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云成号木版佛画 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

提起朱仙镇木版年画,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而藏匿于我市尉氏县蔡庄镇的木版佛画一直以来却鲜为人知。这一传承近千年的艺术瑰宝其实只是刘记雕版技艺中的一种。据介绍,刘记雕版技艺经过刘家21代人的薪火相传,留存于世的近千块雕版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神码纸符雕版,二是古籍雕版,三是木版年画套色雕版,四是木版佛画。刘家木版佛画从题材、数量以及尺寸而言,在全国均仅此一处。7月13日,记者走进尉氏县蔡庄镇貊寨村,领略云成号木版佛画这一传承近千年的艺术瑰宝。在云成号木版佛画传承人刘兰昌家中,记者得知他刚参加2016年度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归来,所参赛的作品获得了铜奖和优秀奖。随后,他向记者讲述了云成号木版佛画千年来技艺传承以及弘扬发展的历程。雕版技艺薪火相传尉氏县刘记雕版技艺的传承相传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在封建农耕社会,人民普遍安于现状,刘记雕版技艺传承人均是子承父艺、辈辈相传,游走于各个刻书或者年画作坊。帮人刻书或者年画雕版的人,在旧时也就是个工匠,收入并不高,过着虽衣食无忧但并不富裕的生活。经过多年积累,出生于1849年的刘运成作为刘记雕版技艺的第18代传承人于1870年创建了云成号,成为云成号创始人,开创了自己刻雕版、自己印刷的历史。云成号从价格最低的神码纸符印刷做起,再发展到年画、佛画、刻书,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云成号第二代传承人刘林山在16岁时就学会了全套雕版及印刷的工艺。1938年由于战乱,云成号基本处于半停滞状态。刘林山第三子刘长岭在此期间学会了印制木版画,成为第三代传承人。接下来的“黄、蝗、旱”灾,使得刘长岭不得已在1942年随全家逃难到陕西投亲,云成号就此停业。1948年,尉氏县蔡庄刘氏一家返回故乡,原藏雕版大部遗失,新中国成立初以及“文革”期间,破四旧反迷信,云成号也就没有再经营,刘氏一家从此多以种田为业。1984年,在云成号中断40多年后,当时年仅12岁的刘兰昌成为云成号第四代传承人,开始在父亲刘长岭的指点下,利用周末和假期学习刻制木版佛画雕版、图章,学习印刷木版佛画、年画等雕版印刷工艺品。刘兰昌先从临摹描绘木版佛画开始学习,再学习刻版,由比较简单的神码小版画开始练习,进而由简到繁逐渐进步,到能够独立完成木版佛画的雕版。印刷木版佛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单色小幅到大幅的训练,再由简单的单色线版到套色印刷和手工绘彩。经过4年的学习,刘兰昌16岁时就基本掌握了云成号木版佛画从绘稿、雕版、套色印刷、手绘填色等全套流程。为了提高艺术水平,刘兰昌于1989年至1992年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大专班学习绘画技艺3年,为发扬和传承云成号木版佛画和年画技艺奠定了良好的艺术基础。独特技艺享誉国内今年44岁的刘兰昌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也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获得者。他师古而不泥古,先后赴天津、四川、安徽和江苏,对朱仙镇、杨柳青、杨家埠、桃花坞、东昌府、凤翔、武强、梁平等的木版年画进行考察取经,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古今绘画技法,将中、西画风融为一体,力求笔下创作的佛画端庄美丽且具有亲和力。由于佛画人物雕版属于精细技术活,细微的头发丝和丝绸衣服的皱褶都要求栩栩如生,容不得出现一丁点误差,于是他自制雕刻工具,从选料到电锯刨版、开榫拼接到绘制样图、雕版、印刷等工序,他一个人集木工、绘画、雕工于一身。“云成号木版佛画的技艺复杂,包括了木版处理、绘稿贴样、刻版、墨及色彩调配制作、印刷等多个步骤,制作工具更是有30余种。比如,木版的处理。木版要选用深秋或入冬后新伐梨木,锯开厚为4厘米左右的板材,放入水坑中,每日换新水,以便脱去木材内的树胶与树脂,使板材既利于雕刻又易于吸墨释墨。在水中浸泡一年左右,捞出,放在相对封闭的房间自然晾干,这个晾干的过程为3年至5年,不能干得太快,否则易变形开裂。自然干燥期间应时常翻动检查,并不时将板材上下左右对调,以防干燥不均而扭曲变形。木材干后,按照比画面四周略宽一指的尺寸裁好刮平,大幅画面采用多块木板拼接,拼接方式有两种,中幅面的用枣核钉拼接,大幅面的用同质木卯榫拼接,不易变形。用芝麻香油涂于梨木表面,用微火烘烤,使麻油浸入木板,反复三次,晾数日,板材不油腻后,用滚水浇之,晾干再用刮刀刮数遍,直到木头表面平整光滑,即可作为雕版材料备用。”刘兰昌向记者介绍说。刻版也是制作木版佛画的一个重要步骤。“拳刀,是刻版最主要的工具,线条和文字都要靠拳刀来完成。第一刀沿线或字的笔画从上到下稍微外倾轻轻入木刻画,称为‘发刀’,又复刻一刀加深叫‘复刀’,再在线外距第一刀少许间隔反向倾斜刻一刀叫‘支刀’,支刀顺势向上挑出木屑叫‘挑刀’,这样就算完成了一组动作。之后还要多次重复‘发、复、支、挑’。全部线条或者笔画用拳刀刻完后,用凿子、圆铲、平铲、刮铲把空白处清空刮平即完成一幅雕版。”刘兰昌说,为了节省木材,又为了不至于单面变形,大部分都采用双面刻版。弘扬传承后继乏人从神码纸符到佛画、古籍,再到套色年画,连起一条线,正好涵盖了我国古代雕版印刷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色,一个作坊能有这么完整的传承体系,就目前考察所见,全国也鲜有耳闻。“雕版印刷曾经非常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进步,这个发源于中国,造福于华夏乃至全人类的伟大发明是值得我们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刘兰昌说,云成号雕版印刷神码、年画、佛画作为华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农耕社会文明的缩影,制作技艺是研究古代科技文明的活化石,作品题材对于研究我国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以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等制约和改变了传统木版佛画的传播。“现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刘兰昌告诉记者,普及到千家万户的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基本能全天候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随时随地看到各种新闻及文娱节目、接受各种信息,那种古老的贴在墙上的“戏剧故事”已经少有人问津。传承人缺失的现状是制约云成号雕版印刷技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刘兰昌认为,由于时代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印刷技术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不再是人们谋生的唯一手段,随便打工的收入都比做木版佛画、年画赚钱,“做雕版印刷是个长期事业,短期内见不到收益,所以愿意学习雕版印刷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云成号木版佛画等雕版印刷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在社会收入普遍提高的现实情况下,想办法提高传承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可能对发展和传承培育新人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014年,云成号木版佛画项目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鉴于云成号木版佛画在国内的独特性、唯一性,尉氏县“非遗”保护部门也将其列入重点申报项目,并力争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成号传承人决心把云成号雕版印刷技艺打造成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做木版年画的不少,做木版佛画的却不多。接下来,我们云成号打算向周边省份拓展市场,只有赢得市场的关注和认可,才能更好地发展。”刘兰昌说,“走到这一步是靠坚持换来的,我们一定会原汁原味地传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