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西藏尼姑的生活

在虔诚地将毕生奉献给藏传佛教信仰的信徒中,不仅有那些强悍的男性,还有一些纯洁温柔的女性。她们被称作尼姑。她们远离尘世,在门闩紧闭的尼庵(尼姑寺)中苦读经文、虔诚祈祷、恪守戒律、努力以一颗圣洁之心,去叩响她们理想中的“超然世界”之门……

在西藏,有很多寺庙,其中喇嘛庙居多,尼姑庵较少。但也有一些挺有名的,如在拉萨就有米米钦热寺(遗址)、嘎丽寺、朗古寺、仓宫寺和阿乃昌库寺等尼姑庵。改革前,西藏的尼姑庵常常是人满为患,近年来不但有许多旧日的尼姑重返尼姑庵,而且还有一些年轻姑娘和少妇进庵削发为尼。

在尼姑庵修行的尼姑,有的来自贵族或富商之家,有的来自破落的名门,有的来自平民百姓之家。一个女孩到尼姑庵修行,首先要找一位老尼当规范师,负责对她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再请著名的活佛替她剃度,活佛祈祷念经后,剪去小女孩头上最后一绺发丝,表明她六根清净,无牵无挂。

阿琼南宗三丹培林的每位尼姑从出离家门,独身修道,加入教团组织,居住寺院,开始她们新的生活-宗教生活,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每位出家入寺或受持“三归”,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者,必须身体健康,笃信宗教,坚守戒律,一心学经,方可入寺。

剃度入寺

剃发,是佛教徒出家接受戒律的一种规定。阿琼南宗三丹琼培林的每位尼姑出家入寺前,一般要在寺院找一位道行高,学问好,在寺内有一定声望,已入殿课诵,即正式纳入寺院组织的尼姑,作自己的“依止师”,这位“依止师”也须得寺院同意后,方可收其为弟子,然后由“依止师”在其佛堂内为新的弟子举行剃度仪式。为新弟子剃除头顶发辫,供于佛祖释迦牟尼像前,穿法衣,赐法名,授沙弥尼戒,成为沙弥尼。

做尼姑需考试

藏传佛教各大寺院为了控制、管制、管理僧尼而设有一种入殿仪制。在阿琼南宗尼姑寺,剃度入寺的尼姑首先要经过“依止师”逐字逐句,手把手地教授该教派所修习的各种教理教法,特别是要掌握、谙熟“日常课诵”的基本内容,通过试经的考试,合格者方可吸纳为该教团组织或这个寺院的正式尼姑,并有资格参加寺院举行的各种法事仪轨。

 初入殿要做布施

一般每位新入寺的尼姑第一次入殿(进入大经堂)参加“日常课诵”时,要献哈达,以个人的力所能及给寺院赠送茶叶等礼品,或5至10元钱。这位尼姑要磕头礼佛三至七次,便可列入“日常课诵”之席。从此隶属于这个寺院,取得该寺尼姑的资格。这套入殿仪制程序,在藏传佛教各个寺院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有简有繁。

旧时尼姑庵,新来的女尼还要请全庵尼姑吃斋饭,宴请一天的可以得到“顷则”的名分,宴请两天的可以得到"齐泽古雪"的名份,取得这两种名份的尼姑,可以不参加集体念经,免除一切劳役。除请吃喝外,视家境情况,新来的尼姑还要给尼庵或送陶壶、或送青稞、或送酥油、或送卡垫等供奉。

如果规范不识字,新来的尼姑还要请一位经师,教她读经。先学藏文,然后学“噶洛玛”经(文殊颂),再学“卓玛堆巴”经(度姆颂)。此外,还要读“喇嘛曲巴”、“莫龙朗吉”、“乔瓦久珠”和“卓玛朗当玛尼”等佛经著作。

7岁至20岁的尼姑要受沙弥戒

7岁至20岁的尼姑要受沙弥戒。受戒仪式由一位活佛主持,同时要有4名“格龙”(比丘喇嘛)当助手。受戒地点一般在寺院,也可以在活佛的驻锡地。主持仪式的活佛根据每个受戒尼姑的生辰八字,算定受戒日期。参加受戒的尼姑在受戒之前将酥油、糌粑、面粉等食品送到受戒地点。受戒地点(经堂)布置得既庄严又神秘,正面悬挂释迦牟尼像,两边是受戒尼姑的本尊像。活佛登上法坛,四个格龙(比丘)分别坐在两边。受戒尼姑盘坐在活佛对面的藏毯上,穿着黄色法衣、红色袈裟,腰带“格鲁”(净水壶)。

