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庙宇木雕:一刀一锤间刻出两岸情

“现在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向台湾市场学习创新经验,把产业化做好。另一方面,我自己是传承人,要多做精品、艺术品,把潘山木雕的技艺传承好、创新好。”这两年,在台湾朋友的帮助下,郑银聘整理出晋江与台湾庙宇建筑、木雕文化的相关资料,收集流散在两岸的古代木雕文物和现代木雕作品,希望集结成文本,担起传承人的责任。

郑银聘(左)在传授徒弟雕刻技艺。 本报记者 刘深魁摄

作为省级非遗绝技,“潘山庙宇木雕”工艺考究,微至毫发,尤以佛、菩萨、龙柱、藻井等庙宇作品引人注目。近年来,这门传承数百年的老祖宗的手艺,穿越海峡、走进台湾,深受岛内建筑市场的青睐。传统工艺入宝岛“我刚从台湾回来,这次又接了一个3000万元的大单!”今年59岁的郑银聘是晋江市潘山村庙宇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在台湾每个县市都能找到。晋江市潘山村,是福建有名的“木雕之乡”。郑银聘自小酷爱雕刻,从14岁起就跟着民间雕刻大师柯贤成、柯贤兴学木雕,习得立体雕、镂空雕、浮雕等技法。此后,他一直与木雕相伴,还创办了晋江艺达木雕美术有限公司,不断创新雕刻技艺,尤其是庙宇、人物与花鸟的雕刻手法逼真、细腻,令人叹为观止。“在台湾,使用我们木雕产品的庙宇有300多座,他们评价艺达木雕最有传统庙宇建筑风格,所以把我们认定为首选厂家。”郑银聘告诉记者,他与台湾庙宇的“法缘”,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的一天,时任台湾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回龙海白礁慈济宫进香谒祖,听闻郑银聘的庙宇木雕技艺十分了得,便专程来到晋江。周大围委托郑银聘制作四尊保生大帝神像,带回台湾奉祀。果然,郑银聘没有让周大围失望。四尊神像造型美观、做工精致,自入驻学甲慈济宫后,赢得了岛内信众的交口称赞。“之后,来自台湾的订单越来越多,在一次次交流、磨合中,我对台湾庙宇的风格越来越了解。我们还多次与台湾业界的专家沟通交流,不断创新技艺,以跟上台湾市场的变化。”郑银聘说。  庙墙外的故事在郑银聘的工作室,挂着一张醒目的台湾地区地图。与传统的地图不同的是,这张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台湾各县市的寺庙名,从北到南,代表性宫庙一应俱全。“这幅图叫‘艺达木雕台湾庙宇作品图’,画的就是我和台湾庙宇的牵连和渊源。”郑银聘告诉记者,上面的每一间寺庙,都有艺达木雕的杰作,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汗水。他说:“殿堂里是我的木雕作品,庙墙外是我和台湾朋友的故事。”高雄八正堂,是郑银聘投入精力最多的台湾寺庙之一,双方的合作关系一直维系了10多年。2005年,高雄八正堂主委吴师傅找到郑银聘,彼时八正堂正值重建期,打算营建一座仿古木结构寺庙,迫切需要一位技术过硬的木雕大师来操刀。最后,对方选定了郑银聘,并订下2000万元的木雕一期订单,工期5年。按照订单要求,郑银聘提前完成了所有庙宇构件的制作,材料被运到台湾组装。不久,一座造型精美的二层木构寺庙出炉了。置身于高雄八正堂,无论是繁复华丽的藻井、斗拱、龙凤柱,还是梁枋间活灵活现的狮兽、人物、花鸟等饰件,抑或工艺细腻考究的佛像、神龛、门神等,都获得了认可。随后两期工程,对方都指定郑银聘负责。郑银聘从事台湾寺庙建筑雕刻已有几十年,曾先后多次与台湾知名雕刻工艺师蔡远声和林沧洲、古建建筑师庄敏信、设计师黄锦树等人合作交流,不但收获了丰富的庙宇雕刻经验,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次到台湾,都有台湾朋友跟我说,‘谁都比不上你,我们认识的只是台湾的一个角落,你认识的是整个台湾’。”由于郑银聘承建的庙宇建筑及木雕作品遍布全台湾,许多人从客户变成朋友,越走越近、越来越亲。期待携手传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潘山村木雕行业的鼎盛时期,几乎人人都会用雕刻刀,从事木雕工艺的人覆盖了半个村。时至今日,潘山木雕逐渐出现技术人员流失、人才难以为继的问题。“木雕技艺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与练习,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能静下心来钻研的。即使有学成的,之后也因为种种原因转行了。”郑银聘说,虽然如此,他还是带了十几个徒弟,都学得不错。此外,他还经常邀请民间工艺名人前来讲课、培训,以期培养出更多木雕人才。近年来,两岸民俗及宗教交流活动日渐增多,这让老郑萌生了“集合两岸力量,做好非遗传承工程”的念头。“现在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向台湾市场学习创新经验,把产业化做好。另一方面,我自己是传承人,要多做精品、艺术品,把潘山木雕的技艺传承好、创新好。”这两年,在台湾朋友的帮助下,郑银聘整理出晋江与台湾庙宇建筑、木雕文化的相关资料,收集流散在两岸的古代木雕文物和现代木雕作品,希望集结成文本,担起传承人的责任。同时,郑银聘希望能与台湾的工艺美术院校、设计师合作,引进时尚的设计,让木雕形象多样化。“给木雕插上文创的翅膀,可以让作品更有活力。”如今,郑银聘尝试把一些木雕做成纪念品或工艺品,推向旅游市场。此外,郑银聘打算和台湾朋友合作成立一个两岸木雕艺术园,计划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和现代电子设备,宣传、展示和传承两岸庙宇木雕文化。“庙宇木雕不仅仅是一门民间雕刻艺术,也是维系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希望两岸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在传承的道路上携手努力,使木雕这项古老工艺再绽光芒。”郑银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