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什吉:帮困敬老的“牧鸡人”
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上有一幅“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的别致美景:“嘟嘟嘟……”只要哨音响起,正在草原上觅食的草原鸡就像听到集结号一样,一路飞奔,向饲养员靠拢。创造这幅美景的就是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的藏族妇女李利什吉,她通过饲养草原鸡,不但让牧民有了致富之路,还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感人的民族团结之歌。
从“家庭主妇”到“牧鸡人”
正值不惑之年的李利什吉在养鸡之前,摆过地摊、开过童装店、经营过牧家乐,虽也赚了一些钱,但总觉得干这些不是她的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利什吉在中央七套农业频道看了内蒙古某草原牧民通过饲养草原鸡致富的报道,她突发奇想,我们海北同样有草原,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在草原上养鸡?
性格爽朗的李利什吉是个有想法就行动的人,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说干就干。
2009年5月,李利什吉四处筹集资金15万元承包了达玉日秀村的1000亩草场,成立了绿野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以每只15元的价格从湟源县引进了800只鸡苗。她把鸡苗饲养在塑料大棚里,由于海北昼夜温差大,鸡苗刚拉来没几天又赶上一场大雪,不久一大半鸡苗都死光了,这次的养鸡以失败而告终。出师不利的李利什吉并没有就此罢手,心有不甘的她开始认真总结经验,再一次筹集资金引进了1700只鸡苗。这一次,李利什吉吸取上一次的惨痛教训,她不但从省城请来了专家详细讲解养殖技术,而且在夜晚充满凉意的塑料大棚里生上了炉子。那些天,李利什吉顾不上家顾不上孩子,不分白天黑夜呆在鸡棚里,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这批鸡苗茁壮成长,出栏后很快就出售到了周边村镇。
良好的销路为李利什吉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很快,她的草原鸡养殖引起人们的关注,得到了海晏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通过项目融资,投入资金30余万元,在养殖场修建了6幢共7200平方米的彩钢暖棚,扶持李利什吉扩大养殖规模。省扶贫办支持养殖场的后续产业发展,投资480万元为她建立孵化基地。如今,李利什吉的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销路越来越广、效益越来越好。
随着小鸡渐渐长大,李利什吉发现在草原上养鸡还真是好处多多:草原上的青草和虫子成了鸡最好的饲料,而鸡粪又成了草原最肥沃的养料,这样的循环式经济模式,既节省成本,又生态环保。而且,更多的好处还在后头:小鸡苗一买来就自由放养,再辅助饲喂一定的天然粮食饲料,体格自然强健,和鸡舍圈养的鸡相比,死亡率基本为零。
鸡不但吃虫和草,还会把草根草籽都啄出来吃掉,所以,为了保护草原生态,要讲究个“轮牧”,而这“轮牧”就需要养鸡人像放牧牛羊一样不断迁徙,这样既可以避免大批鸡走散,又可以使牧草得到继续生长的时机。
吃水不忘挖井人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搞好生产生活,李利什吉成立的绿野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吸纳青海湖乡和哈勒景乡101户贫困户,为他们无偿提供鸡苗、仔猪、饲料等,不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协会章程、制度,而且建立了设备配套、运作比较规范的综合服务体系硬件设施,并通过综合服务这个平台,在农牧户中进行技术培训,从市场营销、物资供应、信息咨询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服务,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的生产性成本,帮助他们增产增收。得到帮助的牧民群众对李利什吉心存感激,去年5月,在她资金运转困难的时候,青海湖乡达玉德吉村的牧民多杰才旦主动拿出自己积攒的6000元积蓄帮助她渡过难关。
每逢春节、古尔邦节、中秋节,李利什吉都会到海晏县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给他们带去水果、鲜肉等,与老人们拉拉家常,关心老人们的生活。冬天来临的时候,她还会请来县里最好的裁缝为来人们定制暖和的棉衣,不让老人们受冻。敬老院的老人们最喜欢李利什吉的到来了,她不仅为老人们带来了温暖,还为老人们带来了欢声笑语。养老院里有位名叫卓玛的老太太,膝下无儿无女,每次李利什吉去养老院看望她的的时候,她都会拉着李利什吉的手,亲切地跟她唠唠家常、说些掏心窝的话,把她当做亲生女儿一样看待。
经过几年的辛苦摸索和悉心经营,李利什吉“牧”出了门道,尝到了甜头,她不仅想把此项事业做大做强,也想为海晏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蓄更大的力量。她想扩大规模,建立一个集孵化基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养殖场,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到她的养殖场来就业,按照“统一供苗,统一育雏、统一防疫、统一配方饲料、统一销售”的方式,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增收。
正因为有了像李利什吉这样的带头人,才使得这片土地上盛开着鲜艳的民族团结之花,唱响着美好的民族团结之歌。
- 上一篇:延参法师点评赵薇“致青春” 青春不是难过是放过
- 下一篇: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