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煞与祭厉
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的镇煞石碑。
即使对佛教没有什么了解的人,大概也都听过“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也都知道佛教徒念“南无阿弥陀佛”是祈求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有读者可能并不清楚,很多信徒念“阿弥陀佛”,刻“阿弥陀佛石(碑)”,同时也是为了驱邪消灾。
在传统社会中,如果某个村庄某段时间事故频发,人们就会认为这个地方凶煞(气)太重,请僧人、道长打醮作法事时,会在经常“出事”的地方竖一块“阿弥陀佛石”,刻上“南无阿弥陀佛”6个字,用来驱邪镇煞。可能许多读者认为,这种镇煞驱邪的“阿弥陀佛”信仰,与求生净土的“正信”佛教相去甚远。但事实上,正统佛教也是接纳“镇煞”的。如1932年净土宗大德印光法师在给信徒的信中,便明确肯定过“阿弥陀佛石”的镇煞作用,“溺人之处,常有人溺,即所谓求替死鬼者。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以刻此字之人之慈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后决保无有此祸。即此可见佛慈悲力,不可思议。”
村口、水边、路旁,是我们最容易见到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字样石头、碑刻的地方,这种民间信仰风俗在两广、闽台乃至江西、四川等许多地方都广泛存在。想想原因也很简单,水边、路旁是最容易出意外的地方,游泳溺水、交通事故多发。在此立一块“阿弥陀佛石”,自有“镇煞”的作用,如同放一块“八卦镜”、“泰山石敢当”。
在古人的世界观中,“阿弥陀佛石”、“泰山石敢当”,如同符咒,可以祛邪赶鬼。许多地方还将“阿弥陀佛石”与土地伯公合祀在一起,让他们“联合办公”、“治安联防”。即便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说,看见一块“阿弥陀佛石”,仿佛见到了警示牌,知道这里是事故频发地段,提高警惕,也有其积极的效果。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不能正确理解各种天灾人祸背后的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把一切战乱、疾病等灾害都归结为凶神恶煞作祟。对这些凶神恶煞,古人的态度可以说是“敬而远之”。一方面是“远”,躲避,让凶煞远离自己。另一方面则是“敬”,对这些凶神恶煞毕恭毕敬,好生招待,把它们“服务”满意了,它们便不会再给自己找麻烦了。中国人除了镇煞,自古还有祭祀厉鬼的传统,前者用的是“远”的办法,后者则是用“敬”了。
在我国古代,“无后乏祀”、“横死强死”者,称为厉。也就是说无后代祭祀或非正常死亡的人,会成为厉鬼。应该说死后成为厉鬼的人,要么生前是鳏寡孤独,要么是死于非命,他们背后都隐藏着辛酸的故事,生前的命运都是很凄惨的,值得人们同情。另外,在儒家传统礼制中,女子神主牌位入夫家享受后代香火,但未出嫁的女子或无子嗣者,死后其牌位既没有婆家(夫家)可入,娘家也不会收,因无人祭祀也会成为厉鬼,因此在传统社会中有一类“姑娘庙”,是专门为她们准备的,这种“祭厉”也算是对这类女子的体贴与关怀。
现在不少地方还可以看见给“鬼”烧香的情形,而且牌位中的“鬼”字往往并不写下半部分,据说鬼是没有腿的,可能怕鬼到处乱跑吧。祭祀厉鬼,乃至于对着暴尸荒野的枯骨顶礼膜拜,给溺水而亡被冲上岸来的“水流尸”烧香磕头,固然有愚昧迷信的一面,甚至如鲁迅先生所说,有欺软怕硬之嫌。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厉鬼的祭祀,却也有人文关怀的一面。
过去,那些非正常死亡而又无人安葬的尸骸,由民众共同出资集体埋葬后,常常会在墓旁建立祠庙,即阴庙加以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祭祀厉鬼的现象早已不常见,现在台湾地区还可以看到许多庙宇殿堂后面紧接着坟丘,便是阴庙的遗迹。因为庙门横批的红布上往往有“有求必应”的字样,墓碑上一般刻“万善同归”,所以,“有应公”或“万善爷”就成了这些厉鬼或者说无名孤魂野鬼的代称。台湾客家人的“义民爷”信仰也属此类。
人,生活在世间,自然会遭遇各种伤害。自古以来,人们便想尽一切办法来趋利避害,对它们“敬而远之”,古人镇煞、祭厉寄托了他们对“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对不幸生命的悲悯,乃至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但如果时至今日,我们还沉迷于镇煞、祭厉,确实显得迂腐了一些。“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庄子·至乐》中表现出来的境界,或许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 上一篇: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 下一篇:道教神仙——天官文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