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道教养生功法之玄门太极长生功

 玄门太极长生功,为青城派门人修炼丹功证果之基先功夫,乃台湾著名养生学家萧天石早年在大陆时访问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据秘藏抄本并得李道人传述所抄记,后经整理作为附录刊于其专著《道家养生学概要》一书中。全功原分四部,但第三部下元功已残缺,而萧氏未及抄录,第四部神元功则据说在宋朝以后已失传。

青城派创自青城丈人,据薛道光注《悟真篇》云:“张紫阳仙翁遇青城丈人,授金液还丹之妙道”。是则张紫阳亦曾师事之也。青城派功法入门下手即以清静为宗,已虚无为体,以简要为用,以平实为功;力主自最上乘起修,修上乘则中、下二乘自亦兼举两得。玄门太极长生功即为道家动静双修之上乘功法,寓神奇与高明于简易平实中,铸气功与按摩于一炉,内健精气神于五脏六腑,外健筋骨皮及四肢百骸,可自然打通任督二脉。

一、几点说明

1、玄门太极长生功,又简称玄功。系道家动静双修功之上乘功法。其内容包括气功、揉功、导引、按摩、推拿、槌击、捏弹、扣拍等功夫,与练精、练气、练神,以及补精、补气、补神等诀法。易形换神之效,却可立竿见影。不但有动静交养之益,且可收南北两宗双修合参之效。却可谓为最简易而极高明,最平凡而极神奇者也。

2、本功又名青城派太极玄功,青城派丹道之士无不以此为入圣登真之基先功夫。有如达摩祖师秘传易经洗髓二经,以为进道证果之基先功夫者然。全功凡四部,曰神元功,曰上元功,曰中元功,曰下元功。若全得其诀要,在参修以丹法,由脱换而登圣域,直反掌之事耳。相传最后一节神元功,自宋以后既已失传。

3、本功不尚虚渺而切实际,不尚玄奥而合至理,与当今之医学科学,亦无不若合符契者也。青年人行之,易见神效;中老年行之,尤为适宜,以其有百利而无一弊,即无不良反应与副作用也。行之不得其诀要,充其极,只是见效缓慢或微而难证耳,决无不效者也。

二、先行功(即预备功)

修练本门功夫,分立、坐、卧三部分。卧功部分,亦可用坐或立式行之。三式均需先静坐半小时,以澄心静虑,凝神一志。全功凡四部,曰神元功,曰上元功,曰中元功,曰下元功。一般修养生安乐法门者,只修上元及中元两部功即足。开始先修中元功,即初九段。次修上元功,即中九段。次修下元功,即后九段。最末修神元功,乃最后九段。

当修初九段功时,静坐片时毕,即采仰卧式(用硬木板床,厚铺被垫)。全身平直,两腿伸直,两脚微开,与肩同宽。两臂垂直,置于身旁,手指伸直,掌心向下,平贴于床。两目微闭,注想下丹田。呼吸绵绵,不可闻声。口闭,齿微叩,舌抵上腭,意存丹田,如津生满口时,即行吞津法。周身肌肉及神经放松,使气血周流舒畅,润滋内外全体。渐至物我两忘,身心俱泯境界,便得大休息之效。至此便为先行功毕,而可修中元功矣。

三、中元功

中元功共分九式,故又曰初九段,每式动作,均简而易行,以锻炼脏腑为主。初视之,以初为练形之功,实则乃有练神之功在。而且练气练精之功亦赅焉。本功如能终身行之,可使五脏六腑之凡百疾病不生。此乃由外练内,而收外壮内实之效也。兹分述如下:

第一段:左手兜外肾,右手置脐下(裤带解开,上衣掀起,使胸腹全部裸露,裸体更佳),掌心向下,肉贴肉,皮贴皮。两目向鼻梁视片刻,引神下注掌心直透下丹田。右手自下而上,自右而左,以脐为中心,绕脐按摩一圈,默数一。手行神行,手住神住;神行气行,神住气住。徐徐摩之,不可过快(此则以下皆同)。既按又摩,既摩又揉,使肠胃均受按摩为功,共行三十六次为度。

