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关中塔庙始祖:世界佛都法门寺

古长安曾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佛教的传播有不解之缘。法门寺是世界惟一供奉佛指舍利的佛都,汉传佛教的八大祖庭中有六个在古长安。玄奘、空海、善导等佛教高僧大德对促进中国与印度、日本等异域的交流,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远眺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6公里。据专家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现寺内尚存的北魏千佛残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树立的。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寺庙建立初期称“阿育王寺”(或“无尤王寺”);隋朝时,改天下佛寺为道场,遂改为“成宝寺”;唐初时,高祖李渊改名为“法门寺”。

2009年落成开光的合十舍利塔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公元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公元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扶风法门寺护国真身宝塔地宫遗址

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成为皇家寺院。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秦王李世民在这里度僧80名入住法门寺,宝昌寺僧人惠业为法门寺第一任住持。唐朝贞观年间,阿育王塔被改建为四级木塔;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86年)更名为“护国真身宝塔”。自贞观年间起,唐朝政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了扩建、重修工作,寺内殿堂楼阁越来越多,宝塔越来越宏丽,区域也越来越广,最后形成了有24个院落的宏大寺院,寺内僧尼由周魏时的五百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辅”之地规模最大的寺院。

法门寺地宫口

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护国真身宝塔半边倒塌;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现人间。宝塔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我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几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等的主持下,相继重建了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2009年5月9日,高达148米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开光。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在法乐融融之中顺利安放其内,以供世人瞻礼。舍利塔造型如同合十的双手,中间镂空部分是一座传统形式的唐塔。塔前铺设了一条长达1230米、宽108米的佛光大道,一些源于佛教经典题材的景观小品及金色菩萨像点缀在大道两侧。大道两头分别是可容十万人的朝圣广场与山门广场。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有十大世界之最:

佛指舍利

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一个金骨和三个影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二、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三、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四、地宫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说;六、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1.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七、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八、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九、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