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夏吾角:怀着虔诚的心去创作

夏吾角与其唐卡、泥塑作品。

夏吾角向参展观众讲解泥塑作品。

 

夏吾角正指导传习所学生绘制唐卡。

夏吾角正在给泥塑佛像上色。

夏吾角刚刚结束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的“夏吾角热贡(藏传)艺术精品展”,共展出他的唐卡作品50余幅、佛像作品近20件,很多观众是第一次看到真实的唐卡作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夏吾角之前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也举办了相法心源——夏吾角藏传佛教艺术作品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在参观展览后说:“夏吾角的唐卡、佛像作品,体现出藏传佛教艺术的精华,由此亦让人们从这一层面来深思宗教文化艺术在人类精神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和在今天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夏吾角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唐卡艺术大师,也是当今热贡唐卡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绚丽中彰显神圣,在灵动中透出庄严,既传递了佛教教义、教理,亦给人以崇高的艺术享受。”夏吾角的唐卡、佛像作品让人们可以直观工笔的极致精细、微妙,感受写意气势的蓬勃、洒脱,令观者在其平面、立体的巧妙共构中流连忘返,也会因其绚丽色彩所烘托出的神圣之境而淡化时空,超越自我。1966年,夏吾角出生于青海同仁县隆务镇加仓玛村。那是一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他从8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学习泥塑技艺。“因为我的家乡是热贡艺术之乡,可以说家家都有画师、泥塑师,我也耳濡目染,对唐卡、雕塑有了一些了解,并跟随父亲学习基础技艺。我的父亲是位有名的泥塑大师,世代相传,到我已经是第五代了。”因为拥有艺术天赋,在学艺路上,夏吾角并没有遇到太多困难,但这也与他的勤学、多练、好问有关。16岁之后,夏吾角就没再上学,而是跟着父亲到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的很多寺院游历,细细揣摩寺院古老的壁画、雕像、唐卡。这段经历大大增强了夏吾角的艺术领悟力,更让他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好作品。同时,夏吾角师从热贡艺术大师登丁,系统学习了泥塑、壁画、唐卡等热贡艺术。从小与泥塑为伴,夏吾角对胶泥有着天生的归属感和创造力,眼中所见都能用双手捏出来。常年游走各地寺院雕塑造佛像也令他的技艺更加炉火纯青,藏族聚居区各大寺院都留下了他的作品。发源于黄南山地夏德日山的隆务河,流经同仁县境。川流不息的河水不仅浇灌着两岸的土地,还为这里留下了珍贵的红胶泥。“青海省其他地方也有红胶泥,但是质地不如同仁县的好。用红胶泥做的泥塑只要不沾水,可历经千年”,夏吾角说。热贡泥塑的价值当然不仅仅在土质,而在于制作中每一步的精心营造。塑像用的红胶泥要加入棉花搅拌均匀,一根根柔弱的棉纤维对胶泥起到坚固的拉伸作用,确保了泥塑坚固不裂。另外,塑像要避光阴干,不能晒。最特别的是,如果是塑造佛像,胶泥里要加入带有馥郁芬芳的藏药植物和珍贵矿石,佛像的体内也要装藏。在塑像的同时,匠人还会虔诚诵读佛经,以期赋予佛像灵气。每一尊佛像,都极尽了匠人所能寄予的全部心力。藏传佛教的绘画、造像都讲究尺度、比例的规范,各种神祇尊像,都是根据经典的仪轨而制定的。《大藏经·工巧明部》中的“三经一疏”,即《绘画量度经》、《造像量度如意珠》、《造像量度经》、《佛说造像量度经疏》等经典,对传统的佛像制作有详尽的介绍,对佛、菩萨、度母、护法等各种神佛的尺度、色相、形象、标识、手印、坐姿等作了严格的要求和宗教上的寓意,对人体各部位、器官的尺度和比例关系、计量方法等都作了详尽的阐明和严格的规定,不得逾越。唐卡画师、造像师在创作时,必须符合这些规范,不可任意发挥。夏吾角说:“从小父亲就要求我阅读《造像量度经》,造像各个部位的比例经文里说得很清楚。还有对于佛、菩萨、金刚护法的面部特征,经文也有细致的描述。根据这些描述,我通过绘画和雕塑把它们表现出来。而且从其他佛教经典当中,也可以读到很多关于佛、菩萨、金刚等的面容和性情描述,这些都有助于进行创作。所以,艺术家必须多读经书,他的创作才是有根基的,才会得到信众和客户的认可。”不论唐卡还是泥塑,热贡艺术都善于使用天然矿物、天然植物、天然土质、天然骨质颜料以及纯金、纯银等贵重金属材质上色创作。这些颜料不仅色彩绚丽质朴,纯度很高,而且具有千年不变、岁久弥新的特点。白、红、黄、蓝、绿五色作基本母色,调出九大分支色、三十二中支色,变化出一百五十八小支色等多种色相。对于现在很多用现代颜料画的“唐卡”,夏吾角很有异议,“唐卡是信众请去供养的,上面画的是佛、菩萨、护法,具有宗教意义。所以,画唐卡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如何画、用什么来画等等。不按照这些规矩来画的,我认为不能叫唐卡。而且用天然矿物质等磨粉做颜料也是为了保存长久,如果唐卡、佛像没多久就褪色了,肯定会影响它们的神圣性。”热贡唐卡属于三大唐卡画派之一的勉塘派,夏吾角总结了这一画派的特点。“勉塘画派造像法度精严,与传统的表现手法相比,尤其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工整流畅,色调活泼鲜亮,变化丰富,人物体态、骨相和肌肤都异常完美,脖颈较长,高度和谐的色彩和色调的配制十分突出。画面晕染充分,用色细腻、柔和,富丽堂皇。”夏吾角画的唐卡传承了勉塘画派的很多传统,但他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明眼人一看就能确认是夏吾角的作品。“我根据现代人的审美作了一些改变,也吸收了一些汉地唐卡的内容和画法。