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茅山道乐简介

 

江苏省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盈、固、衷)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和音乐,茅山派即上清派,隋唐时代又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著名的三大符箓派。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正一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茅山归入正一道,而正一道便在朝廷的扶植下成为江南诸派道教之元首。但茅山道教的科仪及音乐,并不因此而全部改观,除了少量吸收正一道的东西外,仍然保持其独立的、只此一家的茅山派传统,和各地正一道有明显的区别。茅山道教在清末以及日本侵华战争中,遭受了重大的破坏,宫观被毀,道士被杀害,规模锐减,已无当年三宫五观,遍布大茅、二茅、三茅等三山的宏大景象。以三宫之一的大茅山顶宫为例:在清代中期,一宫之内,就有十二房子孙,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仅存邊秀道院、迎旭道院、怡云道院等六房,而这六房中的每一房道士的人数也大大减少了。

五十年代起,在新中国宗教政策的指引下,茅山三宫五观的道士联合起来,破除了各自的门户观念,统一称为“茅山道院”,并组织起茅山道教协会,茅山道教走上了新的道路。

在现代的茅山道教音乐中,有没有唐、宋时代的音乐保留至今呢?有。这就是“茅山派”音乐。茅山派道教音乐从箫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后归入正一道,仍保持其传统,直至今天,茅山道教的科仪仍然保持着“独此一家”的特点,这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

现以茅山道教《三茅表科仪》中的二首歌曲《卫灵咒》、《三茅诰》为例。

综上所述,茅山道教科仪中的茅山派音乐,就是唐宋时代形成的带有茅山地区特点的道教音乐。由于十年动乱,科仪经典被焚毁,对于茅山道教音乐的搜集、整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我期望严肃而认真的搜集工作,能保留更多的“茅山派”音乐,为研究唐宋时代的道教音乐提供更多的音响资料。

茅山道教音乐以及斋醮活动,经隋唐之兴盛。在宋、元二朝又受宫廷的宠幸,文史资料甚富。在明正统年间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中《茅山志后编》中,茅山受皇命所举行的醮事和醮事的节目次序、唱曲等,甚至醮事所用的法器、乐器、演唱和演奏人员配备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这些记载之多,在全国道教音乐文献资料中是屈指可数而不多见的。

茅山道教音乐是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道院创建的道教音乐。当今的茅山道乐保持了唐、宋时代的茅山道教音乐风韵,又极具地方音乐的特点,它吸收了宫廷音乐与全真派正一派音乐的精华,加上茅山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茅山派特有的道教音乐体系,和苏南其它地区的道教音乐有十分明显的区别。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