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厦门南普陀寺简介

南普陀寺,在思明区思明南路南端,五老峰山下。是寺前身称“普照寺”,又称“普照院”。明末清初,普照寺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厦门,就普照寺旧址复建殿宇,并增建大悲阁,辟为观音菩萨道场,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改称为“南普陀寺”。聘请临济宗三十五世传人慧日法师为开山第一代祖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政府拨款和海外佛教界缁素人士捐助巨资,对南普陀寺进行全面的翻修扩建和新建。新建工程有:寺外左右两侧两座巍峨的花岗岩大山门;砌造环绕全寺四周的大围墙,寺前开凿莲花池,池畔增建池亭水阁和七座白石宝塔;天王殿前两座高耸的东西万寿宝塔,塔身通体洁白,蕴含生气,象征佛禅境界;双塔分立在天王殿前两侧,俯览全寺,不仅成为规范全寺的坐标,也填补了千百年来厦门岛上有寺无塔(指大佛塔)的历史空白;寺宇中轴线东侧拓建海会楼、普照楼和素食馆、僧舍,西侧新建、拓建方丈楼、太虚图书馆、学院教学楼、师生宿舍楼、佛教协会办公楼;西外侧坡地上新建两座雅静的上客堂楼房;1993年,在寺右原般若池侧兴建一座造型新颖、结构严谨的八角琉璃黄瓦的三层大禅堂,左右“班首楼”、慈善大楼;寺后山上增建“圆通陵园”,景峰、喜参、妙湛、广洽几位和尚的舍利塔,苏亭、衡阳亭、卢亭等;近年新建的太虚大师舍利塔,屹立于全寺最高处的山阳上,塔上题铭、刻像和勒石题词皆出自当代高士名人手笔,赞颂大师生平行迹,以供后人瞻仰,俾使一代高僧与名山古寺同为不朽。

10多年来,南普陀寺新建、拓建的楼、院、亭、阁,建筑总面积相当原来寺宇的一倍以上。在总体规划中力求布局严整,规格统一。寺内所有新建、拓建的楼、堂、院、舍,以及园林设计的亭、榭、台、阁,莫不以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为依归,有如众星拱月,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檐牙雀角,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宏伟的整体,既突出梵宇琳宫的崇伟庄严,又不失山水园林的秀丽雅趣。 

五老峰,原为厦门岛上八大胜景之一,雅称“五老凌霄”。名山古寺,早已驰名中外,为海内外游客、信众旅游朝拜的胜地。厦门辟为经济特区后,国内外各界人士交流往来日益频繁,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四方的游客、信众络绎不绝。据统计,近年来南普陀寺每年接待来自海内外的信徒、游客、嘉宾均在200万人次以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每来厦门视察,南普陀寺成为其必到之地,如李先念、赵紫阳、华国峰、刘华清、乔石、胡启立、王汉斌、王光英、倪志福、叶飞、阿沛•阿旺晋美、乃至方毅、田纪云、谷牧等副总理以上的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此视察达30多人次。

 此外,还有许多友好国家的首脑人物先后来南普陀寺参访,如丹麦王国首相拉斯穆森、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泰国副总理苏帕猜、泰国王储玛哈立集拉隆功、马耳他共和国总统巴巴拉、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夫妇等等。

为做好对中外往来嘉宾和各地游客的接待,南普陀寺内增置多种为旅游服务的设施,如高雅的客堂、清净的茶室、供应旅游物资的商店等。其中最受游客称誉的还有南普陀寺的“名厨素菜”。南普陀寺的名厨素菜独树一帜,名闻中外,素菜遵循佛教素食的传统,坚持素菜、素料、素作和素名的严格要求,所做菜肴,质料纯净精美,色、香、味、形俱全,命名清新高雅,宴会厅布局雅致,不仅得到海内外游客的高度评价,也激发许多文人高士的豪情雅兴,为佳肴美味题诗命名,如当代诗人郭沫若为菜谱题诗命名的“半月沉江”,中国佛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名的“丝雨菰云”。佳馔名题相媲美,更是脍炙人口,中外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