受戒尼姑三人一组,按先后顺序走到活佛座前,伸出右手,同时用左手抓住一个“曲扎”(滤水器),表示滤去一切邪念。活佛抓住尼姑的右掌,问:“愿意受戒吗?”答:“愿意!”接着提出36条戒律,诸如不喝酒、不邪淫、不妄语、不偷盗、不杀生等。活佛问一句,尼姑答一句,问答完后,活佛郑重宣布:“从现在起,你们是受戒的人了!”然后尼姑跪拜三次,接受活佛摸顶,尼姑给活佛献礼物。

每个尼姑都要想一个法名。受戒后,7天内过午不食,只喝点酥油茶。每天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在神像前跪下,默念36条戒律,逐条反思后,祈祷道:“到今天太阳升起之前,我处处遵守了戒律。如果有犯戒的地方,请神佛多加原谅!”那些从远古就被固定下来的经文,经过虔诚的女性之口吟出,别有一番韵味和传神之力、那清朗甜润的喁喁之声传达出的深邃哲理。

每日功课:诵经

每天早晨,随着尼姑庵的海螺声,全体尼姑集中到经堂,由领经师领头诵念经文。尼姑诵经就像唱歌一样,十分动听。她们在诵经的同时,边喝着尼姑庵供应的酥油茶,边吃着自备的糌粑。早经诵完了,早饭也用过了。女尼的闲暇时间几乎都在转动着的经轮中渡过。

日常课诵。是藏传佛教徒每日定时集中于大经堂集体共同诵读佛经念持经咒、礼佛供养和梵呗歌赞的一种行仪。日常课诵是阿琼南宗三丹琼培林尼姑日常宗教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尼姑们必须修持的定课。尼姑寺的日常课诵一般在清晨进行,可谓“早殿”或“早课”。每日清晨尼姑们定时集中在大经堂,共同诵经供赞,礼佛祈佛祈祷,与安置于大经堂中那些可见或可亲证的神佛、菩萨实体(塑像)面对面的交流,由此不仅可产生一种亲切感或补偿心理之感。

在阿琼南宗尼姑寺,转经轮是尼姑日常个人进行的主要宗教活动。她们每日要环绕大经堂经轮回廊,周而复始地转动数千百次的转经筒,面对大经堂中安置的本尊,护法等众神行上千百次五体投地的磕拜。这种转经磕头的行仪除了在寺内进行外,尼姑们常常还在各自的尼舍中均设有小佛堂和手摇经轮。她们的闲暇时间几乎都在转动着的经轮中渡过。她们转经轮,口念经咒真言,将自己的身、心、语全部奉献于它,崇拜它。

佛事活动

俗家经忏是为俗人举行讽诵经忏的一种宗教仪式。它由施主奉献财物,指定尼姑修忏法诵佛经。也是尼姑寺一种谋利的佛事活动,或尼姑个人唯一的经济来源。诵经拜忏可在寺院集体共同进行,亦可去俗家进行。但它不是经常性的。

阿琼南宗尼姑寺为了使每个尼姑人人都有所经济收入,寺院规定:尼姑个人不能擅自受邀去俗家经忏,一般由“格贵”统一安排,人员的多少由俗家限定,依经忏内容5人、7人或10人不等。每一组中均设有“翁则”、“上师”(喇嘛)和“却员”等神职人员。进行经忏的内容纷繁多种,十分繁杂。有追荐亡灵、祈冥福、报亲恩、消灾延寿、驱邪禳灾等等,其形式也是多样的。诵经拜忏的尼姑在仪式中扮演着神的代表和仆人,是神圣力量和世俗人间的联结点,把神圣力量传给世俗人间,或救度亡灵,引入极乐世界,或超脱苦难,构造着一个完整的经验世界,但它却隐藏着一种救治世俗的方法,或具有一种拯救的力量。它通过礼敬,赞叹。拜忏以安定心思,能够净化或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在藏传佛教中各忏法便纷呈于世,成为僧尼主要的佛事活动之一。

