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信仰: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内核
九华山地藏菩萨大铜像。资料图片
地处安徽省的九华山作为佛教名山,非止佛教,儒、释、道兼而有之。即使在佛教之中,九华山也曾有禅宗和净土两宗。但是,在民众之中,九华山影响最大的或者说在民众的心理认同上,主要还是地藏菩萨道场。所以,笔者认为,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内核就是地藏信仰。
隋唐时,地藏信仰在我国民间广为传播。唐开元年间,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僧人金乔觉带着神犬,西渡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几经辗转,驻锡九华山。在九华山期间,金乔觉开道场,度有情,功德圆满。今九华山麓的“九华行祠”为其初上山的栖身之处,九华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岭,都留下了他的足印。因金乔觉法号地藏,长相与佛经所说的地藏相似,行持与古地藏一脉相承,当地民间便认定他为地藏菩萨示现。因为他俗姓金,便尊他为金地藏,并在其圆寂后建塔供奉肉身。九华山因此以地藏菩萨道场的身份,与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并列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成为世界地藏信仰者的精神圣地。
地藏信仰的核心思想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救助最底层人民的大悲大愿和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佛教文化一方面有赖于官方支持、民众信仰而生存,尤其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有赖于有识僧人的弘扬而流传发展。九华山佛教文化得到官方支持、民众信仰和有识僧人的传播,无不与地藏信仰紧密相关。明代,九华山佛教极盛,以地藏菩萨道场跻身四大佛教名山之列。明清以来,历代帝王先后颁经赐银,赐御书,朝山信众岁无虚日,“香火之旺,甲于天下”。很多名僧受地藏精神的感召云集于此,成为地藏精神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如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九祖智旭驻锡九华山甚久,以“地藏孤臣”自居,在芙蓉阁建华严期(即“华严大会”),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并亲自撰写《劝修地藏经文》,大力弘扬地藏精神。地藏精神作为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核心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代仁德大和尚一直以“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自勉,并以此作为九华山佛学院校训,还发大愿修99米高的地藏菩萨大铜像,使九华山地藏文化再一次呈现出繁荣景象。
此外,九华山佛教文化中有特色的部分大都是从地藏信仰中演化而来的,如大型佛事活动中有特色的阴骘大会是为死者超度亡灵的活动,陈设阴骘文,唱“目连戏”;农历七月三十的地藏法会是对地藏菩萨圣诞日的纪念,法会期间僧众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金地藏肉身塔;盂兰盆会是依据《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因缘而起,意在救度亡灵倒悬之苦。又如寺庙建筑和造像中最有特色的如月身宝殿即是在地藏肉身塔的基础上建成的护塔之殿;十王殿更具地藏信仰特色,殿内供奉阴间十王,还有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判官,以及刀山火海、剜心割舌等造型,展示阴森恐怖的地狱,是地藏信仰与地狱信仰结合的结果。
地藏信仰传入我国已有千余年历史,隋唐时开始广为传播,至明清而盛极,不仅如此,还远至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作为地藏信仰者精神圣地的九华山,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一文化资源,在佛教文化建设中明确地藏信仰的内核地位,探讨地藏精神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充分研究和发挥地藏精神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发展九华山佛教文化,促进九华山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 上一篇:嵩山历史建筑群被确定为今年我国世遗申报项目
- 下一篇:佛教圣地 南岳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