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那些容易错过的精彩
云冈石窟(图片来源:凤凰佛教摄影:曹立君)
象征皇权的第一、二窟(图片来源:凤凰佛教摄影:王琬)
窟内飞天(图片来源:凤凰佛教摄影:曹立君)
大同云冈石窟,家喻户晓,这一山西“名片”对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很多游客对于其中内涵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在咔嚓嚓的照相过后不经意地错过了。近日,记者采访了景区及专业人士,给您介绍云冈石窟中那些最易错过却很经典的文化,让您品味云冈石窟的精华和厚重。
象征皇权的双窟
第1窟-第2窟,他们位于石窟群的最东端,属于北魏中期造像。这两个洞窟外有共用前庭,同为方形平面洞窟,窟室中央各有四面雕刻的方形塔柱,周围壁面的造像布局及雕刻内容也大致相同,由此,这两窟被称为双窟。双窟在其他石窟寺中比较少见,云冈石窟中却不难找到,其实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年幼执政,其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当时人们称其二人为“二皇”或“二圣”,作为皇家主持修建的云冈石窟,这时期出现的大型双窟,其实就是当时皇权的象征。云冈石窟共有4组这样的双窟,除第1窟—第2窟,还有第5窟—第6窟,第7窟—第8窟,第9窟—第10窟。
“云冈六美人”与露齿微笑菩萨
进入第7窟,南壁明窗与拱门之间的长方形帷幕龛最引人入胜。这一龛楣由15个方格组成,里边雕着莲花。帷幕下对称雕刻着双手捧物的六位供养天,他们发髻高耸,面貌祥和,身形比例恰到好处,双肩飘带自然翻飞,成为云冈石窟造像龛在画面布局、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经典组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六位供养天被日本学者称为“云冈六美人”。
第8窟明窗的东西两壁,雕刻着树下坐禅的比丘形象。壁面所雕刻的两位坐禅比丘不仅以僧衣围着头顶,而且他们的头向一侧歪斜着,呈瞌睡状。云冈神僧的这种表现,更具写实性,反映北魏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时对真实生活的尊重。在比丘旁边,还对称雕刻了双手合十的供养菩萨形象,西侧站立者,高约两米,戴“半月”花冠,微笑露齿,形态自然轻松、雍容华贵,是云冈石窟唯一露齿微笑菩萨。
现存最早石窟魏碑题记
第9窟—第13窟,雕塑色彩异常华美艳丽,被称为“五华洞”。在第9窟,您一定要看一看明窗上方雕刻的八位飞天。飞天是佛教中的护法神,据统计云冈石窟共有飞天约2300尊。美丽婀娜的飞天围绕金色团莲旋转,其造型之巧妙,舞姿之优美,堪称云冈飞天之最。在前往第10窟途中,一定要留心一尊精美的小坐佛,他只有2厘米高,是云冈石窟中最小的佛像。
走进11窟,13.3米高的中心塔柱直达窟顶。东壁上方的一块黑色题记,称之为《太和七年造像记》,它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长的魏碑题记。该碑呈长方形,长78厘米,高37厘米,全文共336字,记载着北魏太和七年由京都平城研习佛义经理的善男信女54人“为国兴福,敬造石庙形象九十五躯及诸菩萨”的事迹。可见,这时云冈石窟的开凿已有民间佛教团体的参与。这块题记是中国石窟中现存最早的魏碑题记,字体遒劲有力,气势浑厚。
云冈珍品千佛袈裟
第16窟-第20窟,是云冈石窟开凿时间最早、最为著名的五所洞窟。它们是由北魏时期的沙门统(负责国家宗教事务的最高长官)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由此得名为“昙曜五窟”。
来到第17窟,可以看到此窟平面为椭圆形,穹窿顶。呈现在面前的交脚弥勒菩萨是云冈石窟交脚佛像之最。他高达15.5米,占据洞窟的较大空间。也许您奇怪了,为什么第17窟主佛要低于地面一米之深呢?关于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您不妨前往一探究竟。
在第18窟,主佛释迦牟尼高15.5米,雕刻细腻、生动。更为经典的是,大佛的袈裟上又雕有无数表情丰富、形神各异的佛像。据调查,国内外造像中,如此规模的千佛袈裟仅此一件,属云冈之珍品。