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村争听“唱娘娘”
在温州民间,陈十四娘娘的传说十分盛行。直到现在,遍布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域大小村镇的诸神庙宇仍以祭祀陈十四的庙居多。
唱“娘娘词”的鼓词艺人身著长衫,前置大鼓,旁挂大锣,右手击鼓敲锣,左手执拍板,坐而说唱。
瑞安市仙降下林村唱“娘娘词”时搭建的“闾山景”。
“闾山景”中能借助机关不断开阖蚌壳的河蚌姑娘
唱“娘娘词”时台旁站立的是纸扎的神将
有关“娘娘词”及其陈十四娘娘传说的作品
在温州民间,陈十四娘娘的传说十分盛行。直到现在,遍布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域大小村镇的诸神庙宇仍以祭祀陈十四的庙居多。就温州市郊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建或重修的就有40多所。另据2005年海外华文报纸报道,陈十四娘娘的传说还在海外温州同乡中流传,并成为凝聚温籍侨胞情感的向心力。陈十四娘娘的兴盛,和陈十四娘娘故事的多种传布方式有关。据调查,围绕陈十四娘娘的传布方式有故事、戏曲、曲艺、小说、舞蹈等。其中鼓词《南游传》的传布最广,《南游传》中说唱的一些陈十四娘娘收妖的故事在温州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南游传》,又称《南游记》、《灵经大传》,俗称“大词”、“陈十四娘娘词”,简称“娘娘词”,是根据陈十四娘娘的种种传说改编的。“娘娘词”具体产生的年代现已不可考,但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晚在清代中后期,唱“娘娘词”在温州民间就已经风行。据清人赵钧(1786—1866)的《过来语》记载,清嘉庆、道光间善唱“娘娘词”者为白门松,“白门松最善唱词,到处皆悬灯挂彩,倾动一时。”清光绪年间,瑞安学者张棡在其《杜隐园日记》中记载:“同、光之间,以唱词知名者,无如上坞发(毛阿发,平阳萧江人,笔者注)。阿发唱词,皆细针密缕,无一俗句。”据传,毛阿发一次在乐清唱“娘娘词”,一夜间擂破三个大鼓。那种火热的场面可见一斑。清人郭钟岳于同治十一年(1872)所作的《瓯江竹枝词》“唱大词”曰:“呼邻结伴去烧香,迎庙高台对夕阳,锦绣一丛齐坐听,盲词村鼓唱娘娘”(原注:“俗有唱大词,庙期又有唱娘娘”)。所谓“唱娘娘”,就是唱陈十四娘娘的事迹。郭钟岳在《瓯江小记》中解释“大词十四娘娘”说:“唱大词者,讲十四娘娘之事迹也。岁九月于广应宫内搭台,二瞽者对坐,旁置一鼓击之而唱。其词多俚俗,有三昼夜者,有七昼夜者,妇女坐听,或笑或叹。”张棡在《杜隐园日记》中有也有如下记述:“是晚庙外搭一戏台,悬灯结彩,雇一盲人唱陈十四收妖故事,台下男女环坐,听者不下千余人。少年妇女浓妆艳服,轻摇圆扇,露坐至五更始返。”当时有诗云:“唱大词,唱大词,九月菊花开几枝。广应宫里香事盛,十四娘娘闪灵旗。一台二瞽踞高座,互讲事迹成天神,旁列一鼓响丁冬,盲词俚语座生风。”唱陈十四娘娘的事迹,短者需三昼夜,长者需七昼夜,可见“娘娘词”故事内容之丰富。其内容大致如下:福建古田县临水中村陈教义之妻因食观音手指滴入井中的血而生陈十四。观音两根白发误落人间化为白蛇残害生灵。陈教义祖传茅山法,乡人恳请陈教义出山收伏蛇妖,陈因患背疽难以成行,遣二子法通、法青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幸免逃归。南极仙翁荐陈十四至闾山学法,三年学成归来路过温州、平阳等地,沿途收妖捉怪为民除害。在与蛇妖的斗法中,又多赖观音佛力相助。最后几经周折,终斩白蛇得道成仙。“娘娘词”结构宏伟,关目复杂,出场角色涉及三界诸天、菩萨神仙、妖魔鬼怪等。“娘娘词”是温州地区所有鼓词唱本中最具神圣感的词目,人称“鼓词好听,娘娘难唱”,意谓“听娘娘词容易,唱娘娘词难”。因为鼓词艺人可以在不同的场合说唱不同的鼓词,但却绝对不允许随随便便地说唱“娘娘词”。“娘娘词”必须在特定的原因、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日期、特定的布置条件下方能说唱。“娘娘词”的说唱艺人说唱前一般都在“太阴宫”(又称“娘娘宫”)或其他庙宇内设立经坛。经坛多数设在庙台上,后面搭一个“闾山景”的大型灯彩,“闾山景”高3米多,宽十几米,骨架用竹篾扎成,其中扎有观音、神将、道士、乌龟宰相、虾兵蟹将等各种神化人物。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灯彩还安装有齿轮驱动装置,把所有神话人物分别连接在一起,只要启动机关就可牵引全部神化人物各自表演不同的动作,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并扎有两条巨大的竹骨纸糊的青白二蛇,捆绑在殿柱上示众。两旁站立的则是跟随陈十四娘娘除妖的黄、杨二将。说唱时,宫内张灯结彩。艺人身著长衫,前置大鼓,旁挂大锣,右手击鼓敲锣,左手执拍板,或坐而说唱。说唱“娘娘词”时还有种种特殊的习俗与禁忌,具有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娘娘词”故事情节之丰富生动,结构布局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之个性鲜明,都让人叹为观止,其艺术魅力与我国许多古典小说相比也毫不逊色。而在长期的说唱中,经过温州历代民间艺人不断的丰富和创造,“娘娘词”情节早已本土化、温州化,并增加了许多有关陈十四娘娘在温州一带降妖救人的故事。如温州府斗猫狸精、造府前桥;在瑞安飞云江渡口除蜘蛛精;在平阳县城驱玄坛、钱仓收沙鳗精等。这些故事由于巧妙地渗入了温州本土的人文历史或地理环境,更增加了“娘娘词”的趣味性和可信性。而温州府前街石桥上的长石是陈十四娘娘追赶猫狸精时踩断的;平阳东门外的玄坛庙是陈十四娘娘为了惩罚赵公元帅纵虎伤人而将其从城里驱赶出去的;苍南和桐山(今福建省福鼎市)交界的半岭上有一块岩石上的脚印是陈十四娘娘腾云时用脚蹬的,这些产生于“娘娘词”中的掌故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温州民间一些老人尽管目不识丁,但谈起这些来依然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娘娘词”是温州历代艺人智慧和才华的结晶,也是数百年来温州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地理环境、风俗民情等社会方方面面的缩影,堪称温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但因其卷帙浩繁,学唱颇为困难,故后继者寥寥。1957年温州市文化处曾组织专人抢救,并当场录音,后因故中止。20世纪80年代以后,绝响多年的鼓词《南游》在浙南大地再度风行,并被很多地方视为重要的集体文化娱乐活动。然而,这一艺种却因缺少记载而一直处于只闻其名不知其实的状态。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期间,普查人员通过蹲点,在“娘娘词”表演现场,采用拍照、录音、录像等手段,将整场演出完整记录,取得了包括乐器、舞台布置、表演形式、艺人构成、农村市场等在内的第一手宝贵材料,完整而清晰地呈现了“娘娘词”的艺术现状和发展情况。- 上一篇:勤动手动腿动脑乃道家养生之道
- 下一篇:我们中国的道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