第二段:左右换手,右手兜肾囊,左手置脐下,式如上。行功时,左手自下而上,自左而右,绕脐按摩一圈,默数一。诀法则如上式,共行三十六次为度。第一、第二段行功。如太极图,又称揉太极,又名揉小周天。

第三段:左右换手,左手兜肾囊,右手置脐下。由正中,自下而上,复自上而下直推摩之,默数一。自下而上时,以至心窝上,两乳之间止,复向下推摩之,以至肾根毛际处为度。向上推摩使肾气至心,向下推摩使心气入肾,使心肾之气交流互贯为诀法,共三十六次为度。

第四段:左右手不必换,惟右手掌推摩时宜循左侧肋骨线,自下上推摩至左肺部止,复自上往下推摩至肾根毛际处止。诀法在使肺肾之气交流互通,共三十六次为度。

第五段:左右换手,以右手兜外肾,左手置脐下,循右侧肋骨线,自下而上推摩至右肺部止,复自上而下推摩至肾根毛际处止,亦为三十六次。

第六段:左右换手,左手兜外肾,右手掌平置脐下,循第四段路线,自下而上,至左乳部上后,横向右推摩至右乳部上,转向下按揉,至起手处止为一周,恰如一打长方形圆圈,默数三十六次止。

第七段:左右换手,右手兜外肾,左手掌平置脐下循第五段路线,自下而上,至右乳部上后,横向左推摩至左乳部上,转向下按揉,至起手处为一周,默数一至三十六次止。第六、七两段,又称揉大周天法。

第八段:左右换手,左手兜外肾,右手掌尽量右移,横掌至右腹侧,以手掌后半掌用劲,自右向左按推,至左腹侧止。复用掌之前半掌及四指用劲,向右按?回,劲道全用在腹部一推一?,一来一回,默数三十六次。

第九段:左右换手,右手兜外肾,左手掌移放胃部左侧(法如上),用手掌自左向右按推,复又用按?回,劲道全用在胃部上。一推一?,一来一回,默数三十六次止。至此,为初九段之中元功毕也。

注:

1、行此功夫,外阳易勃举,勃举时切不可起淫念,一百二十天内,切忌行房,如不举者,亏损过甚也。此功主在固护体内脏腑,实畅任脉路线,暖外肾,固阳固精,生精和血,补气定神。对心肝脾肺肾与胃肠,均有大益也。全为内健内壮、内实内固功夫。动作极简易平实,毫无玄妙处,而功之所至,常有意想不到之神效也。

2、此九段功毕,尚有“余功”,余功在用捏拿法与捶击法,前法用指劲,后法用拳力。凡行功所到之处,均需加此余功。

四、上元功

上元功,共分九式,故又曰中九段。中元功练习纯熟(约一百二十天),感身心受益后即可加修此功。古真谓:“子欲不死,修昆仑”,此亦即玄门中之修昆仑法也。其动作亦极简易平实,而功效则无穷,惟以行之有恒为最要。此于初九段同,皆系养生日用功夫也。

前述中元功,皆系卧式为主用;本篇所述上元功,则系以坐式为主用。不谙跏跌坐者,采方便坐亦可。惟必须用硬凳,其高度以使膝以上之大腿,能与膝齐平为度。然究以跏跌坐为殊胜,故以逐日徐徐行之,渐次加长时间,并先用半跏跌坐(半盘坐),而渐至用全跏跌(双盘坐)为宜。跏跌坐,坐床上亦可行之。

中元功毕,行大休息片时,以息心宁神养气颐真后,不可贪睡。以此时易生睡意,多有于不知不觉之间,而悍然入睡乡者,道家修定,有炼睡魔之诀,并切戒贪睡荒功,即以行静定之功,待心无一念时,即易睡去也。没有睡意,即宜坐起行功,不必久休也。本功主在昆仑及背部,兹分述之如左:

第一段:跌坐片时,待心定神怡时,即用两手互搓极热,以两掌心擦左右两腰俞穴(又称背精门),约十数次(宜袒上衣,使肉贴肉,皮贴皮为要)。再搓再擦,共行九之二十四次为度。此为双擦腰俞穴法,又名擦内肾法。并以“神宜随手,心不外驰”为诀,此则以下各段均然也。

