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宗教宽容,从洛克到甘地

宗教宽容是当今国际社会处理宗教问题的一个基本准则。17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和19世纪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m•k•甘地都是宗教宽容理论的重要阐述者。由于他们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份不同,他们的理论各具特色又殊途同归。本文拟就洛克和甘地的宗教宽容理论作一对照,以揭示其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及其对当代社会之价值。

一、洛克:信仰自由与宗教宽容

洛克不仅是近代欧洲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也作为自由主义的奠基者彪炳史册。在宗教思想史上,洛克还因倡导信仰自由、政教分离和宗教宽容而据一席之地。

洛克是从政治学的立场来审视宗教的。他认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以世俗法律为边界。教会是专司灵魂得救的机构,从本质上讲,它是“人们自愿结合的团体,人们加入这个团体,是因为他们认为能够用上帝可以允许的方式礼拜上帝,以达到拯救灵魂的目的”。人们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加入某个教会,加入某个教会也并不意味着要永远属于这个教会。如果人们发现某个教会的教义、礼仪不适合自己,不利于灵魂得救,就有权退出这个教会。

而教会的管辖范围只能是宗教事务,“教会不应、也不能受理任何有关公民的或世俗财产的事务,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行使强力”。教会的规定只在同意加入的人身上有效。对于拒绝遵守的会员,教会只能“规劝、训诫和勉励”,最严厉不过是把他驱逐出教会,这是教会的宽容之责。

欧洲自宗教改革后,各国奉行“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在谁的领地,信奉谁的宗教”。由此欧洲分裂为许多相互对立的宗教阵营。本是信奉同一个主、同一部圣经的各个教派,为了一些宗教礼仪的分歧争吵不已,这些争吵又与世俗权力斗争相结合,导致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残酷的宗教迫害。英国1640年革命的爆发,导火索是宗教问题;1688年的“光荣革命”仍然是由宗教引发。

在洛克看来,宗教引起这么多人间不幸的根源首先在于政教不分。教会以拯救灵魂为借口插手世俗政治,以至动用武力,这是对宗教精神的背离。他强调,只有宽容才是“纯正的教会基本特征的标志”。缺乏仁爱、温顺以及对全人类(包括非基督徒)普遍友善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洛克以清晰的逻辑,浅显的语言有力地论证了政教分离和宗教宽容的道理。这对当时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摆脱宗教狂热,反对宗教偏执和宗教迫害,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政教分离也有其负面影响。甘地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20世纪初已充分暴露的政教分离的弊病的一个回应。

二、甘地:宗教统一与宗教宽容

与洛克不同,甘地是以宗教家的身份从事政治活动和理论著述的。他也主张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但有着不同的理论视角和逻辑进路。

甘地从理论上对宗教宽容的论证可以归结为:“宗教因统一而平等,因平等而宽容。”宗教的不同首先在于信奉神灵的不同,因此宗教统一的关键在于对神的理解。甘地重新阐释了神的概念,指出神就是真理,“除了真理以外,没有别的神灵”。真理(梵文satya)原是印度古代哲学和宗教的概念,表示的是最高的存在,也包括“善良、正义、最终现实以及所有这一切的真正主体——神”。甘地对其进一步阐发:“真理便是至高无上的原则,它包括无数的其他的原则……绝对真理、永恒的真理,即神灵。”真理的最高表现是非暴力和爱,而这是不同宗教都崇奉的道德原则,由此甘地论定:“宗教的本质就是道德。”

通过一系列概念置换,甘地把具象的神从神的概念中清除,只留下抽象的道德原则作为神的内涵。宗教的本质由此得以统一:所有宗教都统一于真理,亦即道德,或曰非暴力与爱。各个宗教都应有平等的地位,正如甘地所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体验,我得出以下结论:1.所有宗教都是正确的;2.所有宗教都有某些谬误;3.对我来说,一切宗教都像我自己的印度教那样亲爱,这好比对一个人来说,整个人类都如同他自己的亲人一样。”

宗教既是统一的又是平等的,所以宗教间应该宽容。宗教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尊重别人的信仰,就像尊重我们自己的信仰一样。我们不仅要毫不犹豫地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宗教,而且要义无反顾地将其他宗教的每一个可取之处吸收到我们的宗教中来。”

宗教宽容是一种积极的宗教行为。甘地指出:“培养对其他信仰的宽容,会使我们对自己的信仰有更正确的认识”,“各种宗教友好相处的目的乃是为了帮助印度教徒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帮助穆斯林成为更好的穆斯林,帮助基督教徒成为更好的基督教徒。”不同宗教通过相互学习、扬长避短,达到共存共荣。

甘地的宗教宽容理论是从宗教本身出发的主张。他从宗教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指出人类信仰宗教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自我实现”。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必须实行宗教宽容。

三、宗教宽容:走出宗教与政治的两难困境

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交往扩大,不同文明的接触与融合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冲突也越来越频繁和严重,人类还没有走出宗教与政治的两难困境。

甘地就是这个两难困境的一个体现:甘地追求印度民族的统一,但印度人迎来的是基于宗教差异的印巴分治;甘地是印度教空前伟大的圣徒,但恰恰是印度教的激进分子杀害了甘地。

从洛克到甘地,宗教宽容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在洛克的时代,宗教的冲突主要是基督教内部教派间冲突的问题,自然神论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洛克就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在人类活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大宗教有了更广泛的接触,自然神论就不足以为解决这种更深刻的宗教冲突提供理论资源了。在这种情况下,甘地的道德宗教论,就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因为道德伦理是宗教间沟通最有效的手段。

宗教问题不仅是当今国际社会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我国,宗教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宗教对社会道德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妥善处理宗教与政治、宗教与宗教的关系的问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绕不开的。因此,认真研究前人的宗教理论特别是宗教宽容理论,作为我们制定宗教政策、处理宗教事务的思路,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