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藏传佛教观世音菩萨造像

【核心提示】在藏族地区,观世音菩萨不是像汉族地区那样“身着唐服、善目长发的女性,一手提净瓶,一手持杨柳枝”,也不像应化的水月观音、白衣观音、滴水观音、媚态观音等体态娇柔,表情柔媚娴静,而是一幅神圣慈祥和蔼的男性形象,右手向外伸出,做出布施手印状,左手持红莲花,立于一朵大莲花上。藏族的观世音菩萨信仰始于公元七八世纪,后经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它除了保持原有的文化元素外,把佛教虚构的理想中的崇拜对象拉回到现实生活中,使观世音菩萨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崇拜的方式多种多样,这点通过其观世音菩萨的造像即可看出。  藏族地区观世音菩萨像的特色在藏族地区,观世音菩萨不是像汉族地区那样“身着唐服、善目长发的女性,一手提净瓶,一手持杨柳枝”,也不像应化的水月观音、白衣观音、滴水观音、媚态观音等体态娇柔,表情柔媚娴静,而是一幅神圣慈祥和蔼的男性形象,右手向外伸出,做出布施手印状,左手持红莲花,立于一朵大莲花上。头饰上通常有一个阿弥陀佛小像,因为在传说中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右眼流出的泪水变成的。在寺院中,除了常见的单面双臂观世音菩萨像外,还有四臂观世音、骑吼观世音、双身观世音、十一面观世音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等。其中四臂观世音有寂静和忿怒两种形象,寂静观世音“一头四臂,主臂两手作合掌印,另外两手右手持佛珠,左手持莲花,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忿怒相有四首,手持战器,腰系虎皮裙,脚踩已被镇压的邪魔,代表法身。十一面观世音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尤其受人崇拜,这两尊形象的观世音菩萨像是合成雕造的,像面分五层,其中第一、二、三层各有三面,面色不同,分别为慈悲相、悲哀相和微笑相,手持如意宝珠、锡杖、宝镜、莲花等器物;第四层为双面,呈大怒明王像,头顶一尊阿弥陀佛像,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即观世音菩萨的本来面目;十只根本手是法身手,三十八只支手为受用身手,其余两千只为化身手,每一只手饰有珠宝,上身裹以虎皮,缠绕着各种绸缎裙,居立于莲花座台上。  藏族地区观世音菩萨信仰的传入藏族的观世音菩萨信仰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开始的,据史书记载,早在拉脱脱日年赞(大约在公元4世纪初期)时期,由班智达罗赛措(慧海)和李太师带进雅隆部落的佛教经典《圣箧藏庄严大乘经》(亦称《宝箧经》)中明确记载了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功德、住地及其明咒大明六字陀罗尼,为观世音菩萨信仰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以后的崇拜奠定了基础。公元7世纪,吞米桑布扎创立藏文后,和来自印度的学者拘萨罗、婆罗门香迦罗、迦湿弥罗的达努、尼婆罗的室利曼殊、唐朝和尚摩诃底瓦措等一起翻译了包括《宝箧经》在内的多部佛教经典,其中的《宝箧陀罗尼》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陀罗尼》是当时乃至以后诵习的主要经典。据布顿大师《佛教史大宝藏论》不完全统计,有关观世音菩萨的显密经典有二十八部之多,加上论著,共计五十八部。藏传佛教地区的观世音菩萨本尊像在藏传佛教的造像中,最早的要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所造的本尊像,即现在供奉于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殿(世尊殿)的十一面千手观世音菩萨像和布达拉宫帕巴拉康(圣者殿)的观自在菩萨像(罗格夏拉)。关于这两尊像的建造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赞干布,根据佛教的十善法典制定了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条,希望有属于本朝的本尊像。一日,遇云缝中一神童,告诉他说:本尊佛像在南方僧伽罗大海边沙洲中的“蛇心旃檀”树内。于是,松赞干布从自身化现出比丘阿迦罗莫西拉去迎请佛像。阿迦罗莫西拉来到南印度后,在格茹王邬摩达尼军队的帮助下,力克各种阻力,来到卡萨波尼佛像座后,见其后的象群惊慌逃散,唯独有一头大象在原地跺足三次后踢石而去。阿迦罗莫西拉甚感惊奇,在大象跺足处挖出“蛇心旃檀”树节,剖出天然观世音菩萨像,并从补陀洛迦山取得“牛头旃檀”节,将八大圣地的沙土和拘留孙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并带回献给松赞干布,然后又按照观世音菩萨从心间发光指示的标识,去尼泊尔请来“诃黎旃檀”树中观世音菩萨像。传说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填塞卧塘湖修建大昭寺时,由于湖深无法填满,松赞干布向观世音菩萨祈祷,请求加持,才将内湖填满填实。建寺过程中,松赞干布请来尼泊尔的工匠用“蛇心旃檀”的末子和八大圣地的沙土、尼连禅河的沙子,以及黄牛乳汁拌合的黏土,雕塑了一尊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建成后,松赞干布对工匠说:“我想把旃檀观世音菩萨像和佛塔都装进这像的心间。”话音刚落,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从足心发光,迎请旃檀观世音菩萨像和佛塔融入像自身当中。不论这一传说多么神奇有趣,松赞干布时期建造观世音菩萨像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反映了藏族对观世音菩萨的无限崇拜之情。关于观自在菩萨(罗格夏拉)来源的传说故事亦十分有趣,相传松赞干布安置众生于解脱道上,预见南方尼泊尔有益于众生事业的奇妙佛像,遂从眉间化现出一位比丘前去迎接。比丘以神通来到印、尼交界的一片密林中,发现一头水牛正围着一棵发光的“诃黎旃檀”树洒乳汁,知道赞普的本尊肯定在此树中,便将树砍倒并截为四段,当他砍伐第一截时,旃檀树发出声音说:可慢伐之,置我于芒域地区(今西藏日喀则吉隆县)。据说,这尊像就是圣瓦底像,长期供奉在帕巴拉康中,20世纪50年代被请去印度。伐第二截时,树又发出声音说:可慢伐之,置我于扬布亚戈城(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此像叫“圣沃岗像”(意为顶阁)。用第三截和第四截树做成的像分别叫“圣嘉玛利像”(意为“彩铜”)和“罗格夏拉”(观自在菩萨像),供奉在印、尼交界处和拉萨布达拉宫。观自在菩萨像从7世纪制成后,一直被当作至宝供奉在布达拉宫。1618年,噶玛巴·平措南杰攻打拉萨时,吉雪(拉萨)第巴借蒙古兵力反击,战争结束后第巴把观自在菩萨像作为酬谢物送给洪台吉带往青海蒙古地区。1645年,适逢布达拉宫建成,青海蒙古女王达赖贡吉又把观自在菩萨像送还拉萨。从此一直供奉在布达拉宫。(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