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北宋绢画
北宋佛教故事画《报父母恩重经变》图,原出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为省直机关博物馆珍藏品。画面长182厘米,宽127厘米,绢地、傅彩,绘佛、菩萨和僧俗人众等一百一十多人。是国内现存的幅画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强风本佛画,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
经变图分说法图和故事画两大部分。中心部位为说法图,一佛二菩萨坐莲花座上,绘有火焰纹项光和三角纹圆形背光。阿弥陀佛坐于正中,着半披肩大衣,傅金彩,半结跏趺坐,呈说法印。旁,皆上体裸露,饰臂钏,垂缨侧和前面绘十弟子、十二菩萨,或胁侍而立,或捧物供奉,庄严肃穆,金碧辉煌。
说法图的上部绘“七佛”,皆有彩色圆形项光和背光,着半披肩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榜书佛名,有“南无毗婆尸佛”、“南无毗舍浮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迦叶佛”等。又绘“七宝”于两侧,左起绘一顶雕花箧,上置如意宝珠,榜题“藏宝”;绘一马飞驰,背上驮一光芒四月射的宝珠,题曰“珠宝”;绘一身着甲胄的武士,跪地礼佛,题曰“宾宝”;绘一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袍的文官,膝地朝拜,榜题不清;绘白象背铺花毡,上置一宝珠,榜题“象宝”;又绘莲台上轩一金轮,题曰“轮宝”。“七宝”各置于一朵飞动的五色祥云上,从而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七宝”之间又绘亭台佛阁,宝塔耸峙,仙女玉立,祥云缭绕,更显得神秘莫测。
说法图之下,中间书经变文和发愿文,两侧绘赴会圣众。左侧可分二列,上列为戴官帽穿紫红袍的清信士四人和穿红袈裟的比丘五人,榜书“诸优婆塞来会时”,“比丘众来会听法时”;下列绘圆形背光内着汉武装、手持玉环和锡杖的菩萨,两旁各绘一高大的菩提树,树下各有一侍立童子和一跽坐比丘,榜题“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地藏菩萨摩诃萨”。左侧亦分二列,上列绘头梳发髻、身穿红衣、下束短裙的清信女四人和着红、黄、蓝三色衣裙的比丘尼四人,榜书“优婆夷众赴会时”、“比丘尼众赴会听法”;下列绘一头戴画佛冠、上身绕以帔巾、下着戏色短裙,手执柳枝,足踏祥云的菩萨和一手持有柄香炉的老尼,身后侍立执羽(羽妾)和团扇的二供养女,榜书“故大乘寺阿师子戒行仃一心供养。”
经变文十二行,题曰《佛说报父母恩重经》部分文句而成,中有“佛言,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养。乃至佛告阿难:此经各为父母恩重经。若有一切众生,能为父母修福造经烧香等,是人能报父母之恩”。然后再将经文中的意义演义成经变画,供大和尚讲经时挂图讲解。发愿文十五行,题曰《绘佛邈直记》,是说人人皆在生死,“故我释迦大圣示灭于双树之林,鲁国仲尼凶掩于两楹之梦。”“婆罗双树之林”,是释迦牟尼圆寂的地方。“两楹之梦”,见于《礼记·檀弓上》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风吹雨打人殡于西阶之上。而的丘也,殷人也。予畴昔梦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释教、儒家的圣人皆有一死,何况凡人。“遂命良工巧匠,彩绘装金,上图佛会而千融,下邈真仪而一样”,绘制了这幅《报父母恩重经变图》。末题“于时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岁次辛卯五月廿二日记”。