第二段:两手互搓极热,并擦尾闾穴,上下行之,下行以手指擦至尾骨止,上行以两掌能擦至夹脊关止。上行时间手即分,下行至尾闾穴时,两手又并。每擦热一次,约擦摩数十次,共行九至二十四次为度。此为双擦尾闾夹脊法。此二段功,可壮内肾,祛腰疾,实髓充神,助阳生精,亦即外修督脉法也。

第三段:两手结三昧印(右手掌仰放左掌上,两大拇指相拄),背脊竖极直,而行摇转玉颈之法。其法先将头向前下俯,自左向右转十二次,复自右向左转十二次,再前后俯仰十二次,左右偏弯十二次。然后以两手十指捏揉全部玉颈(此法乃运动颈神经丛、甲状腺,并防食道癌及甲状腺肿瘤等诸病)。

第四段:用两手捧头,十指张开,大拇指在后脑上,余四指在前脑大脑部,指头微微用劲,由前向后捏拿整个昆仑玉劲,自额上发际起,及后脑接近颈际止,均匀捏拿按揉之。由前按至后,各指约十余次,使两手之前四指能按捏之后脑与大拇指会合为度(按:大拇指亦须行按捏之功,非固定在一处也)。此为一回,再如起手式,反复施行,以九至二十四次为度。

第五段:姿势如上,惟改捏拿按揉,而用弹拍叩击之法,每次均以不轻不重分行满玉顶为度。亦以九至二十四次为满段。其法为弹用手指,拍用全掌,叩用指头,击用拳脚。行时切忌用劲使力,斯为至要。轻则为功,重则为伤。不轻不重,即为适度。

第六段:以两手搓极热,捧烫颜面,十指朝上,指尖约与颜齐,两掌接并于鼻,而分行向左右擦摩之,至耳后止,每回约五至十次,再搓再擦,共九回止。再照同法自下逆擦之,手掌至额时,便分行向左右擦之,数亦如上。务使全面都能均匀擦揉为度。其中,并宜酌加按捏之功。

第七段:以两手擦极热汤两眼(宜闭目),并分行向左右摩至耳止,反复行九至十二次为一回,共九回止;再闭目用运睛法,上下左右缓慢运转,反复各行十二次止。再行鸣天鼓法(两手抱头后方,掩住耳朵,十指叠交中指,鼓打后脑)二十四次。

第八段:两手结三昧印,澄心默坐,存神泥丸。本段功法为先耸一下右肩,次耸一下左肩,再两肩齐耸一下为一回。两肩齐耸一动,务使脑神经中枢感受到轻微之震波,而直到脑皮质神经,共行九之三十六回止。次法两肩及上背部与脊髓,均各受益。

第九段:默坐澄心,凝神寂照气穴,片时便觉气透尾闾,上夹脊,循玉枕而达泥丸。即存神于泥丸,使元气氤氲满顶,遍及头面,渐即与髓海之气融和为一,继行周天法。此时,最易忘人忘我无思无虑,身心寂然为合度。其时间之久暂不拘,惟以二十至三十分钟为最宜。

五、下元功

下元功,原抄本略有残缺及虫蛀不全,前住天师洞未及抄录,今已不复记忆矣。就其大体言,不外内炼外炼,与自养彼养之四途。其中大体系与南派东派功法无大差异,对于铸剑,髓亦有煨炉一法,惟非其所重而。精微处再重自养而不重彼养,重内炼而不重外炼,全属正宗,能保仙家风范于不坠也。

六、神元功

神元功,原本只存一目,全缺佚,此或相当于“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二部功法。惟当时李道人亦未谈及,亦未敢臆测其功法之异同也。

七、尾语

最后,原抄本甚简单,并无上述各段之许多词句。今之不嫌繁复,予以详为述说,复将隐语喻词,改用现代术语者,在使读者对此简易养生功夫有兴趣者,阅后易为练习耳。其中行气服气之诀,用劲用神之法,按窍揉穴之诀,亦仍有未尽者在。功行纯熟圆满,到时自会体贴的出来。形之于文字,总有无从下笔,无从形容惟妙之感,殊深歉然!(按:神元功毕时亦有下坐余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