廷卡尔乐也逐渐传播到了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昌都向巴林寺、察雅寺、巴宿统嘎寺等,成为寺院礼仪仪式音乐。
苏尔奈和达玛鼓传入西藏佛教寺院后基本上没有融入佛教寺院铜号鼓钹乐和其他乐队之中,而依然保留了它的最初来源地巴尔蒂、拉达克和后期传入地宫廷的形式和特点。
2.云锣、达玛鼓乐
礼仪乐云锣、达玛鼓乐是苏尔纳、达玛鼓乐的变化形态。在西藏佛教寺院中,其基本演奏形式、寺院仪式中的功用、使用的仪式场合等基本与苏尔纳、达玛鼓乐无二,区别在于把苏尔纳替换成了云锣,苏尔纳吹奏乐曲变成了由云锣演奏的较少音乐性的敲击。
云锣、达玛鼓乐曲现今仅流行于西藏佛教主巴噶举派山南错那县的个别寺院中,称作“叮叮、咚咚”。“叮叮”两个字是“叮叮查瓦玛”的简写,叮叮查瓦玛意为网状小锣,就是云锣。“咚咚”是仿声字,指的是达玛鼓。“叮叮、咚咚”指的是云锣、达玛鼓乐。云锣和达玛鼓合奏乐用于佛教寺院的羌姆神舞、念申等活动中的仪仗、迎请仪式场合,具有仪仗、迎请音乐的性质。
云锣、达玛鼓乐曲目少,只有一两首,而且基本上只有达玛鼓有比较固定的节拍形式,云锣只是随意地演奏,并没有固定的曲调和节拍。但是这种随意的敲击听起来还是有它一定的音高和节奏,还比较悦耳。
- 上一篇:天师府建筑文化
- 下一篇:甘肃千年佛教石窟病害严重 将启动调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