煨桑祈祷

煨桑祈祷,是尼姑个人与神灵菩萨交往的基本形式。它是通过煨桑薰烟,吟诵经文颂词等语言形式和身体动作来表现对神佛菩萨的一种依赖感或敬畏感,以实现自身或整个人类众生的愿望。因此,每日的煨桑成了尼姑个人满足自己或众生的目的或需要而特定的生活基本内容。

通过煨桑,诵经歌赞对神佛菩萨的祈求和祝祷,不仅打开了神圣王国的大门,从而让生活充满憧憬、欢乐和智慧。而且这些经文祷词中描述的神圣世界的模式,便构成了她们生活的灯塔。她们认为这些充满慈悲、利益无边的神女佛母,对女性本身更为有利。故将她们视为自己前进的指南,或一种希望,她们对这些神灵佛母表现这种尊崇、爱慕、畏惧、谦卑和虔诚的同时,也培养和净化了她们的慈悲、善良之心和伦理道德行为。

出身有钱人家的尼姑,住着自己父兄包租或修建的藏式小院,过着舒适的生活。(图为尼姑居住的小屋)而那些家境贫寒的尼姑,则过的是清苦的生活。每年初秋,家境贫寒的尼姑纷纷离开尼姑庵外出化缘,或者到山南农村,或者到藏北牧场,募聚酥油,羊毛和粮食等,作为冬季和第二年春季的生活用品。

尼姑的收入:一年五六十元

一般藏传佛教尼姑的宗教地位比较低下,其经济地位也不优越。在阿琼南宗尼姑寺尼姑占有的财产往往都是以“尼舍”而建立的。尼舍,一般按世俗亲戚关系、姐妹关系或师徒关系由二至三人居住。她们不占有耕地,也不牧养牛羊,尼舍是她们占有的唯一财产。而且由“家人”承建,或师徒相传。尼姑们每年为他人诵经拜忏,也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如五、六十元,二至三包砖茶等实物。这便是一个尼姑一年内所有的经济收入。

尼姑寺既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没有广泛的经济来源。有的尼姑寺虽然地处国家森林公园内,为一处旅游景点,但是因交通不便利,没有更多游客或信众前来观光或布施朝拜,因此,尼姑寺占有的耕地便成为她的主要经济来源。于是,尼姑们既是寺院的神职人员,又是经营土地的生产劳动者。然而,寺院每年所获收的粮食,除交纳公粮外,几乎耗费于寺院一年中繁杂的各种礼佛仪轨,如“煨桑”,做“朵玛”等等,尼姑收入微薄,寺院无力保障尼姑的日常生活消费。尼姑日常中的消费全部由尼姑个人承担。

收入来源:做法事/云游化缘

尼姑们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尼庵一般没有所属的部落和村庄,没有收入来源和较多资金的周转。尼庵无重大的法会、没有德高望众的活佛和学者,因而难以吸引大量的信徒和香客前来朝拜布施。尼姑得到的布施很有限,有些部落在经济宽裕时偶斋向尼庵布施一次,平日尼庵的收入大部分*替人诵经、闭斋等法事活动获得。尼姑们的生计除家庭接济一些外,全凭自己替人作法事或云游四乡挨户募化筹措。有些化缘尼姑,跋涉艰辛疲惫。形如乞讨。

尼庵一般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拔、气候严酷,为适应在这样的环境中弘法、生活,尼姑们必须具备藏族妇女辛劳、忍耐的品格。衣、食、住、行全*自己料理。修房、背水、背粮等许多繁重的劳动均由女性柔弱的臂膀来承担。遇到意外灾难,自己的亲属可以出钱、出物来资助,但不能参与具体的解决过程。就连她们生命终止时举行的超度仪式,也不允许家庭男性成员参加,完全由尼庵的尼姑们来完成。因此尼姑们的相互帮助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尼庵中,师徒之间、尼众之间几乎结成了一个习经、互助的整体。师徒们常住在一起,师傅在习经方面给年轻尼姑以指导,而年轻尼姑则在日常生活方面照料老者。

教规对于尼姑们是严格的。受戒的尼姑不允许与外人闲聊;不允许与男性接触交往;不允许随便邀请俗人来尼舍;更不能留客过夜;不允许外出观看电影、电视以及其他文体活动;不允许化妆、穿华贵衣服……犯戒者,要受尼庵的处惩,甚至开除出庵。