但最根本的传统是要坚持,不能改变的。在内容上,主体的佛、菩萨要严格按照佛经的规定画,周边的装饰可以进行一点自己的创新。比如我认为‘天界’应该有很多祥云,就会在周边多画一些云朵。”另外,夏吾角认为作为创作唐卡、泥塑佛像作品的人,在信仰上也必须有坚持。要创作一件作品时,首先要沐浴,然后诵念经文,点上一炷香。“创作时需要绝对的安静和精神集中,半点分心闪失都可能让一件作品毁于一旦。我总是相信,如果创作者怀着虔诚的信仰,对佛菩萨进行观想,他创作出的作品就会有灵气,会让观者也产生对佛菩萨的敬仰。”作为传承人,夏吾角也身体力行地做传承这件事。他4个子女中,有一个女儿是画师,正在上高中的小儿子,现在也能创作不错的唐卡和泥塑作品。夏吾角并不满足于此,他破除了传统的家传方式和性别限制,开办画院和传习所招收徒弟。在他看来,热贡艺术是藏族的文化,更是全人类的财富。现在画院有藏族、汉族、土族等多个民族的学生。有了这种开阔的眼光,他的学生也遍布各地。“到现在为止,我有100多名徒弟,他们也各自带徒弟,青海、四川、甘肃、北京,很多地方都有我的学生。”说起自己的学生,夏吾角脸上尽是藏不住的骄傲。目前,传习所中有60多名学生,传习所管吃、管住,还为每个学员发工资。一般要经过四五年才能学成,具备独立制作的能力,那时会有更高的收入,这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技艺的动力。在传习所,夏吾角要求学生们每天早上念诵经文,做信仰的功课。同时,要求学生们通读《造像量度经》等。“如何传承传统,我想就是需要每天的坚持。创作既是我们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我们践行信仰的过程。全心全意地去完成一件作品,也是一种修行。”夏吾角觉得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热贡艺术比如唐卡到底是怎样一种传统,是如何传承的,我们并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与阐释。隆务地区的一些寺院其实藏有很多流传下来的珍品,我们可以进行拍照、整理、梳理,这些都应该是研究热贡艺术的很好的资源。我的能力有限,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专家来帮助我们。”一直帮助夏吾角举办展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唐晓峰也认为,及时收集和整理热贡艺术的作品,对其进行研究和归纳,对于热贡艺术的传承至关重要。“我在传习所看到趴在地上认真勾画底稿的孩子们时,觉得技艺的传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把热贡艺术的发展脉络理清,对热贡艺术与热贡地区藏传佛教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唐晓峰说。夏吾角有很多头衔,热贡艺术协会会长、青海省黄南州工商联副主席、热贡艺术传习院院长、青海仁俊热贡艺术博物馆创始人、青海仁俊热贡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他的热贡艺术作品在国内外有多次的展览,他本人也受到国内外许多领导、政要的接见,也跟许多名人会谈合影。但他还是保留着乡土艺术家的质朴,当你叫他大师时,他总是报以腼腆的微笑。说到将来,夏吾角还有许多愿望和打算:“我在考虑要不要到美术学院之类的地方,更系统地学习绘画、雕塑。我尽力让我的孩子上大学,知识能让他们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也想请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到传习所为学生们讲课……”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现在一些唐卡被炒到天价,夏吾角说:“创作一些复杂、精细的唐卡有时需要几人两三年的时间。所以,有一些唐卡价格比较高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些被炒到天价的唐卡是一些商人的行为,我也不好评价。我会做好自己的本分,怀着虔诚的心去创作,一丝不苟地创作,世人会从我的作品看到我的诚意。”  (本文图片由夏吾角提供)

[相关链接]

  何为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15世纪,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数百年来,这里有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妙,都为其他藏区所少见,故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而同仁地区在藏语中称为“热贡”。因此,这一艺术便统称为“热贡艺术”。在品类上,热贡艺术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即藏语称唐卡)、雕塑(泥塑、木雕)、堆绣(刺绣、剪堆)、建筑彩画、图案、沙画、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这门独具一格的古老藏族文化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亮,富于装饰性。其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勤劳的智慧和灿烂的文化。热贡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枝瑰丽的奇葩,也是藏族不同地区之间、藏汉民族文化之间交相辉映的产物。几个世纪以来,热贡艺人足迹遍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内蒙古地区及印度、泰国、蒙古等国,给这些地方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精美艺术品,赢得了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