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佛堂与萨满神殿
紫禁城梵华楼二层供奉的神像、法器等。资料图片
编者按: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今天正以它恢宏、磅礴的气势,瑰丽、辉煌的建筑艺术,独具特色的宫廷史迹陈列和极其丰富的历代文物珍藏,吸引着中外游客。然而,又有谁会想到,在这满眼的辉煌和诗意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世界同在,那就是遍布故宫的大大小小数十处的神殿佛堂。故宫里的神殿佛堂,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齐全,可说是儒、道、释“三教”并存,圣人、天尊、佛祖同在。此外,萨满祭神和一些民间俗神,也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故宫里的这一神佛世界,本版自本期起推出《紫禁城里的宗教》专栏。
13世纪初,藏传佛教自西藏开始传入内地,为元朝皇室所崇信。今天仍矗立在北京市西城区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内的“色白如银”、“壮观王城”的巨型藏式佛塔,就是历史的见证。明清两朝帝王亦奉行扶植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他们在明宫内英华殿等处供有“西番佛菩萨像”,并设番经厂学习念诵西方梵文经咒。
兴黄安蒙因俗而治
清皇室早在入关前就与藏传佛教多有接触。入关后,“兴黄安蒙”(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为明清时蒙古族、藏族民众所崇信),因俗而治,更成为清王朝贯彻始终的基本国策,也成为清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紫禁城内设立了“中正殿念经处”,简称“中正殿”,主管宫内僧人念经与办造佛像等事务。“中正殿”既是机构名,也是佛堂名,也是佛堂区名。中正殿佛堂在紫禁城内的西北角,设有中正殿、中正殿东、西配殿、后殿、香云亭、宝华殿、梵宗楼、雨花阁。
中正殿是皇帝专用的佛堂区,一年一度的“送岁”、“跳布札”(俗谓之“打鬼”)等大型佛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皇帝所用佛堂还有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小佛堂、养心殿东西配殿佛堂等。位于外东路宁寿宫区域内的养性殿西暖阁内的小佛堂、养性殿东西配殿佛堂、佛日楼、梵华楼等,则是乾隆退位前为自己预备的太上皇专用佛堂。又因乾隆做太子时居重华宫,其前殿崇敬殿东西暖阁佛堂就成为太子佛堂。东路毓庆宫为皇子居所,其前殿惇本殿之东西暖阁佛堂,就成为皇子礼佛之所。太后、太妃们的佛堂也很多,都集中在慈宁宫周围。英华殿则为皇后、妃、嫔们的礼佛之所,至今院内菩提树枝繁叶茂,婆娑可爱。众多佛堂中,除雨花阁有较明显的藏式风格外,其余的几乎全与皇宫建筑风格一致,浑然一体。今日,这些佛堂都大门紧闭,无一开放,难怪游人看不到了。
萨满神殿祭神祭天
在紫禁城内的萨满神殿——坤宁宫内举行的萨满祭祀也是清皇室固有的信仰活动。入主中原后,清皇室袭遵旧制,仍在宫外堂子(今贵宾楼饭店址)和宫内坤宁宫定期举行祭神祭天典礼。坤宁宫祭祀活动极为频繁,有朝祭、夕祭、月祭、大祭及祭天、献神、祈福等名目。除在紫禁城外的堂子祭祀及斋戒、忌辰、清明等不杀牲的日子外,坤宁宫几乎每天都有祭祀活动。
坤宁宫位于交泰殿后中轴线上,为内廷后三宫之一,是明代“正宫娘娘”居住的正宫。清顺治时仿盛京(今沈阳)清宁宫制重修,将其改为祭神场所及皇帝大婚洞房。坤宁宫面阔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其明间、东西次间、西梢间通为一体,其中,东次间后檐单隔一室,内砌大锅灶,为祭神时煮肉之用。此4间为萨满祭祀场所,这里经常性的祭祀活动是每日的朝祭、夕祭。
《养吉斋丛录》记载:宫内西大炕供朝祭神位,北炕供夕祭神位。朝奉寅卯,夕供未申,均用豕,并设香碟、净水及糕,糕以稷豆黄米做成。朝则司祝进神刀,诵神歌,三弦琵琶和之,以致祝颂,遂进献供品。夕则司祝束腰铃,执手鼓,qiāng(足+将)步诵神歌,以祷豉、拍板和之,亦进牲。撤香灶灯火,展背灯青幕,众退出,阖户。司祝振铃诵歌,4次致祷,所谓背灯祭也。尔后卷幕开户,明灯撤供。朝祭神为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夕祭神为穆哩罕神、画像神、蒙古神。
坤宁宫最重要的祀典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二月初一、八月初一3次大祭。届日,皇帝、皇太后、皇后都要亲祭宫院东南隅的天神杆,并有王公大臣等陪祭。萨满祭祀一般有跳神、献祭、食肉几项仪程。“跳神”,跳舞悦神意也。每年坤宁宫祭祀用牲1300多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坤宁宫今建筑完好,内部格局仍为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