《报父母恩重经变》除上述图经外,还有经变故事画十七幅,左侧从下而上,左侧从上而下,用连环画的形式展开,分布在说法图的两侧。除第一图为楔子,第十七图为结尾无榜题外,其他十五幅皆有榜题。
第一图,绘一并没有戴软角幞头、身穿红袍、手持有柄熏炉的男子跪地礼佛,前侧置一三脚陶香炉。此男子当是图中之“父”。身后画远树二株。
第二图,绘男戴幞头、着红袍,女头上戴帽、穿紫衣蓝裙,对从谈话。榜题:“父母之恩昊天罔极。”意即父母之恩比天高比地厚,是没有极限的。左侧有山岩。
第三图,一立于小坡旁的戴帽穿红衣的妇女向迎面站立的头梳双髻、穿红衣蓝裙的女童讲述父母生养之恩。榜题:“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养。”
第四图,此幅双分两部分,一是屋内夫妻同坐,表示十月怀胎的过程。二是室外婴儿的母亲用陶盆为儿洗浴,一双髻女童站立一旁。婴儿为裸体,其他人衣饰同前。榜书:“十月将满,产后母子俱显,洗浴时。”
第五图,旁有二小树的坡地上,母席地而坐,开怀乳儿,一女童侍立于侧。小儿着白色短衣,其余二人衣饰同前。榜题:“母为其子开怀出乳,以乳乳之时。”
第六图,婴儿卧于栏车中,母亲用手摇动,儿作即摇车,木制,四腿交叉,上有浅栏。榜书:“或在栏车,摇头弄脑时。”
第七图,在小路上,儿骑母颈前行,父随后戏儿,儿作欢乐状。榜题:“父母将子随行加颈时。”
第八图,土坡小绎旁,一畦长有禾苗的田中,父母正在并肩劳作,地边置栏车一辆,一小儿卧车内酣睡。榜书:“父母养育卧在栏车时。”
第九图,小山几重,树木数株,一双年轻父母同行共语,后有白衣小儿手牵母衣呼叫。榜题:“或复拽腹随行,鸣呼向母时。”
第十图,父母相视对坐,中间一白衣小儿举手投足作舞蹈状。榜书:“父母怀抱,含笑未语和弄声时。”
第十一图,父母并坐,旁立一双髻红衣童子作哭啼索要果品状。榜题:“或得果品以与其了,一遇不得娇啼佯哭。”
第十二图,父母并立,一戴幞头着紫衣的后生伏地跪拜。榜题:“孝子不娇,必有慈顺。”
第十三图,子女长大成人,不孝父母,作反目吵闹状。榜题:“娇子不孝,必有五谪。”
第十四图,父母年老力衰,不见儿子奉养,孤苦无依。榜书:“父母年老,气力衰微时。”
第十五图,此图绘成两部分:室外男拍手板,女弹琵琶;室内男女并坐,窃窃私语。榜书:“得他子女,私房室内共相欢乐。”
第十六图,男女并立,表示儿子长大,结婚成家,进行新一轮循环。榜题:“子亦长大,求索妻时。”一部绘一小儿卧在床榻,四周有火焰围绕,其义难明。
第十七图,绘一盛妆妇女,手持有柄香炉,跪地礼佛。前置一博山炉,后绘小山林木,当是图中之“母”,与第一图相对应。
经变化故事画,以儒家孝道思想为题材,讲述父母生养子女的含辛茹苦之恩,褒奖能报恩的孝子,鞭挞不孝之子。早期佛教主张“不事二亲”,“无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必然要遭到“孝为百行之首”的儒家思想的反对,为了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出现了《孝子报恩经》、《父母恩重经》和经变画,使儒释两家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融合。北宋初年,统治河西瓜沙地区的是继承张议潮政权的曹义金之孙曹延实禄。曹氏政权一直奉北宋正朔,社会比较安定,还继续开窟造像。曾设置“勾当画院”和“知画手”,这幅绢画正是曹氏政权时期的产物。
经变画承袭了敦煌壁画满窟是画的特点,内容丰富,不留空白。继承了唐代壁画的传统,佛菩萨面像端丽,和蔼可亲,既有唐代的雍容华贵,又有宋代的秀美俊俏。所有颜料有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红土、白粉和金粉等,不下七、八种,色泽鲜艳,无铅变黑之感。画人物先用线描,然后晕染傅彩,画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兼有工笔和水墨的效果。《报父母恩重经变》堪称北宋佛画佳作。据《陇上藏珍》
- 上一篇:许愿、还愿和发愿
- 下一篇:一步一莲花 佛国多净土:莲花为什么成佛教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