尼姑的日常生活细节

然而尼姑们虽不施脂粉,却大部分衣着整洁,经常洗涤缝补袈裟。她们的尼舍、佛堂设施虽比男僧为主的寺院简陋,但却被收拾、布置得干净、整齐、具有艺术韵味,窗明几净。有些尼舍的墙壁上还张贴些彩照、画片,室内清爽宜人。

在不影响佛事活动的前提下,尼姑们可以去寺外商业街散步、购物,但外出必须向主持请假。对于尼姑们来说,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当附近大寺院举行法会时去观看法舞表演了。观看法舞表演,可以加深她们对教义的理解。

尼姑们在门闩紧闭的尼庵中学经、修行、生活着。日出日落、盛夏严冬……或许人们会他们的生活发出种种感叹、评价,但她们却义无反顾地为了自己的信仰认真地、虔诚地修行、生活着。她们中的大多数对自己的追求并不动摇。她们认为跳出由时空交织着的充满悲欢离合的人生网络,窥视人生真谛,从中领略到的是超越与脱俗的欢欣和喜悦。

藏传佛教尼姑寺中的尼姑,大都来自信奉藏传佛教的藏、蒙等民族地区。来尼庵出家修行,必须带着坚定的信念和正派的品德,至于年龄、地域和民族情况一般不受约束,个别已婚或生育过的妇女,本人如肯求出家,寺院也破例接受。受戒后的尼姑可以还俗,但还俗后不准再次入庵为尼。

尼姑的节日:唱歌/跳舞/演藏戏

每年藏历新年,尼姑庵放假5天,这是尼姑快乐的日子,尼姑庵供应她们吃喝,佛法姐妹一起唱歌、跳舞、演藏戏,许多尼姑能歌善舞,还能模仿神女的动作,翩翩起舞。

每年夏天“夏日安居”过后,尼姑们兴冲冲地走出尼姑庵,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嬉戏玩耍。她们或者溪间沐浴,或者草地野餐,或者弹奏乐器,或者唱歌跳舞。这是尼姑们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白居寺后山尼姑庵的尼姑,一大早就来到节日现场诵经,她们唱诵各种祈愿平安、吉祥的经文,金刚铃不时发出悦耳的响声。

尼姑的修持:坐禅/闭斋/瑜伽

平时格鲁派尼姑们的修持,主要是坐禅闭观和闭斋,这是她们个人修行的重要项目。坐禅闭观,多在冬季进行。她们根据《菩提道次第广论》对坐禅要求,静坐修行。坐禅大都在自己的住房内进行。坐禅时,独自端坐于室内避光处,不出门,不说话,谢拒客人,门上标有记号,数月到数年不等。在一片沉寂中静悟,追寻身心的皈依之处。

闭斋,这是为尼姑独有的修行形式。闭斋每月数次,每次持续三天。第一天吃过午餐闭斋,第二天整日除可饮水外不食不语,第三天开斋吃饭。她们在这种断炊苦修中,努力去通晓明理,得到“正觉”,成就一切……

闭斋,除作为修行的项月外,还有一种为他人做的闭斋。如一些世人为纪念亡人,请求尼姑代替自己闭斋、以使亡灵早日超度。全庵的闭斋,则比较隆重。在闭斋前一天只在中午进一餐,这一餐由寺院负担,比较丰盛,有藏式米饭等。到了闭斋之日,水与食物不许入口,到第三天拂哓才能开斋。当全庵替人闭斋时,则由施市供饭。

有的尼姑除了学经外,还修习瑜伽功,即通过调息静坐等方法,进行佛教的修炼。从前,香色山上有一个瑜伽修习场,每天天不亮,尼姑们就到修习场上修习,她们坐在垫子上,调息、运气、蹦起、落地。她们讲究冬炼100天,经过长期修炼,不仅能抵御严寒,而且还有一些内在的功力。著名尼姑寺乃炯寺有个女活佛,名叫仁增·曲尼旺姆(又称吉尊仁波齐),经过长期修炼,精通瑜伽功,传说她活到120岁无疾而终。

有的尼姑在练瑜伽功的同时,还藏身石头洞窟里修禅(“仓当”)。有的修禅者白天不出洞,黑夜才出来活动。更有甚者,有的修禅尼姑用巨石将洞口堵死,渴了喝石缝渗出的泉水,饿了吃香客布施的粗糙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